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口受限,關節彈響?當心顳下頜關節病。
顳下頜關節功能與牙頜系統有密切關系。
在人的一生中,顳下頜關節經常接受牙齒、頜骨、咀嚼肌等的刺激,不斷自行調整,以相適應。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 TMD)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疾病之一,患病率在18.3%以上,多見于青壯年,出現顳下頜關節酸脹、疼痛、彈響、運動受限等一系列癥狀,嚴重時可令人“有口難開”,感覺“下巴生銹”了。由于病因復雜,對本病認識不一,而常延誤診斷或錯誤治療。
TMD好發于哪些人群?
生長發育高峰期的青少年是TMD的高發人群。另外,先天性軟骨發育不良和下頜外傷史患者、有喜咬硬物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也容易受到該病青睞。
TMD常見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1.創傷因素。很多患者有局部創傷史。如曾受外力撞擊、突咬硬物、張口過大(如打哈欠)等急性創傷,這些因素可能引起關節挫傷或勞損,咀嚼肌群功能失調。
2.咬合因素。咬合紊亂也可以破壞關節內部結構間功能的平衡,導致TMD發生或者加重。如咬合干擾、單側咀嚼習慣、夜間磨牙、牙齒過度磨損、頜間距離過低等。
3.全身及其他因素。一些系統性疾病和醫源性因素,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鼻咽癌的放射治療等,也可以會導致咀嚼肌的結構和功能改變,引起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
哪些信號提示你可能被TMD盯上了?
1
下頜運動異常。常見的運動阻礙為張口受限,張口時下頜偏斜,下頜左右側運動受限等。這是因為關節錯位的一側好比“軸”被卡住而無法轉動,這是最直觀的信號。
疼痛。疼痛部位可在關節區或關節周圍,并可伴有輕重不等的壓痛。關節酸脹或疼痛尤以咀嚼及張口時明顯。一些病人在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會自我限制發展,或者慢慢習慣也就不太關注,這往往比較危險。
彈響。患者早期張口活動時可出現關節彈響,為清脆的單響聲或碎裂的連響聲。若疾病進展,由于關節盤雙板區失去了彈性,響聲消失但并不代表疾病好轉,嚴重時甚至發生磨穿。
4
此外,還可伴有頭暈、耳鳴等癥狀。
TMD首選的治療方式是什么?
TMD需要根據患者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序列治療(非手術治療或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主要指健康教育、理療、熱敷、頜墊和藥物治療。常規治療藥物主要包括止痛藥和保護關節、軟骨類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阿片類鎮痛藥、硫酸氨基葡萄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等。
疾病等級在3期及以上的一般需要手術治療,包括微創(關節鏡)、開放性關節盤復位手術(錨固術),甚至是關節置換。
如何預防
1
避免過度大張口和咬過硬的食物。
改變偏側咀嚼、緊張咬牙和托著下巴思考的習慣。
注意關節區保暖。
4
有牙齒缺失盡早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