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先來投個票吧:
家長朋友們,這些話,你對孩子說過多少?
其實,這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公布的6個最殘忍的家長口頭禪。中科院領導發展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畢鴻燕博士說,這些我們可能對孩子說過多次的話的威力,不亞于在孩子心中插上一把鋒利的尖刀。
你可知,這些你熟悉的話語,對你的孩子能造成多大的殺傷力?
Top6
你知道為了養你,我有多辛苦嗎?
這樣說的家長是用內疚感控制孩子。讓孩子因為內疚和自責,放棄自己的想法,結果是孩子忽視自己的感受,為了別人活,成為失去自我和個性的的傀儡。
于是,孩子在家里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長大工作聽老板的話,戀愛結婚后服從伴侶。
親愛的父母們,請你不要用這樣的內疚感來控制自己的孩子,當下你控制住了孩子,意味著有一天別人會把木偶的線接過去,控制你的孩子。
Top5
媽媽不走/媽媽很快就回來
對于1-3歲的孩子來說,在眼前的東西是存在的,不在眼前的孩子認為就不存在,消失了。因此每次分離,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生離死別,所以孩子才會大哭。而大多數媽媽說完以后,就會偷偷離開,甚至很長時間都不回來。
不得不離開的時候,要在許諾孩子的時間內回來。這樣的方式時間久了之后,孩子就會逐步建立客體永恒性的思維方式,知道媽媽走了還是會回來,不會因為離開就消失了。
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有幾個重要的方面:
1、撫養人和撫養環境穩定
2、多擁抱,多撫觸孩子
3、跟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系
4、給孩子可控感,接納孩子的需求和情緒,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越是敏感,孩子越覺得外界靠譜,安全感的構建越健全。
Top4
你親媽媽還是親爸爸/離婚了你跟媽媽還是跟爸爸
問這句話的父母一般處于以下幾種情況:
逗孩子,看看孩子怎么應變;
想感受孩子跟自己更親近的滿足感;
真的婚姻不幸福,想了解孩子的想法。
這句話對于孩子的殺傷力是極大的,這等于在情感上撕裂孩子。因為父母雙方是孩子的至親,是孩子生存的根本依賴,讓孩子硬生生地做出選擇是非常殘忍的。
如果因為夫妻雙方關系不好,媽媽萌生離婚念頭的時候,問孩子這個問題,更會讓孩子沉浸在家庭破裂的恐懼中,這對孩子的安全感是很大的破壞,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婚戀關系。
Top3
你是撿來的孩子
出于對生殖問題的羞澀,在孩子問到生命誕生問題時,常常用這樣的回答搪塞孩子,甚至給孩子各種奇怪的解釋。殊不知,無心之言孩子卻信以為真,無形中給孩子帶來巨大的不安全感分離焦慮。
最簡單的方式是,告訴孩子爸爸和媽媽身體里分別有種子,當兩顆種子相遇的時候,就變成了一顆可以長成寶寶的種子,這顆種子在媽媽的肚子里安家,在媽媽肚子里逐漸長大,九個月后就可以出生了,就是你。
Top2
誰讓你哭,憋回去
相信這句話的慘無人道性,很多70和80的父母都有切身體會。中國是一個崇尚君權父權的社會,家長式作風盛行,缺乏對人性的關懷,缺乏對個體的尊重,尤其是孩子。
一個成年人尚且需要宣泄情緒,你憑什么不讓你的孩子哭呢?
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意味著孩子自己逐漸也認為表達負面情緒是一種不可接受的事,于是就是隱藏自己的情緒,而人的情緒和壓力是必須是有出口的,那么出口就會成為其他被偽裝的方式,叛逆、奇裝異服、咬指甲等。
Top1
再不聽話不要(親/愛)你了
孩子執拗、情緒發作的時候,很多父母自覺權威受到了挑戰。為了迅速解決問題,“聰明”的家長找到了孩子心中的開關:父母的愛。
這句話能榮登榜首的意義在于,當你把本應無條件給予的愛和“聽話”在孩子心中建立聯結,那也就是在告訴孩子,你們的親子關系隨時可以分離。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被迫忽視自己的情緒,迎合父母,并演變成迎合外界他人,將自己的生活的控制權交給別人。而長大后,這樣的孩子有一個顯著的特征:既不會愛別人,也不會被愛。這也就是那些控制狂和受虐成癮者的心理起源。
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可這些話,大人說得輕巧,對孩子幼小稚嫩的心來說堪稱慘無人道!
常把這些殺傷力極強的話掛在嘴邊,對孩子的愛就會成為可怕的心靈枷鎖,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埋下深深傷痕。
把這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別再讓更多的孩子受到傷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