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府兵的組建
京口的位置
北府兵
二 北府兵的戰績
剛組建的北府兵就顯示出了強大的戰斗力。在淝水之戰前,前秦對東晉發動了一系列大規模進攻,作為試探,太元四年(379)前秦軍攻破襄陽,晉將朱序被俘(此人后來成為淝水之戰秦軍戰敗的大功臣)同時,秦將彭超,俱難等率軍十萬攻破彭城,逼近盱眙,秦將毛當及王顯領兵二萬赴淮南彭超軍一同進攻,并在五月攻下盱眙,俘守將毛璪之,更進而在離廣陵一百里外的三阿圍困東晉幽州刺史田洛。前秦軍兵臨長江引起朝廷內部震動,謝玄則自廣陵領北府兵救援田洛,先擊斬俱難派來迎擊的都顏,再在三阿擊敗彭超等軍,令其退守盱眙。六月,謝玄和田洛以五萬兵進攻盱眙,再次獲勝,將他們逼退到淮陰。隨后謝玄命何謙、劉牢之、諸葛侃等軍以水軍進攻前秦所搭用來便利渡過淮河的浮橋,并在夜襲中焚毀浮橋,毀壞其運輸設備。謝玄同時進攻淮陰,殺掉留戍淮陰的邵保,彭超及俱難等軍只好退回淮北,謝玄則率領何謙、田洛及戴逯等軍追擊,更在君川大敗對方,彭超及俱難敗得只能只身北返,此役可以說是北府兵初露鋒芒,雖然丟失了彭城,但以寡敵眾,擊退秦軍進攻,可以說體現了北府兵的戰斗力。
淝水之戰可以說是北府兵的高光時刻,其年七月,苻堅大舉入侵東晉,計步兵六十余萬,騎兵二十七萬,由苻融和慕容垂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是年十月占據壽陽。東晉以謝石為征討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yǎn) 、西中郎將桓伊等率眾八萬迎戰;另派龍驤將軍胡彬率水軍五千增援壽陽。前秦梁成率先遣部隊五萬屯駐洛澗(今壽縣西南),“柵淮以遏東兵”。謝石去洛澗二十五里而軍。胡彬得知壽陽已被破,退保浹石。十一月,劉牢之率五千襲取洛澗,殲滅秦軍一萬五千,殺梁成。晉軍乘勝至淝水右岸。謝玄為迅速與秦軍決戰,遣使苻融要求秦軍略向后退,“使晉兵得度,以決勝負”。由項城率輕騎八千趕來壽陽的苻堅與前鋒主帥苻融同意秦軍后移,企圖半渡而擊,“以鐵騎蹙而殺之”。誰知一退而不可復止,俘將朱序在陣后大呼“秦兵敗矣”,秦軍頓亂,苻融馳騎掠陣,馬倒后被晉兵所殺,苻堅也為流矢擊中,秦軍全線崩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 淝水之戰,根本原因是人心背向,但與北府兵英勇作戰也是分不開的。東晉用于淝水之戰的軍隊共計八萬五千人,其中有胡彬水軍、謝琰“臺兵”、桓伊西府兵,還有桓溫部將檀玄所部,實際參戰北府兵只有五萬左右(楊德炳《關于北府兵的兵數與兵將來源》
淝水之戰
太元九年八月,謝安以謝玄為前鋒都督,進兵渦、潁(今安徽蒙城、河南許昌一帶),北伐中原。北府兵一路高歌猛進,陸續攻取彭城、兗州、青州,前鋒劉牢之部一度攻至鄴城。正在此時,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發生重大變故:太元十年四月,謝安為避宗室司馬道子,出鎮廣陵,讓出中樞朝權。這意味著皇權逐漸崛起,門閥勢力弱退,“謝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淝水之戰
太元十二年正月,司馬道子征謝玄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以朱序為青﹑兗二州刺史,代謝玄鎮廣陵,實際上褫奪謝玄對“北府兵”的領導權。三月,司馬道子等“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返”為名,命晉軍南撤。北伐攻占地區,不久被后燕占據。
淝水之戰后北府兵收復的領土
三 北府兵與東晉門閥政治
在北府兵的擴張過程中,陳郡謝氏謝玄等人居功至偉,我們不能忽視北府兵與東晉的門閥政治的關系。眾所周知,東晉王朝幾乎是由門閥所支撐的。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東漢的累世公卿,經學世家等豪強世族,魏晉時期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階層是門閥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權,西晉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經濟特權,遂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典型門閥制度。這種制度在東晉達到鼎盛。在初期,便有所謂“王與馬,共天下”,到了中后期,太原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等門閥相繼把持東晉政權,成為權臣,到了權臣桓溫時代,桓氏的聲望達到頂峰。然而,門閥內部并不是鐵板一塊,其內部斗爭也十分激烈,隨著桓氏崛起,與門閥政治相關的“荊楊之爭”也達到了頂峰。
門閥
荊揚之爭”是指荊州集團和揚州集團之間圍繞中央權力而展開的政治軍事爭斗,其根源是荊州揚州地區的重要性。《宋書·孔季恭等傳》 史臣論日: “江南為國盛矣。雖南包象浦,西括鄧山,至于外奉貢賦,內充府實,止于荊、揚二州”。《南齊書·州郡志 》:“江左大鎮,莫過荊、揚”。。從荊、揚二州的戶口來看,據《 晉 書·地理 志 》 記 載,西 晉太 康 年 間,荊 州 3 57,5 48 戶,揚州 3 11,4 00戶,二州合計占江南人口絕大部分。揚州即江東地區,是東晉的政治經濟中心,東晉首都建康(今南京)即位于此,而荊州地區扼守長江上游,順流而下,又擔負著防御北方的重任,對于江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未有失荊襄而能保東南者。三國時期,圍繞荊州地區的歸屬,孫劉兩家多次大打出手,也就是這一原因。《這樣一個重鎮,當然需要駐扎重兵,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重臣守護,由于東晉門閥政治達到頂峰,這樣的重臣往往出身頂級門閥,但是,奪取了大量兵權的重臣又往往不甘屈居人下,因此,控制荊州的集團非常容易形成強大勢力,威脅東晉的中央、這就是所謂“荊揚之爭”,從建國伊始,荊、江二州牧王敦自武昌稱兵向闕,發動叛亂,晉元帝憂憤而死,雖然最終由于王敦病死,叛亂被鎮壓,但此后,終東晉一朝,荊揚之爭斷斷續續不斷進行。桓溫出鎮荊州之后,長江上游基本落入桓氏手中,成為桓氏的老巢。
北府兵也與荊揚之爭密切相關。在謝安謝玄組建北府兵的過程中,雖然主要是用來防御北方,但是,也有將北府兵作為中央朝廷直屬的力量,防備荊州的作用。桓溫死后,弟弟桓沖出任荊州刺史,都督長江上游地區諸軍事,盡管桓沖對東晉朝廷忠心耿耿,但是,上游強,下游弱,“荊揚之爭”的局勢并沒有改變,謝氏對于桓沖也并非完全信任,雙方仍然互相猜忌,例如,《晉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四十四》記載淝水之戰時,”既而苻堅盡國內侵,沖深以根本為慮,(桓沖)乃遣精銳三千來赴京都。謝安謂三千人不足以為損益,而欲外示閑暇,聞軍在近,固不聽。報云:“朝廷處分已定,兵革無闕,西籓宜以為防。”時安已遣兄子玄及桓伊等諸軍,沖謂不足以為廢興,召佐吏,對之嘆曰:“謝安乃有廟堂之量,不閑將略。今大敵垂至,方游談不暇,雖遣諸不經事少年,眾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王夫之《 讀通鑒論 》 卷 十四: “謝安任桓沖于荊、江,而別使謝玄監江北軍事,晉于是而有北府之兵,以重朝權,以圖中原,一 舉而兩得矣”所幸,大敵當前,兩人又都忠心報國,故而相安無事,擊退了前秦的進攻。
四 北府兵的衰亡
但是,北府兵很快就成為了門閥斗爭的工具,這是北府兵瓦解的最根本原因。在謝安,謝玄,桓沖相繼去世后,宗室出身的司馬道子(此人是《孤帆不自賞》里楚北捷的原型之一)和司馬元顯父子開始掌握中央政權,太元十五年(390),晉孝武帝以后兄王恭為都督青、兗、幽、并、冀、徐州晉陵諸軍事,兗、青二州刺史,鎮京口,北府兵為王恭掌握。隆安元年,恭在京口起兵反對司馬道子和王國寶,北府兵成為內部火并的工具,次年恭再次起兵,其司馬劉牢之反戈擊滅王恭,代恭為都督青、兗、幽、并、冀、徐、揚州晉陵諸軍事,鎮京口,北府兵的司令官變成了劉牢之。至于長江上游,經過一番激烈的斗爭,桓溫之子桓玄掌握了荊州,當時, “石頭以南皆為荊、江所據,以西皆豫州(桓玄)所專,京口及江北皆劉牢之及廣陵相高雅之所制,朝政所行,唯三吳而已這樣,便形成了司馬父子在中央,劉牢之在京口,桓玄在荊州的微妙局面。而桓玄與司馬父子矛盾重重,一直想代晉自立,故此,他積極拉攏劉牢之。
利用孫恩盧循之亂,(孫恩盧循之亂是東晉末年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桓玄乘機渾水摸魚,擴充實力,元興元年(402)三月,司馬元顯下詔討伐桓玄,桓玄悍然以討伐司馬元顯起兵,逼近建康,劉牢之因不被司馬父子信任,竟然投降桓玄,使得桓玄長驅直入,悍然進京,奪取朝政,司馬父子逃亡路上被殺,劉牢之不久也被奪去兵權,企圖反叛卻無人響應,被迫自殺,北府兵為桓玄并吞,北府兵重要將領高素、竺謙之、竺朗之、劉襲、劉季武、孫無終均被殺,劉襲兄冀州刺史劉軌及寧朔將軍高雅之,劉牢之子劉敬宣投奔南燕慕容德。北府兵根據地京口和廣陵,分別由桓修和桓弘鎮之,北府兵士眾由諸桓分領,桓玄稱帝后為消除隱患,欲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殺北府兵舊將,北府軍幾乎遭到滅頂之災。北府兵主力至此基本被瓦解。桓玄篡晉,僭位稱帝,國號“楚”,史稱“桓楚”
孫恩盧循起義對東晉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不久,原北府兵出身的下層軍官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劉裕出身北府,手下許多人都是北府舊將,《宋書·武帝紀記載》“(元興)三年二月己丑朔,乙卯,高祖托以游獵,與無忌等收集義徒,凡同謀何無忌、魏詠之、詠之弟欣之、順之、檀憑之、憑之從子韶、弟祗、隆與叔道濟、道濟從兄 范之、高祖弟道憐、劉毅、毅從弟籓、孟昶、昶族弟懷玉、河內向彌、管義之、陳 留周安穆、臨淮劉蔚、從弟珪之、東莞臧熹、從弟寶符、從子穆生、童茂宗、陳郡周道民、漁陽田演、譙國范清等二十七人;愿從者百余人。“元興三年, 劉裕于京口舉兵, 討伐桓玄, ,這就是著名的京口起兵,同謀者二十七人……其前, 跟隨劉裕興業的還有一些人 ……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原籍是徐州、兗州、青州, 南遷后聚集在京口晉陵一帶, 地域上的接近使得他們團聚在劉裕周圍 。” 由此可見, 此時的北府兵已不再是門閥政治的附屬, 相反, 它竟成為了衛護皇權的主要力量。桓玄之叛, 北府兵擔負起挽救東晉王室的重任, 成為一支 “勤王之師”, 從而變成一支獨立力量。劉裕最終打敗桓玄,隨后北伐,然后,代晉自立,這一系列故事為大家所熟悉,不再冗述。而北府兵也成為了南朝劉宋政權所仰仗的力量。
桓玄代晉
盡管劉裕上臺后重建了北府兵,但經過桓玄一戰,北府兵元氣大傷,不久,又開始自相殘殺,如出身北府的劉毅,諸葛長民,王鎮惡,沈田子等將領都在內訌中被殺,到了宋文帝時期,當年跟隨劉裕的檀道濟幾乎成了僅剩不多的北府名將,故而也成為了北府兵的領袖。檀道濟本來有擁立之功,又精通軍事,屢立戰功,多次北伐獲勝,在北府兵中威望很高,尤其是北伐還師后, “道濟立功前朝, 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經百戰, 諸子又有才氣”, 時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馬仲達也”, 然而這也使得宋文帝日益猜忌,于是“朝廷疑畏之”終于,元嘉十三年(436年)遣道濟還鎮, 已下船矣, 會上疾動, 召入祖道, 收付廷尉。……于廷尉伏誅”。道濟被殺時, 被扣上了“潛散金貨, 招誘剽猾”, “日夜伺隙, 希冀非常”, “因朕寢疾, 規肆禍心”等莫須有的罪名, 他在臨死前也只能“憤怒氣盛, 目光如炬, 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 曰:`乃壞汝萬里長城。'最終被害。
檀道濟
檀道濟的死加上內訌和損耗,基本標志著北府兵的瓦解。《資治通鑒》記載“上每命將出師,常授以成律,交戰日時,亦待中詔,是以將帥趑趄,莫敢自決。又江南白丁,輕易進退,此其所以敗也。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這段史料不僅反映了文帝的多疑,也從側面反映了此時南朝所依靠的軍隊是“江南白丁”而已非流亡北人組成的北府兵了。更要命的是,作為北府兵重要來源的流亡北人,此時也近乎枯竭,由于北魏統一北方。北方逐漸安定,流民大量減少,至元嘉末年,北府兵幾乎是“或年八十,而猶伏隸,或年七歲,而已從役”,把老人孩子都拉上去湊數,作為北府兵根據地的京口。此時是“軍民徙散,崖里廬宇,不逮往日”,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在此后的歷史文獻中,再也找不到北府兵的記載,北府兵也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隨風而逝,令人唏噓。
參考文獻
1 田余慶《北府兵始末》
2 《東晉北府兵概論》牟元珪
3 《流民 北府兵 與門閥政治》郭敏
4 《檀道濟之死與北府兵集團的衰落》陳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