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毒性分級,迄今為止尚無統一標準,大多依據歷代醫療實踐經驗和本草記載,按照毒性劇烈的程度及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的程度進行分級。
凡使用小劑量即可發生毒副反應,且癥狀發生快而重的稱為“大毒”;使用較大劑量才出現毒副反應且癥狀發生較慢、較輕的稱為“有毒”;使用大劑量或蓄積到一定程度才出現毒副反應,且程度較輕的稱為“小毒”;一般不發生毒副反應,用超大劑量或蓄積到相當程度才出現毒副反應的稱為“無毒”。
古代醫藥學家在中藥毒性的分級上除考慮毒性反應外,往往涵蓋了中藥的偏性。如《神農本草經》僅將中藥分為有毒、無毒二類,未作毒性程度上的具體分級;《內經》中只有大毒、常毒、小毒的記載;至明代李時珍才明確地將有毒與無毒藥物區別開來,在《本草綱目》所載的1892種藥物中,將其中312種藥物標明有毒,并基本按照傳統分類原則,按毒性大小分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類,且將毒草類專門集成一卷,載藥47種,書中對于藥物毒性的記載和描述,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有許多認識與現代認識趨于一致。
進入近代和現代后,傳統的、經驗的分級方法仍被采用,如全國通行的《中藥學》教材,仍按大毒、有毒、小毒三級記述有毒中藥;《中國藥典》也一直采用大毒、有毒、小毒標示中藥毒性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