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百姓抱怨,一邊是乳企喊冤。日前光明乳業總裁有關中國乳品質量差主要是因為“奶源差”的公開言論再次引發社會關注。記者前往內蒙古牧區實地進行調查,求證乳業老總的“大實話”是否成立。
奶業總裁“炮轟”中國奶源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出席日前舉行的乳制品工業協會年會時稱,目前我國乳品質量和安全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然而,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卻將其歸咎為“奶源”不好:“中國乳品工業水平是世界最高水平,而唯一的差距就在于奶源。”
他還坦陳,自建奶源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企業“做做樣子,給媒體、給社會一個交代”,因為自建奶源成本太高,企業難以負擔。新西蘭等乳業發達國家乳企管理水平未必有中國好,但是他們很少出事,就是因為他們的奶好。
此番言論一出,立刻引起公眾對于乳制品安全的再次圍觀。
與此同時,另一家大型乳品公司蒙牛乳業有關人士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目前奶源仍然是制約整個中國乳業發展的最大因素,公司將于未來逐步實現集約化牧場奶源,從源頭提高產品質量。
牧區名為集中養殖實為散養
根據年初發布的食品工業“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我國計劃到2015年達到原料乳產量5000萬噸,“十二五”期間增長33.4%。為提升乳制品的質量和產量,我國加大了推進奶業轉型升級的力度,力圖轉變長期以來以戶為主的分散經營方式。
記者在內蒙古牧區調查發現,目前這里的不少養殖小區僅實現了集中養殖和集中擠奶,但是達不到養殖小區要求的“六個統一”(統一管理、供料、防疫、配種、擠奶、銷售)標準,事實上淪為“集中化散養”。
在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沙爾沁鄉,記者遇到正在養殖小區里喂牛的奶農武平平。武平平對記者說,如今小區養殖跟原來自己在家養殖沒有多大區別,除了牛喝水更自由外,吃的還是跟以前一樣是自己配料,睡的環境也跟以前差不多。“對我們來說就是要每天跑過來幾次喂牛,在家里養就不用跑。”
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榆樹城村奶農老王說:“因為企業說不收散奶,只收小區奶站的奶,因此大家才進的小區。但我們還是跟以前一樣養,沒變化。不過對企業來說,這樣就方便他們管理了。”
內蒙古奶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兆林說,現在很多養殖小區并未達到相關規范要求,事實上淪為了“集中化散養”。
解決奶源問題尚需時日
由于一些現實的問題,我國的奶源品質要得到一個質的飛躍確實需要一些時日。
中國乳業協會常務理事南慶賢說,近年來中國下了很大力氣整頓奶業。過去中國奶牛大約60%都分散在個人手里,而加強整頓后,個人牛群大約占40%,規模化養殖占30%,規模化如小區養殖類占30%。
不少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指出,我國奶業規模化還應注意防止少數地方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沖動,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場,避免不切實際的“好大求高”。
一些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少地方和企業在建設規模化養殖場時,都把目標定位千頭、萬頭牧場,企業主導建設的牧場中,極少有幾百頭規模的牧場。奶牛產業研究專家高民說,按照標準,一頭奶牛最少需要兩到三畝的土地與其匹配并提供飼草,一個萬頭牧場加上建設等各種需求,需要近十萬畝土地,很少有地方能提供這么大面積的土地。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盧德勛說,實現規模化養殖,要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從現階段來看,應該先將奶牛養殖小區、合作社等做好,“不要一提規模化就只想到大牧場,即使在奶業發展水平先進的歐美國家,萬頭大牧場也很少見,因其環保問題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不少業內人士和專家都指出,恰恰因為在奶源上存在暫時的“短板”效應,中國乳企更應該狠練“內功”,用世界最嚴格的標準抓生產質量、抓企業管理,如借“乳源差”來“撒嬌”而頻出質量問題,就非常愚蠢了。
事實上,我國的一些乳企在管理上確實存在漏洞,比如在質量抽檢上千方百計去應付。據業內人士透露,由于缺乏監督,一些企業在收奶過程中通過“稀釋”的辦法,讓不合格的原奶進入產品鏈。例如,曾經就有違規的企業發現奶農的原奶抗生素指標超標,就壓價收購,然后將這些奶混入工廠,一稀釋就達標了。
“如果中國奶業未來的進化過程與美國類似,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資源生產更多更好的牛奶。”邵祁說,中國奶制品的質量最終將會提升,只是需要花費更多時間,需要民族乳企的自強與自省,更需要全社會的持續關注和監督。
(郭宇靖 趙琬微 張麗娜 劉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