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2016年,安女士與丈夫孔先生因感情不和打算離婚,但考慮到孩子正在上高中,不想影響其學業,遂口頭約定暫時分居,等孩子高考完再辦理離婚手續;除因與孩子團聚或確實對外需要,彼此互不來往、互不干涉。然而在尚未辦理離婚手續之前,安女士突然身患重病入院治療,在耗盡積蓄之后,不得不向他人借款9萬元用于醫治。2017年7月,孔先生要求安女士去辦理離婚登記,安女士希望以9萬元借款是夫妻共同債務為由要求孔先生共同承擔,孔先生不同意。
晨夕說法:
1.什么是夫妻共同債務?
夫妻共同債務是指為滿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夫妻共同債務主要是基于夫妻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對共有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而產生的債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婚前一方借款購置的財產已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為購置這些財產所負的債務;
(二)夫妻為家庭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
(三)夫妻共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負的債務,或者一方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經營收入用于家庭生活或配偶分享所負的債務;
(四)夫妻一方或者雙方治病以及為負有法定義務的人治病所負的債務;
(五)因撫養子女所負的債務;
(六)因贍養負有贍養義務的老人所負的債務;
(七)為支付夫妻一方或雙方的教育、培訓費用所負的債務;
(八)為支付正當必要的社會交往費用所負的債務;
(九)夫妻協議約定為共同債務的債務;
(十)其他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債務。
2.夫妻共同債務應當如何認定?
根據2018年1月17日最新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之規定: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以及以其他共同意思表示形式所負的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這一規定強調夫妻共同債務形成時的“共債共簽”原則,意在引導債權人在形成債務尤其是大額債務時,為避免事后引發不必要的紛爭,加強事前風險防范,盡可能要求夫妻共同簽字。這種制度安排,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夫妻另一方的知情權和同意權,可以從債務形成源頭上盡可能杜絕夫妻一方“被負債”現象發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避免債權人因事后無法舉證證明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而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3.本案中的借款是否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我們認為,本案中的9萬元借款可以作為夫妻共同債務,孔先生有責任分擔。
一方面,分居只是個人安排而不是法律意義上的離婚,故不具有離婚的法律效力,彼此仍然具有夫妻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另一方面,我國《婚姻法》第20條規定:“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給付扶養費的權利。”鑒于分居期間安女士與孔先生仍是合法的夫妻,孔先生有對身患重病的安女士進行扶養的義務。在其沒有給付醫療費,而由安女士借錢治病的情況下,該筆借款應當視為雙方共同生活期間所借債務。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17條第1款規定,夫妻為共同生活或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等所負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離婚時應當以夫妻共同財產清償。而該條第2款還將“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情形僅界定為四種,上述款項不屬于其中任何一種,因此,9萬元借款當屬夫妻共同債務,孔先生自然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相關法條:
《婚姻法》第20條: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
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
《婚姻法》第41條: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
第1條: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第2條: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3條: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于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17條:夫妻為共同生活或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等所負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離婚時應當以夫妻共同財產清償。
下列債務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應由一方以個人財產清償:
(1)夫妻雙方約定由個人負擔的債務,但以逃避債務為目的的除外。
(2)一方未經對方同意,擅自資助與其沒有撫養義務的親朋所負的債務。
(3)一方未經對方同意,獨自籌資從事經營活動,其收入確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
(4)其他應由個人承擔的債務。
(本文整理:晨夕法律服務中心 饒璽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