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暑氣結束的時節(jié),“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表明暑天將近結束。《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全國各地也都有“處暑寒來”的諺語,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但天氣還未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秋涼,
處暑節(jié)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進入秋季養(yǎng)生,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但歷代醫(yī)家和養(yǎng)生家對睡眠養(yǎng)生的重視就很少有人通曉,其實,科學的攝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規(guī)律及方法。
秋季養(yǎng)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yǎng)生作用。馬王堆出土的《十問》醫(yī)書中說:“夫臥非徒生民之事也,舉鳧、雁、粛霜(鷫鸘)、蛇檀(鱔)、魚鱉、耎(蠕)動之徒,胥(須)食而生者,胥臥而成也……。故一昔(夕)不臥,百日不復”,可見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離不開睡眠。也就是說沒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在這里要特別提醒老年朋友,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具虧,會出現(xiàn)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xiàn)象。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tǒng)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因此,子午覺即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yǎng)生道理。
處暑保健要旨
處暑下是反映氣溫變化的時節(jié),時至處暑,早晚氣溫有些轉涼,秋燥也越來越明顯,此時養(yǎng)生也應明顯。
一、起居調養(yǎng)
處暑后氣溫逐漸下降,氣溫日較差增大,此時,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根據(jù)氣溫適時添減衣服。處暑節(jié)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有助于肺氣的舒展。
二、精神調養(yǎng)
處暑時節(jié)“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xiàn)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不利于人體健康,因此,在精神調養(yǎng)上,處暑時節(jié)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多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安神定志的課外活動。
三、飲食調養(yǎng)
處暑節(jié)氣肝心少氣,肺臟獨旺,飲食上宜增咸減辛,助氣補筋,以養(yǎng)脾胃。飲食上宜多食咸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薺、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蔥、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鮮果蔬、多食銀耳、百合、蓮子等清潤食品以防秋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還可結合藥膳進行調理。
四、運動養(yǎng)生
運動不宜太過,盡量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避免大量出汗,以傷陽氣,如明·高濂著《遵生八箋》中的坐功:每日寅時(凌晨3-5點),正坐,向左右轉頭,兩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后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吞咽津液。也可多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散步等。
文章來源:民眾體檢中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