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姓氏人最少,中國認為不存在,此國前來考察后,多人認祖歸宗
姓氏作為一個人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最早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別部落中人的血緣關系,便于不同族群之間通婚,部落名稱往往成了姓氏最早的雛形。在幾千年的歲月的長河中,這些部落名稱在不斷地發展演變,衍生出成千上萬的不同姓氏。中國姓氏到底有多少,至今還難以明確,宋代人編寫《百家姓》,由于信息不暢通等因素制約,僅收錄568個姓氏。今天隨著網絡科技的高度發達和統計學的發展,人們編著的《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的姓氏就達到11969個之多,而根據專家認為這遠非中國姓氏的實際數字,估計中國的姓氏大約要有18000左右。
在這數以萬計的姓氏中,至今仍存在使用的尚有數千,其中有的姓氏由于讀音或字意不吉利,漸漸為人們所遺棄,以至于人數越來越少,幾盡失傳,鮮為世人所知。于是有人專門做了調查,排查出幾個最稀有的所謂“小姓”。
如“黑”這個姓就很難見到。雖然它的讀音是“賀”,但在崇尚光明自由的文化傳統中,這個字卻顯得格格不入。這個姓氏雖然罕見,但它的起源卻十分復雜,主要有三種來源,都是少數民族的漢化姓:一是源于唐代突厥族突騎施部黑氏氏族,這個氏族的人漢化后便以族號為姓。第二個是漢化的回族人,回族學者金吉堂所著的《伊斯蘭教民族說》一書中稱:“也黑迭兒(修建元的領監宮殿)之后裔姓黑。”第三個出自蒙古瓦剌部黑氏部族,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不少人歸附中原后改黑姓。在陜西藍田縣發現的一本《黑氏回族家譜》就表明,這支黑氏祖先為蒙古人,后來歸信伊斯蘭教而融入回族。
黑姓雖然罕見,但不是最少的,據考證最少的姓氏是“難”姓。這個姓的讀音是“nìng”,只有河南武陟有四個小村子數百人使用這個姓氏。對于這個姓氏的認知,經歷了曲折的過程。最初由于難姓過于稀少,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一姓氏的來源一直存在誤解,很多人認為這個姓的成因是由于筆誤所造成的。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多次人口普查,由于工作人員對中華民族的姓氏淵源不了解,認為難姓不具有姓氏和人口學的統計意義,將難這個姓氏歸類于字訛、筆誤等的"別姓"之中。而一塊石碑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對“難”這一姓氏的認識。
1997年,在河南省武陟縣出土了一通古石碑,據考證石碑屬于南北朝時期,碑文記載了一個名叫“難樓”古代鮮卑族官員的生平事跡。這一發現證實了難這個姓氏自古就有,而非人們所認為的筆誤。專家據此對難姓來源進行了考證,認為難姓出自古代鮮卑族中的一個小部落吐難氏。“吐難”的在鮮卑語中是鴕鳥的意思,這個小部落的圖騰也是鴕鳥。北魏孝文帝在推動鮮卑族漢化改革時,吐難氏選擇了難這個字作為自己的姓氏。難氏族人進入中原后,主要在河南一帶生存活動,其后一支北遷到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
這個發現引起韓國方面的高度重視。一直以來,韓國基于民族優越主義,炮制了所謂的韓國起源論,將所有的先進文化和技術都說成起源自韓國,這是他們民族自卑心理的一個表現。事實上,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一直在探尋對韓國人的來源。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像個謎一樣,有研究表明韓國人具有中國、越南、南亞等多種基因。此次河南石碑的發現讓韓國人感到振奮,文化署聽說了這個消息后,馬上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到中國進行考察。"難氏"在具有鮮卑血統的韓國人看來,就是自己的血緣之根。他們認為,河南武陟就是先祖生存過的地方,自己就是從這片土地遷徙到半島那支難氏族人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