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是一個持續一生的稱呼,珍視這個稱呼的內涵,堅守質樸的職業價值觀。邵逸夫醫院王箏揚醫生為同行剖析醫患關系。
作者 | 王箏揚
來源 | 殳儆工作室
一
醫患關系隱藏在人際關系中
醫患關系沒有其特殊性,是諸多人際關系中的一種,也需要學會經營,這是一種醫師的基本勝任力。
大多數患者到醫院就診時,都盡量控制著自己焦慮和恐懼的心態,希望得到醫生的幫助和安慰——這就是醫患關系開始時的基本狀態。
如果此時醫師態度冰冷,解釋也不到位,問題似乎沒有解決或者患者沒有得到安慰和出路,那么多數患者就會選擇心中鄙視,然后換一家醫院繼續期望問題的解決或者得到安撫。
而少數患者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會容易選擇過度指責和極端的報復,本質上是因為對內心焦慮、恐懼、壓抑和絕望的一種發泄,當然也包含個別人人格的扭曲。
這其實和美國的很多槍擊案的發生原因也沒什么兩樣,和國內其他行業的中矛盾沖突也沒什么不同,例如飛機延誤時的沖突、城管執法時的沖突、消費時過度的維權的沖突等等,這就是一個當代社會物質條件快速發展,而對人文精神關懷缺乏的副作用。
相反,如果醫生能很好理解患者的心態,積極一點幫他們考慮問題,解釋和指點,能夠通過自身的技能解決患者的問題是最好;
如果實在做不到圓滿解決,通過真心的幫助和指點出路,以及安慰,也能夠使得患者和家屬得到極大的寬慰,那么,極端事件的發生的可能性將更大大地減少。
二
醫患關系該如何面對
所以,問題核心其實在于醫生自己該如何主導經營這份人際關系,如何交流,如何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很多醫師其實都做到了這樣的境界,抱怨的恰恰是那些還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做的同行。
另外一層問題是環境壓力,比如醫院單一地要求增長業務量,在有限的人力和醫療資源下,要求既保量又保質的完成工作任務。
暴增的工作量其實與醫生的專業精神、良好醫患關系以及師生關系的建立有影響,是確實需要正視的問題。但因為和薪資增長的掛鉤,大多醫師一般選擇無奈的順從。由此帶來的和自身價值觀和精力不濟的矛盾以及身心的應激。
在這種背景下,很多醫師會抱怨地奉勸年輕人不要學醫,其實現實一點吧,怎么可能?
現在醫學院廣泛擴招,讀醫的人多的不得了。不過,更多人只是把讀醫作為混一張大學本科文憑的方式之一。柳葉刀數據顯示,2005~2015年醫學院畢業后不參與臨床工作的比例高達85%。
仔細分析,其實核心原因是教育行業盲目擴招的人數太多,這85%的人本來就不可能進入醫療體系的,他們只是花了5年時間弄了一張本科文憑,以后做藥代、器械代表、管理者、做生意、讀研究生、做公務員、或是在家待業啃老,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而我們的責任則是把最后還堅守的在醫療行業的那個15%的人培訓好,醫學不會因為個別醫師的抱怨而越來越少。你如果想要改變醫療的現狀,應該目光放長遠,把自己的定位擺正,做一個正直、博學、富有同情心的醫生榜樣,把醫學知識、技能和從業態度都傳承下去,保持醫學的科學精神和人文主義的價值觀。
從歷史上看,醫學一直是一份以幫助、服務和關愛為核心的社會職業,沒有人能改變它的這種性質:政治、政策、逐利、批判、抱怨甚至殺戮都不可能,因為偏頗的改變會引發行業和社會的思考,這種思考又會逐漸引導回歸。這種保守主義的職業價值觀是也醫學的一種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