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很多人對書法的理解出現了問題,一說起楷書,首先想到的就是唐楷例如顏真卿、柳公權或者是歐陽詢。這個問題的起源可能是源自清朝時期的書法理論吧,還有就是清初時期傅山對趙孟頫的詆毀和偏見。
唐楷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法度森嚴,為什么呢?我們來看看,很多唐楷都是碑刻,而且很多都是皇帝下令書寫立碑的。例如歐陽詢的《九成宮》,是李世民在九成宮避暑時遇見了泉水,以為祥兆,于是下詔魏征撰寫碑文,歐陽詢書寫,然后刻工刻于石上。給皇帝豎碑寫的字和平常寫字肯定不一樣,寫好字之后再由刻工二次加工刻在石頭上。那么這個最后看到的藝術效果跟正常書寫在紙上的字肯定差距很大,所以后世真正的那些大書家很少一開始臨摹這樣的字帖的。
趙孟頫的楷書留下來的很多都是墨跡本,而且趙書一直再追求“二王”的書風,所以在用筆上,不像唐楷那樣在轉折處有過多的提按,而是轉折更加自然,追求書寫的流暢性,不然不可能日書萬字。我們再看看被后世學習非常多的褚遂良的墨跡《大字陰符經》是不是寫的很靈動,不像一般的唐楷碑文那么嚴謹。
另外就是清初傅山對趙孟頫的評價:“行大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如徐偃王之無骨。”他因明王朝的滅亡而對趙孟頫身為宋皇后裔而仕元意見很大,于是就連累了趙的書法,說趙的書法“淺俗”。而傅山的“寧拙毋巧,寧丑毋媚”的書法主張,直接令后世更是遠離趙體的這種妍美的書風。于是后世很多人就很少再學趙孟頫的字了。還有董其昌對趙孟頫的評價,也是影響后世的因素,董其昌說:“趙書因熟得俗態”,這都是對趙的不公正的評價。但是畢竟影響了后世很多年。
但很少人知道,傅山和董其昌晚年的時候,對趙孟頫的書法評價完全相反了,傅山夸趙孟頫是“奇人”,董其昌更是說:“今老矣,始知吳興(趙孟頫)書法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