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缺水可以引起認知力、記憶力下降,長期缺水容易引起尿路結石和尿路感染問題。一項針對北京、成都、上海、廣州和深圳五地超過6000名中小學生每日飲水狀況的調查顯示,我國兒童少年存在喝水量少、喝水次數少、喝飲料多等飲水問題。如果你發現孩子在課堂上犯迷糊,小便量少發黃,很可能是飲水不足。
近日,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主辦、中國營養學會及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協辦、中國達能飲料公司支持的“中國大城市兒童少年飲水行為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對《中國五大城市兒童少年飲水習慣調查報告》進行了分析,對兒童少年的飲水習慣予以了指導。
飲水對生命健康很重要
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教授介紹了飲水對健康的重要作用。水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新生兒總體水最多,約占體重的80%;嬰兒次之,約占體重的70%。隨著年齡的增長,總體水逐漸減少。人體細胞內液中73%的組成是水;細胞外液94%是水。此外,水在體內扮演著溶劑、介質、體液平衡和運送物質等各種角色,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并具有體溫調節作用。在消化、吸收、循環、排泄過程中,水可協助營養物質的運送和廢物的排泄,使體內生物化學反應得以順利進行。在關節、胸腔、腹腔和胃腸道等部位,都存在一定量的水分,對器官、組織、關節、肌肉、能起到緩沖、潤滑、保護作用。一個人若沒有食物,可生存3周;但沒有水,只可生存3天;斷食至所有體脂和組織蛋白質消耗至50%時,才會死亡;而斷水至失去全身水分的10%時,就可能死亡。可見水對于生命的重要性。
水的攝入和排出是動態平衡的,每人每天水的來源和排出量維持在2500毫升左右。人體內水的來源包括:飲水、食物中的水及體內代謝產生的內生水。飲水不足或過量都會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達到體重的1%時,會感到口渴,出現少尿;失水達到體重的4%—6%時,會出現煩躁、全身無力、血壓下降、體溫失調等癥狀;失水超過10%時,則會危及生命。另外,如果水攝入量超過腎臟的排出能力時,可引起體內水過多或水中毒。所以,適量的飲水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當然,在實際生活中,脫水的情形往往比水過量發生的幾率高。
失水對健康的短期影響是認知能力下降,長期的影響是引起尿路結石、尿路感染和慢性腎臟損害等。
水的需要量主要受代謝情況、年齡、身體活動、溫度、膳食等因素的影響,故水的需要量變化很大。兒童少年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其渴覺機制尚未發育成熟,缺水會影響到其行為活動的表現、認知功能和精神狀態(如警覺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頭痛等)。因此,每天足量飲水對兒童少年至關重要。
各國均有飲水攝入量參考值
如果根據這個比例數值推算,每日根據推薦參考值攝入1600—2900千卡(6—17歲)的孩子,飲水量大約需要1200—2000毫升,不比成年人的需要量低。
孩子們普遍喝水不夠
由于沒有少年兒童建議量,中國五大城市兒童少年飲水習慣調查參照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對成年人每人每天最少飲水量為1200毫升以及飲水次數的建議。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孩子每天飲水量達不到1200毫升,每天飲水次數少于6次的孩子達到了63.5%。孩子們普遍喝水不夠。
參與調查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杜松明副研究員介紹說,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四大城市調查隨機抽取了城區和農村5868名7—18歲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包括小學三、四、五、六年級,初中一、二、三年級和高中一、二年級學生,男女生各半。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由被調查學生完整記錄7天飲水情況,包括飲水時間、地點和飲用量;另外,通過家庭一般情況問卷、學生身體活動問卷和飲水“知、信、行”問卷收集他們的健康狀況、身體活動情況以及飲水相關的知識和態度等信息。調查的結果對了解中國孩子整體的飲水狀況是有代表性的。
調查所統計的飲水量包括了飲用白水和飲料之和。白水包括白開水、礦泉水、礦物質水、純凈水;飲料包括牛奶及其制品、豆漿及其制品、其他蛋白飲料、熱飲茶和咖啡、非碳酸飲料、碳酸飲料、功能飲料、其他植物飲料、冰激凌。
四城市調查學生平均每天飲水量為1089毫升。廣州學生每日飲水量最高(1185毫升);其次是北京(1165毫升)、上海(1126毫升);成都(866毫升)最低。
四城市調查學生中,65.4%的孩子平均每天飲水量未達到1200毫升。其中,成都最高(81.8%);上海次之(63.9%);北京和廣州學生也超過了一半,分別為59.4%和57.5%。
女生平均每天飲水量不足1200 毫升的比例(69.9%)高于男生(60.4%);農村學生(72.4%)顯著高于城區學生(58.4%)。小學生平均每天飲水不足1200毫升的比例最高(71.5%),初中學生(63.0%)、高中學生(56.9%)依次減少。
調查學生大部分人平均每天飲水次數少于6次,約占63.5%;每天飲水次數少于6次的城市中,成都最高,達82.9%;廣州最低,為44.6%。四城市農村學生每日飲水次數小于6次的比例均高于城區。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喝水的次數在減少,小學生為4.9次/天,初中生為4.6次/天,高中生減少至4.4次/天。
調查學生每日飲水量不足1200 毫升的比例
調查學生每日飲水次數不足6次的比例
飲料占中小學生飲水來源的比例高
調查學生奶類及其制品、非碳酸飲料(SSDs)、碳酸飲料(CSDs)的飲用量較高,平均每天飲用量分別為174毫升、64毫升和52毫升。
認知決定行為,行為影響健康。兒童少年正是知識學習及健康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本次調查發現,有接近四分之三的學生喜歡喝飲料,并且在可以自主選擇飲品時,也有超過一半(65.5%)的人選擇飲料。另外,還有近20%的學生認為飲料有利于健康。
調查還發現,學生在休息日飲白水較少,飲用飲料的量增加,周末飲料飲用量為370毫升/天,高于學習日(336 毫升/天)。因此,要對兒童少年加大健康飲水知識的宣傳教育,建議他們在周末也要多喝水,尤其是白水,培養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飲水行為習慣。
調查學生奶類、SSDs 及CSDs 的飲用比例
調查學生白水及飲料在學習日與休息日的分布情況
調查學生喜歡喝飲料的原因
教給孩子何時喝水如何喝水
葛可佑教授表示,在健康飲水上,要教給孩子充足飲水和合理選擇飲料。白開水是最佳選擇,也可以選擇瓶裝水,包括礦泉水、礦物質水、純凈水等。所謂堿性水、離子水、活性水、太空水只是商業概念,在補水上沒有特殊的健康意義。
對孩子來說,白水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是涼開水,他們會相對喝的多一些。另外,漂亮、別致的杯子也會增加孩子對飲水的興趣。
張倩告訴記者,孩子們對少量多次喝水的概念是比較薄弱的,很多孩子是感覺口渴了才飲水,并且采用“牛飲”的飲水方式,就是喝水次數少、一次喝很大量,并且越大的孩子越容易采取“牛飲”的飲水習慣,是不可取的。孩子喝甜飲料一般小學時比較少,中學開始增多,在初中時形成喜好習慣。因此,對孩子多飲水、少喝飲料的健康教育要從初中或之前開始。
葛可佑教授說,判斷孩子是不是喝水少,有時不容易計算飲水量,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的小便情況。通常每天小便次數應該5次,尿量約1500毫升。如果孩子的小便次數少,尿量少,顏色發黃、渾濁,氣味重,就需要增加飲水了。孩子應該少量多次飲水,每次飲水約200毫升,每天飲水次數不低于6次。除了隨時少量多次飲水,有些時間節點上更要強調飲水——晨起空腹時,喝150—200毫升涼開水,分多次喝完;午睡起床后、睡前2小時、運動后及洗澡后應當補水;身邊常備飲用水以供隨時取用。
在飲料的選擇上,提倡喝牛奶和100%純果汁,果汁飲料往往添加糖較多,不建議孩子多喝。其他飲料提倡喝礦物質、維生素含量相對多的飲品,不建議喝能量、糖分、脂肪含量高的飲料。要想讓孩子能健康飲水,家長應首先了解健康知識,并且以身作則,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少量多次飲水、充足飲水、少喝甜飲料的良好習慣。
責任編輯: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