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常常有人詢問,一個朋友向其借了錢,礙于面子并沒有簽訂借款協議,僅有轉賬憑證,能不能勝訴?或者僅有借款憑證,通過現金方式交付的,能不能要回來?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向法院起訴需要什么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一百二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享有的起訴權利。對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起訴,必須受理。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并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條 當事人提出起訴、自訴的,應當提交以下材料:(一)起訴人、自訴人是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證明復印件;起訴人、自訴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提交營業執照或者組織機構代碼證復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身份證明書;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能提供組織機構代碼的,應當提供組織機構被注銷的情況說明;(二)委托起訴或者代為告訴的,應當提交授權委托書、代理人身份證明、代為告訴人身份證明等相關材料;(三)具體明確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與他人相區別的姓名或者名稱、住所等信息;(四)起訴狀原本和與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當事人人數相符的副本;(五)與訴請相關的證據或者證明材料。
為解決人民“立案難”問題,2015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自此,法院立案,不再對訴訟要件進行實質性審查(主體資格、法律關系、訴訟請求、證據等),新的立案登記制度,僅在形式上進行審查,即當事人在起訴時,列明被告及其身份信息就可以了。
因而僅有借款憑證或者轉賬憑證,只要有明確的被告,立案是沒有問題的。現在我們要解決的在訴訟中如何取勝。
打官司歸根揭底打的是證據,作為出借人我們在向借款人主張歸還借款時,需要證明的事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雙方就借貸法律關系達成合意,二是出借人實際向借款人交付了出借款項。借款合意的一般通過借款憑證來證明,而交付一般通過轉賬憑證來證明。一般情況下在借款金額不大的情況下,資金交付方式選擇多樣性、隨意性較強,如果出借人主張借款通過現金方式支付,通常通過審查借據等債權憑證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即可完成事實查證,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可以確認借貸事實。對于大額借貸,人民法院通常應當對借款合同、借據、銀行資金往來交付證據、企業會計資料等綜合審查認定。對出借人主張通過現金方式支付的大額借貸,在出借人無法提供借據等債權憑證之外的其他證據證明借款已經實際支付的情況下,則應當進一步審查出借人的經濟狀況、借款人與出借人的關系、交易習慣等相關事實,從而判斷當事人的主張是否成立。此外,借貸金額與當事人之間的親疏關系、當事人的經濟能力以及借款來源和用途等相關事實均有不同程度的牽連,查清借貸金額本身不僅是正確審理民間借貸案件借款本金的需要,也是進一步結合其他事實認定借貸關系是否真實發生的必要一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被告抗辯借貸行為尚未實際發生并能作出合理說明,人民法院應當結合借貸金額、款項交付、當事人的經濟能力、當地或者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當事人財產變動情況以及證人證言等事實和因素,綜合判斷查證借貸事實是否發生。”
那么僅有轉賬憑證而沒有債權憑證又如何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7條明確規定:原告僅依據金融機構的轉賬憑證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抗辯轉賬系償還雙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債務,被告應當對其主張提供證據證明。被告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后,原告仍應就借貸關系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
這就意味著出借人如果僅憑轉賬憑證,無法提供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直接提起民間借貸訴訟,在對方提出異議并舉證后,借款關系的成立的舉證責任依然還由出借人承擔,如果出借人不能提供合法、充分的證據證明借貸關系的存在,將面臨敗訴的風險。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么辦呢?
1、讓對方補簽借款憑證;
2、采集微信、電子郵件、短信、電話錄音錄像等證據材料;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視聽資料包括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短信、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適用電子數據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條中明確規定: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下列證據,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但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證明力:(三)有其他證據佐證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無疑點的視聽資料或者與視聽資料核對無誤的復制件。
3、轉換訴訟策略,提起不當得利訴訟。
貸款有風險,出借需謹慎。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合理運用法律知識,即能維護自身權益,同時也能一定方面上減少老賴的產生。借款給他人,應盡量簽訂書面的借款合同(借據),并注明出借人、借款人、借款金額、利息、管轄法院等事項,同時選擇銀行轉賬的形式進行支付,并保存好轉賬憑證。
下附【最新借條范本】
借 條
為購買汽車,現收到張三(身份證號:XXXX.....)以現金出借的¥10000.00元(人民幣壹萬元整),借期陸個月,月利率2%(百之貳),貳零壹陸年拾貳月捌日到期時本息一并還清。如到期未還清,愿承擔張三通過訴訟等方式追討借款所支付的律師費、訴訟費、公告費、保函費、保全費等其他費用。若因本借款發生爭議,由XX所在地有管轄權的法院管轄。
立此為據。
借款人:李四
(身份證號:XXXX.....)
XX年XX月XX日
備 注:借款人確認以 省 市 區 地址作為相關通知及訴訟等材料送達地址;若發生地址變更,應向出借人書面提供新的送達地址。
【使用說明】
標題表明了該條據的性質,既防止借條持有者在借條正文上方添加內容,也防止借條持有者將借條篡改為數頁合同的最后一頁。標題應書寫在紙張頂部,標題和借條正文間不留空行,理由同前。另外,由于發生過惡意借款人用褪色筆書寫借條的案例,因此書寫借條時由出借人提供簽字筆更為妥當;借條由借款人全文手寫較為妥當。
“為……”表明借款的目的,以免一旦發生訴訟后借款人提出該筆借款系賭債、分手費等抗辯。另外,書寫借條正文時應注意左右盡量靠近紙張邊緣,不要留出太多空白,以防借條持有人添加內容。
在民間借貸中,通常借條中寫明“今借到某某多少元”即表示所借款項已經實際交付,但若發生糾紛,借款人主張雖出具借條但未實際收到款項仍極為常見,為進一步避免此種訴訟風險,本范本采取了“現收到某某出借的多少元”此種較不常見的表述,以更加強調款項已經實際交付。
此處寫出借人姓名的全名。名字中的字有同音的多種寫法的,應與身份證上記載的名字一致(最好留存一份身份證復印件)。
出借人的姓名后應附身份證號碼,因為同名同姓的人不在少數,而身份證號是唯一的,以避免之后就出借人是誰發生爭議。
“現金”表明出借的方式,如果并非現金而系銀行轉賬,則應將此處的“現金”替換表述為“銀行轉賬”,同時應保留銀行轉賬憑據。金額較大的借款,建議采用銀行轉賬方式,以免嗣后發生訴訟時就是否實際交付款項發生爭議(以轉賬方式進行的,建議備注借款本金)。
金額應既寫阿拉伯數字,也寫大寫數字,以避免之后就是否篡改發生爭議;同時幣種也要寫明。(建議幣種也要寫明)
借期必須明確,以免因何時還款發生爭議;借期也要大寫。(注意: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民法總則規定訴訟時效為三年,應避免超過訴訟時效)
利率應寫清是年利率或月利率,同樣也要附大寫,理由同前。同時,應注意截至目前(法院可支持最高的利息為年利率24%)。另外,民間也常將利率表述為“月息幾分”,如“月息兩分”,就是指“月利率2%”,但為了避免爭議,利率應盡量采用“年/月百分比”予以表述(小編提醒: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訴訟費由敗訴方承擔(按比例承擔),律師費、公告費、保函費、保全費等其他費用若無約定,則由原告(出借人)承擔;為此,強制建議將上述費用約定清楚(在知識產權類、第三人撤銷之訴等案件中律師費法定由敗訴方承擔)。
作為管轄法院,為避免找不到借款人,導致需去借款人戶籍所在地提起訴訟,從而增加成本,建議此管轄法院約定為出借人戶籍所在地或經常居住地有管轄權的法院。
“立此為據”作為借條正文的收尾,以免借條持有者在借條正文末尾添加內容,同時借條正文和借款人簽字之間不留空行,理由同前。由于借條行文必須簡短,因此借款合同中常見的管轄、糾紛解決等條款在本范本中均不作表述。
借款人的姓名應寫全名并附身份證號,理由同前。同時應由借款人在手寫的名字上摁手印,否則一旦發生訴訟,就借條是否是借款人書寫發生爭議時,字跡鑒定的費用不菲,而且也不是每張借條上的字跡都具備可鑒定條件。
該日期應為所借款項實際支付的日期,并應大寫,理由同前。 借條末尾日期以下的空白紙張最好裁掉,理由同前。另外,借條書寫中有涂改時,至少應 要求借款人在涂改處摁手印,但若要求借款人重新書寫無涂改的借條則更為妥當。借條書寫完成后,為防篡改,借款人可用手機拍照留存,進一步的措施是借款人復印一份留存 (并請出借人簽注“該借條復印件與原件一致”)。送達難一直各原告、法院頭疼的事,為防止出現送達難問題,結合最新司法解釋的規定,專門設計該條款,屆時法院可根據該規定依法送達相關材料,直接避免進入公告程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