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24個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三方面進行概括。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實踐這一核心價值觀,事關社會和諧穩(wěn)定,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是夯實中國特色道路的鑄魂工程,也是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最近我用20多天時間,編輯整理了66條中國古典詩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道德規(guī)范給予詮釋。這些不一定全面準確,希望能幫助大家加深理解,自覺去執(zhí)行,不斷地提高全民道德素質。
自由
——古詩文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二
馬山前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目的是使人民得到更加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古人論自由:不自由,毋寧死。有權利,有自由,有快樂。莊子曰:“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秦陳勝曰:“茍富貴,無相忘。”《墨子·非命》:“執(zhí)有命者,是覆天下之義,而說百姓之誶也。”清梁啟超《論自由》:“若有欲求真自由者乎,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隸始。一曰勿為古人之奴隸也,二曰勿為世俗之奴隸也,三曰勿為境遇之奴隸也,四曰勿為情欲之奴隸也。”宋邵堯夫詩云:“卷舒一代興亡手,出入千重云水身。”
古人論平等:合情合理,不偏不奇。公道正派,記勛論賞。《尚書·洪范》:“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管子·形勢解》:“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明汪天錫:“夫居官守職以公正為先,公則不為私所惑,正則不為邪所媚,凡行事涉邪私者,皆由不公正故也。”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賞罰》:“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張云清《官鏡錄集解》下卷:“徇人則失己,徇情則廢法。”
古人論公正:公正美德,以公心為基礎。一要無私,二要心虛,三要心平,四要心正。《論語·子路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禮記·大學》:“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唐房玄齡《公平正直對》:“理國要道,實在公平正直。”民國孫中山:“天下為公”“世界大同”,“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唐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古人論法治:治國必尊法,無法必國亂。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慎子》逸文:“治國無其法必亂,守法而不變則衰。”《韓非子·飾邪》:“明法制,去私恩。令必行,禁必止。”《韓非子·有度》:“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左傳·趙公五年》:“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墨子·尚同中》:“賞當賢,罰當暴。”清趙藩:“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2014年3月6日于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