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知識(一)——古代選士制度
中國清朝以前歷代統治階級按照一定標準選拔人才的制度。選士制度開始于西周(一說始于春秋)。據古籍記載,當時選士形式有二:①"鄉里選士",由各鄉里逐級選拔秀士、選士、俊士、造士、進士。最后由司馬把進士之賢者推薦給天子,任官授爵。②"賓興之制",三年舉行一次,選舉賢能。
春秋戰國之際,養士之風起,當時士子進身途徑靠請謁薦舉和諸侯召見。漢代選士,一是任子,即靠世襲入仕,二是計吏入官,三是納貲入仕,四是選舉入仕。選舉又分兩類:一叫賢良方正,由公卿郡國選舉,天子予以策試,詔舉無定期。一叫孝廉秀才,由州郡察舉,不經考試。安帝時,才加考試,并有年齡限制。此外,還有童子科的選舉,年齡在12~16歲之間,能"博通經典"的得入選。作為選拔兒童特殊才能的推舉和任用。西漢另有"公府辟舉"法,供官府羅致名士。武帝時建立博士弟子員制度,博士弟子一由太常選補,一由郡國縣道邑保舉,入太學受業經考試后,按高下任官。太學博士的任用經由征召、薦舉、選試。或以賢良文學、明經諸科入選,也有由他官遷調的。
漢代選士制度,流弊很多:一是漢代選士制度以財富為主要條件,他們憑借自己擁有大量財富,取得入選資格。二是西漢就有以選舉不實而被免官。從光武帝起曾不斷下詔書要求嚴格選舉,甚或提出選舉不實者要治罪。明帝即位之初,下詔書指出:選舉請托權門,官吏貪縱為非,百姓愁怨。此時察舉已有被郡國官吏把持的現象。章帝建初元年下詔書指出:選舉名不符實,茂才、孝廉歲以百數,而授之以政,無所作為,注重門第而不以求賢為務。三是靈帝時,宦官專權,請托相當普遍,他們為培養自己勢力,不得不扶植黨羽,"徒講交游,不重實學",甚至"拜門奔競,貨賂囑托"公開盛行。三國時,曹操曾下詔求賢,特重才能,不拘微賤。曹丕當權,立九品官人法作為選拔人才制度。
隋以后各王朝設科考試,分科取士,是為科舉制度。從此中國選士制度進入另一階段,直至1905年科舉廢除為止。選士制度對中國歷代教育都有一定的影響。
古代九品中正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漢代建立"察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選拔官吏的制度。也稱九品官人法。
公元220年, 魏王曹丕掌權時,鑒于天下喪亂之后,士人流徙,脫離鄉土, 他們的出身里爵、 道德才能都難稽考,因而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在各州郡設大小中正,各以本地人在中央任官員者充任,負責察訪、品評本州郡的士人。 人物的品行定為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以此作為選人授官的依據。中正評定人物品級時,按家世門第高低、才德優劣,劃分品等,然后向吏部推薦。吏部根據中正的報告,按品授官。高品授大官,低品給小官。中正還有權根據所管人物言行修著或德義虧缺情況分別升降進退,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這種以中正為中心,論品定級、選拔和升降官吏制度,叫九品中正制。初立九品,按人才優劣定品第,頗能糾正漢末"察舉"為名士把持的流弊。但由于各州郡設大小中正,都由本州郡在中央任官員的"著姓士族"兼任,其結果必然為世族豪門所操縱,以致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現象。九品中正制成了世族豪門壟斷政權的工具。選士制度,對當時的教育起了消極的影響。
至隋朝,罷除了"九品中正之法",創立"進士科",開始實行科舉制度。
中國古代科場舞弊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學而優則仕"。意思是說,學習好了,就可以做官。這學習與做官之間的橋梁,便是科舉考試。自從隋唐開創科舉制度以來,的確為無數的士子文人走向達官顯貴鋪設了一條金燦燦的路,甚至也有貧寒子弟,歷經十年寒窗之苦,最后一張考卷定終身,換得光宗耀祖一步登天的錦繡前程。難怪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然而,這世界又是趨利若鶩的,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更何況一本萬利的讀書做官之道呢!于是,自古以來,在千千萬萬的士子文人擁擁擠擠搶過科舉獨木橋的時候,營私舞弊現象便層出不窮。科舉初創的隋唐時期,已有處理科考作弊事件的記載。宋代開始,對科場舞弊者論罪處罰。明代,發生過幾起較大的科場舞弊案,但對有關考官士子的處理,大都不過是革職、流放。清代科場,防弊視為要政,行法亦不姑息,并且在以往各朝防弊措施的基礎上,制定了《欽定科場條例》、科舉考試納入了大清王朝的法制軌道,防止考場舞弊的有關規定是相當嚴密的。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考生作弊的手段也越來越巧妙,從院試小考到鄉試、會試,科場舞弊案仍頻頻發生,考場上夾帶、抄襲、頂替、倩代諸弊屢見不鮮,弊端最大的夤緣請托、賄買關節案件接二連三,有關作弊人員往往是人頭落地被處以極刑,甚至殃及父母、兄弟、妻子。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場是戰場,科場是殺場!求取功名的科舉入仕之途,布滿了情弊與血跡……
唐代風行請托
李唐時期,科舉初創,防弊措施不很嚴密,突出的一點是,試卷并不糊名,考生姓什名誰,考官一目了然。因此,唐時科場,盛行請托,"貴者托以勢,富者托以財,親故者托以情。"應試考生,往往借助達官顯貴,事先把姓名通報給主試官員,考生便手持平素所作詩文,帶上金銀財寶,往謁考官,求得場上照應,當時把這一套叫做"求知已"。唐玄宗時,每當臨近科考,豪門權貴互相串通,結為朋黨,在科場之外形成多股勢力,稱之為"棚",并推聲望最高者為"棚頭",以此熒惑主試官員的視聽。因此,官場對科場干擾極大,落榜者都是憤憤不平,常常喧訟鬧事。
當唐德宗時,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許多文化名人都卷入到科場作弊之中。那是貞元年間的一次科考,主試官是權德輿,有親信陸參在外為他"通榜",即接受請托,通風報信。結果,有"唐宋八大家"之稱的韓愈,私下里向陸參推薦了尉遲汾、侯云長、韋紓、沈杞、李翎、侯喜、劉述古等7人,這幾位考生全都登第。就連崔群、杜牧、李商隱、盧肇、王維這些才子,也是由于場外有梁肅、吳武陵、令狐?等高官的力薦,才中榜入仕的。如此看來,不論考生寫詩作文的真實水平如何,只有請托到位,才管事兒,才能榜上有名。
唐憲宗元和年間,科場請托之風尤盛,以致出身寒微的考生紛紛被擠下榜文,無權無勢人家的子弟幾乎與榜無緣。當時,考場內外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欲入舉場,先問蘇張,蘇張尤可,三楊殺我"。"蘇張"即蘇景文、張元夫,"三楊"是指楊汝士、楊虞卿、楊漢公,他們都是"上撓宰政,下干有司"的朝臣,權傾朝野,不可一世。經這些高官顯貴打招呼的考生,百薦百中,又不在少數,哪里還有真正讀書人的進身之路? 宦官上可通天,在古代各朝都是不可小瞧的一股勢力。唐時,一些考生看準了這點,想方設法交結宮中太監,請閹黨出面說情,通過這一途徑登榜的有"芳林十哲",像劉煜、任息、姜?、秦韜玉等都在此列。
也有考生求助坐鎮一方的軍將。史載、士子蔡鋌、李巖士,分別拿著兩位軍將的推薦信來到華州應考,求中解元,被時人稱為"對軍解頭"。
縱觀唐代科場,雖說也有"畏于譏議"一秉大公"的考官,但為權勢所脅迫,或因親故情面難卻,而接受請托的,確也比比皆是。史家就此評說:還沒有考試,錄取與否、名次先后,考官"已定于胸中",這種科舉"重在采訪名聲",說情人以及考生的身份地位至為重要。所以說,以公平競爭選拔真實人才為宗旨的科舉制度,一開始就走樣了。
雖然唐代科場請托之風盛行,但因此被處分的考官、士子卻極少見,這固然是由于手法較為隱蔽及官官相護的緣故,但更重要的一點,應該說是科舉初創,防弊和懲處措施還沒跟上,還無"法"可依。不過,在晚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以下略"公元"),也處理過幾位作弊人員。這一年,吏部考試宏詞科舉人,由于題目泄漏、被徹史參劾,結果充任考官的刑部郎中唐扶,降為處州刺史,已經登科的10人全部除名落第。這大概是唐朝唯一的一起科場案。
科舉制度知識(二)——科舉沿革
中國古代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代有不同。魏晉南北朝時,實行九品中正制。行之既久,大小中正都為世家大族所把持,品評人物的標準不是德才,而是門第的高低,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完全成為鞏固門閥勢力的工具。為了消除這一積弊,由隋至唐,逐步為科舉制度所取代。
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定制每州每歲貢士3人。開皇十八年(598)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煬帝大業三年 (607)四月,詔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 德行敦厚、 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美秀、才堪將略、膂力驍壯,十科舉人。大業五年 (609)六月,又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驍壯,超絕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以上二科舉人、十科舉人、四科舉人,雖然不過偶一行之,但說明隋已開始分科取人。隋以后的史書稱煬帝"置明經、進士二科"(劉肅:《大唐新語》),"近煬帝始置進士之科,當時猶試策而已"(《舊唐書.楊綰傳》)。后人以為十科舉人中的學業優敏即明經科, 文才美秀即進士科。這又說明煬帝時就把"進士科"與"試策"辦法聯在一起,也即通過考試來選拔進士科的人才,從而"科舉"與"考試"形成必然關系,產生了科舉取士的制度。
唐循隋制,繼續實行科舉制取士。科舉大體分兩類。一類為常科,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書、明法、明算等基本科目,每年定期舉行。一類是制科,由天子主持,根據需要臨時下令舉行。常科的考生有兩方面的來源,一是生徒,一是鄉貢。由中央和地方學校將經考試合格的學生送尚書省參加考試,這些考生就叫做生徒。不在學校學習而自學有成就者,可向州、縣提出書面申請,經考試合格,由州送尚書省參加考試。這些考生隨各州進貢物品解送,所以稱為鄉貢。常科中明書、明法、明算不為人們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曾規定凡被推薦應秀才科而不能入選,其所在州的長官要受處分,所以應秀才科的人很少。因此,明經、進士兩科就成了唐代常科的重要科目。兩科之中進士更占優勢,成為入仕的重要途徑。但唐初士大夫由科舉入仕者為數甚微。因為九品中正制雖已廢止,但勛親要官子弟仍可依靠門蔭入仕而竊居高位。到玄宗時期,士族地主和唐初的功臣貴戚集團均已衰落,剛剛上升的新貴政治地位尚不穩定,門第失去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依托,家庭出身不能成為高官子弟世襲高位的可靠保證。形勢的變化使一些大臣注意按才學標準培養自己的子弟,于是以考試才學為主的科舉就成為獲取高官厚祿的主要途徑。安史之亂后,隨著一般地主的繼續發展,中小地主和中下層官僚子弟讀書的增多了,其間出現了許多苦讀的人物。他們熟悉經史,注意當代時事,于是在貞元、元和之際一大批經世治國之士通過進士科被選拔出來,并且很快進入最高統治機構,擔任重要職務。進士在宰相和高級官吏中占據了絕對優勢,終唐沒有再發生變化,進士科已成為高級官吏的主要來源。科舉制度在其實行之初表現出以下的積極意義:①把選用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收歸朝廷,有助于中央集權制的鞏固。②選拔官吏有了一個知識才能的標準,使官僚隊伍的知識文化水平不斷提高。③根據考試成績選拔人才,能調動地主階級,尤其是中小地主階層子弟的學習積極性。④從下層吸收人才參加各級統治機構,不僅改變了封建政府中官吏成分結構,使官僚隊伍保持一定的活力,提高統治效能,而且有利于緩和地主階級上下層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對于籠絡下層士大夫,牢籠天下英才,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宋代科舉辦法,大體沿唐代之舊,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設有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而以進士科為重,得人亦最多。制科所以待非常之才,由天子親策,科目的設置變更無常,又不經常舉行。宋代科舉不同唐代之處在于取錄廣其名額,錄取后厚其榮利。唐代進士及第名額,極盛時一榜不超過 50人,居常 10~20人;宋代最多曾達到四、五百名,平時亦百名左右。唐代進士及第后必須再經吏部考試才能授予官職,宋代進士及第即直接授官。北宋時學校與科舉的關系曾發生過兩次短暫的變化:范仲淹當政時,要求應科舉者先受一定時間的學校教育;王安石進一步主張以學校代科舉,士人通過學校考試可免予參加科舉考試,徑奏除官。他們的改革均因他們的去職而告失敗。
明代立國之初,注意搜羅和培育人才,一面急于開科取士,下詔"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勿得與官",一時科舉頗為興盛。一面又重視設立學校,太學為明初培養了相當數量的德才兼備的封建官吏。據記載, "明初人才輩出,太學為盛"。然而沒有幾十年,明宣宗以后科舉及第升官機遇以絕對的優勢壓倒了太學。不僅如此,自明至清,學校雖未廢除,而且凡欲參加科舉以取得功名的,必先進學校取得生員的資格。從表面看,似乎學校與科舉并重,或者學校與科學融為一體,但實際應科舉的人主要在家讀書,并不到學校接受教育,學校也有名無實。即使學校認真進行教育,其教育目標及教學內容都與科舉有直接關系,學校實際上變成科舉的預備場所,成為科舉的附庸。明代科舉制另有幾個特點。科舉原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唐代常科有基本科目六種,宋代更多,明代則只余進士一科,進士科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從明中葉起,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進士一選庶吉士,就被目為未來的宰相。只有明一代,入學中舉,考取進士,謀得高官厚祿,已深入士子之心,比唐、宋兩代,有過之而無不及。此種情況,持續至清末。明代以進士取士,雖沿用唐、宋舊制,而試士之法卻大有變更,最突出的是自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開始盛行的"八股文"取士。這一特殊文體對明、清 400余年的教育與學風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科舉制度的產生,適應了當時社會政治發展的需要,對于維護封建統治起了重要作用,也選拔了一些才識之士。歷代以科舉入仕而顯名后世的,唐:張九齡、顏真卿、郭子儀等;宋:寇準、包拯、司馬光、王安石、李綱、文天祥等; 明:于謙、 海瑞、張居正、史可法等;清:林則徐、翁同□等。然而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弊端也逐步顯見。講關節、重門第乃至賄賂公行,科學為有錢有勢者所壟斷;至于應試科舉之作弊,自唐以來即未能免,漸積至于明清,舞弊之法更層出不窮,以致投機取巧成為風氣。科舉考試在實行之初,曾激起人們讀書的積極性,但由于考試內容和方法的失當,又逐漸使人們不認真讀書。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科舉考試仍然以詩書取人,卻責以理財、典獄、治水、防災,自難勝任。鴉片戰爭后,傳統教育空疏無用的弱點益形暴露,在有識之士的"廢科舉,興學校"的要求下,首先對科舉的內容進行改革,其次遞減科舉取士之額,最后在光 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令"停科舉以廣學校"。
科舉制度知識(三)——考試內容及方法
明經、進士等科的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明法、明書、明算等科,還要考試各科所習專業課程。考試的方式方法,唐至宋初,有口試、帖經、墨義、策問、詩賦五種。宋以后主要試經義。
帖經是唐代試士的一種重要項目,各科均須帖經。方法是主試者將經書任揭一頁,留出一行其余遮蓋,再在這一行字上用紙帖蓋三字,令考生將被遮蓋的字讀或寫出來。以明經科為例,每經帖十次,答對五次以上為及格。
墨義是主試者從經書中提出若干問題,令考生就書中原文筆答,不加解說。例如原題是"作者七人矣,請以七人之名對",答題就開列七人的姓名,如果答不出就寫"對未審"。這種問題有時也采用口試方式,稱為"口義"。由于問答很簡單,所以常須問幾十條乃至百條,方能統計成績。
以上兩種考試,顯然只在測驗記憶能力。當初所以實行,因為唐承魏晉南北朝,宋承五代十國,儒家的經學及其倡導的封建道德規范在士人中的影響削弱,唐、宋統治者為了提倡經學,宣揚封建的綱常名教,以帖經、墨義等考試方法,迫使士人攻讀經書、銘記在心。但后來應考人士成倍增加,這種簡單、機械的命題考試,難以把數千名考生的優劣程度區分出來,于是帖經就專帖孤章絕句、疑似參互之處,以迷惑考生。此種考試徒然浪費人的時間精力,無助于啟發人的聰明才智。宋代王安石就認為帖經、墨義都是"無補之學",以這種考試所選拔出來的人,"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
策問是主試者就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生產等方面提出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應試者發表意見,作出書面回答。唐初明經科須答策問三道,進士科須答五道。這是一種較好的考試方法,可以使士人從經學的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而面向現實,用經史知識研究政法財經等社會問題,有助于促進知識分子的政治見解和才能的形成。唐和宋初通過科舉網羅了不少才識之士,策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科舉考試經常舉行,久而久之,試題不免陳陳相因,于是士人就設法搜求歷年考試登第者的對策論文,熟讀強記以應付考試。據史書記載,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應試之前,也準備了20余篇策論,熟記了一些有關文章。可見就是較好的試策方式,用之既久,也同樣產生弊病。
詩賦是唐代科舉考試中的重要考試項目。唐初考試由于"明經多抄義條,進士惟誦舊策,皆無實才",乃下詔進士加試詩賦。作詩賦既要具備足夠的自然常識、文化知識,還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并要有激情。這一切都有助于活躍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感情。但科舉考試在于選拔官吏,并非選拔詩人,詩賦作得好,并不一定善于吏治。唐代宗時禮部尚書楊綰批評開元、天寶之際的進士"以聲律為學,多昧古今","六經則未嘗開卷,三史則皆同掛壁"(《舊唐書》卷一一九 《揚綰傳》)。他認為經史知識是居官所不可缺少的。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朱熹,從不同的觀點出發,前者認為詩賦無補于治國,后者認為詩賦無助于人的道德修養,都要求取消詩賦。但直到清末,詩賦一直是進士科的考試項目。
北宋神宗以后,廢除了帖經和墨義,代之以經義。所謂經義,就是以五經中的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義理。寫這種論文有較多發揮思想的余地,較之帖經、墨義自是一種進步。到了元代,明文規定經義考試首先須從四書中出題,答案須根據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不得任意發揮。明中葉以后,又要求闡發經義的文章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于是,經義考試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嚴格的要求。
八股文亦稱"時文"、"制義"或"制藝"。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是用兩句話將題目的意義破開,"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義而說明之。破題論及圣賢諸人須用代字,如堯舜須稱帝,孔子則稱圣人;承題則與此相反,可直呼其名, 不再避諱。"起講"為議論的開始, 首二字用"意謂"、"若曰"、"以為"、"且夫"、"嘗思"等字開端。"入手"為起講后入手之處。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議論,以"中股"為全篇重心。在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一篇八股文的字數,清順治定為550字,康熙時增為650字,后又改為700字。
八股文注重章法與格調,本來是說理的古體散文,而能與駢體辭賦合流,構成一種新的文體,在文學史上自有其地位。但從教育的角度而言,作為考試的文體,八股文不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極大的束縛,而且敗壞學風。因為八股文從內容上要求作者用古人的思想與口吻,代圣賢立言,不得越雷池一步;在形式上必須按照一定的格式和字數填寫,毫無自由發揮的余地。八股文的試題既然出自四書、五經,士人預先就經書中可以作為試題的寫成若干篇文章,或請人代作文章,平時只熟記這些文章,以便臨考僥幸猜中,隨手拈來。 在主試者方面,由于多年考試,四書、五經上可作命題用的成句幾乎使用殆盡,為了防止士人投機取巧,不惜截取經書部分語句作為題目,或者截斷語句任意搭配組合,以致試題五花八門,不倫不類。士子臨場面對此等題目,或束手無策,或信筆而不知所云。八股文自其形成之日起,便遭到物議,批評最為嚴厲深刻的莫過于顧亭林在《日知錄》里所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科舉制度知識(四)——明清科舉考試的程序
唐代進士科的考試基本上每年都舉行。宋神宗熙寧時仿周朝三年大比之意,定為三年一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又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從此至清末成為定制。考試的程序分為地方考試、省級考試和中央考試。
地方考試稱為"院試"。考生先后參加由知縣主持的縣試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取錄后再應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學道(或稱學政、學臺)所主持的院試。院試錄取者即成為所在地縣學(州學或府學)的生員,初入學的稱附學生員,逐步升為增廣生員和廩膳生員,統稱為秀才。凡取得秀才資格的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納田糧。秀才每年由學政考試一次,叫做"歲考", 其作用是督促學習。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 由學政主持舉行 "科考"。府、州、縣學的生員經過科考成績列為頭等、二等和三等的前 3名的,準予參加次年在省城舉行的"鄉試"。 鄉試逢子、午、卯、酉年舉行。考試分 3場,每場 3日,例定八月初九日為第1場,試以《論語》文一,《大學》、《中庸》文一,《孟子》文一;五言八韻詩一首。十二日為第2場,試以五經文一。十五日為第3場,試以策問五道。三場皆先一日入場,后一日出場。科舉考試中的常科是定期考試,除非國家發生重大事故,考期從不變動,所以不須預發通知,屆時全國考生自動作好應試準備。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1名舉人稱為解元。舉人可于第 2年進京參加中央舉行的考試。舉人名額, 各省不等,大省有百余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向有定數,不能任意增減,大抵按一省人口、物產、財賦等確定。
生員長久不能中舉,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廩生,由廩生選貢生。貢生分拔貢(每 12年考選1次)、歲貢(每年選 1次,按在學時間依次選補)、恩貢(無定期)、優貢(無定期)、副貢(每3年舉選1次,由鄉試取得副榜的生員中選送)。顧名思義,貢生系貢舉到國子監成為太學生。實際貢生并不入監讀書,不過取得太學生的資格,一方面可以直接參加鄉試,一方面可以通過"詮選"出任官職,主要是擔任地方學校的教官。
中央考試的第一步為在禮部舉行的"會試",逢辰、戌、丑、未年的三月舉行,共試 3場,每場 3日,3場所試項目同樣是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及策問。會試取中者稱"貢士"或" 中式進士", 第 1名稱"會元"。清代會試中式,并無定額, 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八年取錄 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僅錄取96名。
會試后,于四月二十一日舉行"殿試"。清初在天安門,后改在保和殿。凡貢士均參加殿試,試后根據成績重行排列名次,并無黜落。殿試只考策問,策問答卷的起收以及中間的書寫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數限制,并且強調書法。書寫的字體要求黑、大、圓、光,即字體方正、筆劃光圓,墨色烏黑,當時稱為"院體"或"館閣體"。殿試評卷,主要看書法,對策內容及文筆反居其次。殿試只一天,貢士必須以大部分時間用于安排格式、計劃字數及書寫上面。殿試依成績分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為"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為"同進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稱"狀元"如果鄉試、會試、殿試均考取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俗稱"連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殿試一甲三名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余二三甲進士再經"朝考",綜合前后考試成績,擇優選翰林院為庶吉士,俗稱翰林。余者分發各部任主事(部員),或分外地任縣官。
舉人參加中央會試,考取進士的究屬少數,多數落選,而且多數舉人連考幾次仍然不能及第(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曾8次會試落選,第9次始考中進士)。為了給這些人以出頭之日,即在連續三次以上落榜的舉人中進行挑選,授予官職。這一措施稱為舉人"大挑"。被挑的舉人最高授知縣,大部分擔任地方學校教官。
科舉與學校 學校是培植人才之所,科舉是選拔人才之法。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代,選舉與學校相輔而行,各有其獨立的作用。到了唐代,雖然科舉與學校并舉,兩者并不處于并列、同等地位。因為由學校出身的生徒仍須經過考試,學校不能直接給生徒以出路;而鄉貢出身的人,不必經由學校培植,一經考試及第,便被承認為人才。這樣,科舉成為凌駕于學校之上的一種制度。唐初,社會上重視科舉及第的生徒,因為他們出身官學,受過正式教育,要較鄉貢高出一籌。于是人們視學校為登科的通路,多爭取入學。因此,在一段時間內,科舉對學校的發展曾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以后,封建王朝利用科舉考試吸引各種社會力量辦學,調動了社會辦學及民間讀書的積極性。不經國家學校而科舉及第的比例逐漸增長,官學的地位逐漸低落。唐開國 100年后,科舉考試日益發達,學校教育漸漸不關重要。
宋初,朝廷大力利用科舉選拔人才,而忽視培養人才的學校。宋仁宗時的范仲淹,宋神宗時的王安石,先后嚴厲批評這種只取才不養人的錯誤作法,如同農夫只坐等收獲而不事耕耘一樣愚蠢,終于導致人才的枯竭。范仲淹認為,擇賢固然重要,但擇而不教,久則乏人,賢將不繼,所以教是第一,擇尚其次。主張必嚴科舉方能得才,必敦教育方有才可得。王安石認為,科舉僅以強記博誦取人,學校費了許多光陰,專門去做科舉考試的預備工夫,而不教以天下國家實用之事,及第之后,所學完全無用。為了扭轉社會重科舉輕學校的風氣,他強調要發揮學校在培養人才中的積極作用。他建議逐步使取才與養才統一于學校,即凡在中央官學學習的學生,通過了學校的考試,不必再經由科舉而直接授官。把取士納入養士之中,即把選拔人才的職能部分地賦予學校與學校教育工作緊密結合,既充分發揮了學校培養人才的積極作用,又提高了學校的社會地位。范仲淹和王安石的改革,都被因循守舊勢力所挫敗。
及至明清,學校更形同虛設,雖然凡應科舉者必須先在學校取得生員資格,但生員并不在學校讀書,學校教官也無力發揮其教育作用,使學校空有師生之名,而無訓誨之實。其原因,也與科舉制度有關。
清代地方學校各有正副教官 2人。正者府學稱教授州學稱學正,縣學稱教諭;副者統稱訓導。他們的職責是"掌訓迪學校生徒,課藝業勤惰,評品行優劣"。正副教官的來源大體是知縣改教、舉人"大挑"、"五貢"詮選。
清代規定,知縣可改任府學教授。這種改教并不是因人而宜的調整,而是因知縣年齡過大,或者懶惰愚鈍工作不稱職,以及老弱病殘不能工作的才改任教職。據記載,有眾多的府學教授精神衰邁,兩耳重聽,步履維艱。因此,學校被認為是惜老憐貧之地,教授成為投閑置散之官。
清代的舉人"大挑",開始規定必須連考 3次不中才能參加挑選,以后規定必須連考6次,后來又改為4次。這樣,落第舉人至少要經過10余年才有被挑選的資格,但具備資格并不等于被選中,往往要候選若干次。選中后也不能立即赴任,還要在吏部掛號排隊,等待分配,屆時到部抽簽決定去向。這種分配方法叫做"詮選"。從清代中期開始,官員壅滯積壓現象日益嚴重,詮選需待時日甚長,舉人候選常常多達二、三十年,累計起來,一個考不上進士的舉人,要經過三、四十年才能當上州學學正或者縣學教諭。
"五貢"詮選也是教職的一項重要來源。生員當了貢生,就有了做官的資格。但官職不高,大多數當訓導。生員出貢本身就需長久時間,據估算,生員食餼(當了廩生后,國家每年給一定的糧食或銀兩,稱為食餼)30年,方得依次出貢(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屢應鄉試皆落第,72歲始成歲貢生),再加上長期"詮選",當訓導已是花甲乃至古稀之年。
由此可見,教官一職,無論是舉人大挑擔任,還是五貢詮選授,一個共同的問題是年齡太大。這些人在年富力強時無事可干,把時間浪費在論資排輩的升轉和無日無月的候選上,及至得官已年老體衰。當時有人對這個問題加以概括說,教職一官由舉、貢候選居多,廩生候貢,舉人候選,大抵30余年,少亦20余年,精力多半就衰,實能奮勵任職,興起士習者甚少。事實是,乾隆初年教職多系衰老庸劣之輩,不但不能以道德禮義化導齊民,并其課士之職亦不克舉。乾隆以后,更是每況愈下,教官大都不能振作。至咸豐時,教官中果能受業解惑,以師道自任者,已不多見。
科舉制度知識(五)——相關名詞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后,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訓儉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庠xiang】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國子監jian】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
【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司業】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相當于現在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則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
【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則是指在國子監學習的各類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