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不健康,心臟也跟著受累。近期,歐洲牙周病學聯盟(EFP)與世界心臟聯盟(WHF)聯合發布了牙周病和心血管病的專家共識。
這份文件回顧了牙周炎和心血管病之間的最新流行病學,以及牙周治療對心血管病及替代結局的影響。此外針對接受抗栓治療患者的牙周治療和潛在風險進行了闡述。
文件指出,牙周炎患病率較高達45%~50%,影響全球11.2%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牙周炎不僅病在口腔,還與糖尿病、心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腎病等均獨立相關。
而且系列證據顯示,長期的全身性炎癥負擔增加與心血管病的發展及轉歸有因果。
該共識文件具體推薦如下:
對醫生的建議
對于心血管病患者,應告知牙周炎對心臟健康的危害;詢問有無牙周炎的體征或癥狀,比如刷牙或進食時有無牙齦出血,有無牙齒松動,有無牙齦膿腫,有無口腔不良氣味等。
對于有牙周炎的心血管病患者,建議進行進一步的牙周評估和定期牙周檢查及治療;對于無牙周炎者,建議定期接受預防性牙周監測。
對所有新診斷的心血管病患者,均應轉診接受牙周檢查,并視為心血管病管理的一部分。
應與口腔科醫生建立學科合作關系,尤其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療患者中盡量避免出血或缺血事件。
對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建議
心血管病患者應意識到牙齦疾病是種慢性病,可能會加重其心血管病,需要終生關注并接受專業護理。
應注意保持牙齒和牙齦的清潔,比如每天兩次刷牙,注意牙齒間的清潔,根據醫生建議使用抗牙菌斑的漱口水或特定潔牙劑。
如果不積極治療牙周炎,或會導致牙齒脫落,進而也可能給心血管病預防帶來阻礙。
牙齦疾病的發生或惡化可能并無癥狀,因此即使沒有牙齦疾病,也應定期接受口腔科檢查,這也是心血管病管理的一部分。
口腔科醫生會注意到牙齦疾病的早期跡象,但患者本人也應注意到這些問題:牙齦發紅或腫脹、刷牙后出血、口臭、牙齒松動、牙間距增加、牙結石。
對口腔科醫生的建議
關注牙周炎患者心血管病風險因素,并適當轉診到心內科,同時建議患者對牙周炎治療、防護以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積極管理。
對所有牙周炎患者進行口腔健康教育,并施行個體化口腔衛生策略,其中包括每日刷牙兩次、定期洗牙以及某些情況下進行牙菌斑的特殊處理等。
對確診心血管病者應徹底進行口腔檢查,進行全面的牙周評估,包括全口探查及出血分數的評估。
對無牙周炎的心血管病患者應進行至少每年一次的預防護理以監測牙周狀態的變化;若已患牙周炎則積極治療。
不論患者心血管病程度或特定藥物使用,非手術性的牙周治療應積極施行,最好在數個30~45分鐘的療程中,最大可能減少急性全身性炎癥發作。
對于無心血管病的牙周炎患者,適當給予外科牙周治療及植入物治療。不過如果患者血壓高于180/100 mmHg,手術需在血壓穩定后方能實施。
對于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的患者,牙周外科治療具有中低出血風險。口腔科醫生不應改變患者用藥,如有需要手術前請心內科醫生會診。
此外,還需考慮局部的出血并發癥。局部止血劑、麻醉、血管收縮藥物都可考慮應用。
對于有心內膜炎風險的患者應預防性給予抗生素。
對于牙齒脫落較多的患者,鼓勵進行牙齒康復,恢復咀嚼能力以保證營養攝入。
來源:Sanz M, Del Castillo AM, Jepsen S, et al. Periodontiti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onsensus Report. Glob Heart,2020, 15(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