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古來有之,但近些年來談民間借貸而色變。人們已經把它和非法拘禁、侮辱、暴力聯系在一起。
古有為還高利貸賣兒賣女,今有追債草菅人命。
時代在變化,財富在增長,但人性之惡卻從未改變!
大家都還記得今年3月份報道的那起“辱母殺人案”吧,事件過程之殘忍血腥令人發指,人性的陰暗在區區135萬人民幣面前演繹的淋漓盡致。
以前總感覺這些事離的很遠,但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著實讓我有了切身感受。一位兒時的玩伴,開了一家小工程做三腳架加工,在一家民間投資擔保公司借了200萬,由于市場不好,積壓了大量存貨,導致沒有能按時還款。沒想到過了幾天,這位小老板和他的家人便陸續接到了很多恐嚇電話和短信,基本是“早晚問候”。
這家小企業在周邊縣城,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用名下住房和從親戚朋友處借來的錢把欠款還完了,現在一家人吃住都在廠子里。按他的說法是真的害怕,還特意向我展示了那些恐嚇短信,確實是出言污穢不堪,極盡低俗!
當時我還開玩笑說:“看來這暴力恐嚇還是有點作用啊!”
這個不大的縣城在最瘋狂的時候聚集了近300家投資擔保公司,用“全民放貸、全民借錢”來形容毫不夸張。這件事最終雖然沒有演化為暴力事件,但卻讓人感慨頗多。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暴力每次都能解決問題嗎?
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場靈活性,擴寬了融資渠道,是一種有效的權宜之計。但同時也引發了黑色債務和高利貸等社會問題。
合法的債權債務關系,要予以保護,不能讓老賴鉆空子。涉及違法債務和高利貸的,法律要嚴格約束,而對于違法追債行為(辱罵、恐嚇、毆打、非法拘禁等),司法機關必須要給予嚴厲打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規定:
1.借貸雙方約定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的,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2.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
3.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通俗點說就是,低于24%的利息收到法律保護,債務人要按事前合同約定支付利息;24%-36%的部分,債務人事前自愿支付的,事后反悔法院不予支持,沒有支付的債權人也無權索要;超過36%的部分一律不受法律保護。
各地方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民間融資平臺登記中心,對于各類小貸公司、投資擔保公司、P2P網貸實行集中登記管理,包括公司的詳細信息、成立、注銷、各類變更等等,對于資金借貸業務要定期上報匯總。借貸雙方也應積極配合登記管理,避免私下進行黑色債務和高利貸。
債務償還要在法律框架內進行,嚴禁暴力追債。企業涉及民間借貸不能償還且數額較大的,相關部門可以出面調解。對于還款意愿良好,資產質量尚可的,應作為保全對象,協調債權債務雙方就借款期限、利息、償債方式等做出讓步,盡快達成化解方案。
資產質量差、生產經營混亂、會計賬目不清、還款意愿差的,應作為監控對象。對債務人的資產實行控制,通過司法程序落實責任。若債務人的確已無力償還,可以進行資產拍賣或債務重組。
民間借貸對于融資渠道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和完善,能夠緩解暫時性資金緊張和市場供需矛盾。但就目前的情況看,民間借貸的法律約束主要依靠《合同法》、《擔保法》、《刑法》等相關條款,缺少一部專門的法律進行全面約束,而這正是很多悲劇的根源。
債務人要珍惜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切不可兒戲。債權人更應保持理性,任何過激的行為非但無助于還錢,而且還要承擔更大的法律責任。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能控制原欲、控制獸性。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約束作用,但法律才是最可靠的屏障。沒有強制性約束,人心中的惡魔會隨時掙脫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