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9日是冀南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民,突破日偽軍“鐵壁合圍”67周年。對這次日偽軍“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德州市縣的史、志、報刊雖已登載了多篇文章,但都只對武城合圍圈做了比較翔實的記述,一點兒也沒涉及另一個合圍圈——邱縣合圍圈。為了使讀者對“四·二九”反“鐵壁合圍”的歷史了解得更全面些,筆者根據冀南軍史辦公室編輯的《陳再道回憶錄》等資料,再做一點補充。
背 景
1941年12月8日,爆發了太平洋戰爭。日寇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迫切需要有一個鞏固的戰略后方,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他們為了滿足上述需求提出了 “變華北為大東亞作戰兵站基地”、 “建立華北參戰體制”的新方針,在軍事、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的罪惡計劃與措施,妄想達到 “以戰養戰”的目的。為此,首先在軍事上,對各個抗日根據地展開了空前激烈的進攻,集中優勢兵力進行連續的、毀滅性的 “大掃蕩”。
1942年1月上旬,敵兩千多人合圍冀南一分區,我軍干部和戰士傷亡、失蹤200余人。一專署專員于光甫犧牲。
1月下旬,我新八旅部隊在三分區遭敵2000多人合圍。部隊大部分順利突出重圍,二十二團等部多次轉戰沖殺,未能跳出合圍圈,與敵激戰終日,才終于勝利突出重圍。團政治處主任、供給處處長、一連連長以及多名戰士壯烈犧牲。
2月6日,二分區二十五團一部和巨鹿縣大隊240余人,遭敵1000余人合圍。在突圍戰斗中,我軍犧牲90多人。
3月25日,日偽軍2400多人, “掃蕩”邱縣 (原屬山東、當時歸冀南,今屬河北)、廣平邊界地區。我軍兩個連陷入敵人重圍。激戰五個小時,敵人死傷累累,我軍傷亡也不少。戰斗結束后,敵人將幾個村的房屋全部燒光。
敵人對冀南的 “鐵壁合圍”“大掃蕩”,是其華北方面軍1942年度所謂 “肅正作戰”的一個重要部分。早在二月份,就召開所屬兵團參謀長會議,傳達部署了作戰計劃,制定了實施計劃的綱要。根據這一綱要,決定從四月末開始,由其十二軍等部在冀南區執行 “十二號作戰”計劃,目的是徹底消滅冀南地區的抗日力量,配合五月初開始的對華北其他抗日根據地 (如冀中軍區五一大掃蕩)的 “大掃蕩”。
敵人搞 “四·二九”鐵壁合圍出動了日軍三個獨立混成旅團和一個師團的部分兵力計一萬多人,調集各地的偽軍兩萬多人,由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茨坐鎮德州統一指揮,駐濟南的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土橋一次,到臨清指揮。敵人搞了兩個大包圍圈,一個是以武城 (當時原山東的武城、恩縣、夏津、高唐平原都劃歸冀南)的武官寨 (今屬河北故城)一帶為中心的包圍圈;一個是以邱縣東北部為中心的包圍圈。
武城(老)城西北的突圍戰
關于游駐冀南六分區武城縣域的冀南軍區、區黨委、行署、群團領導機關及其直團隊與單位,和新七旅及其下屬的十九、二十、二十一團,下放冀南的129師騎兵團,以及武城縣的黨政群機關與縣大隊、公安隊等勝利突出重圍的戰況,德州地區(市)、武城縣的黨史、史志、報刊等都已做了翔實的記載或簡介,在此不再詳述,只對幾個小問題簡單談一談。
一是,有的文章中只提冀南軍區參謀長范朝利、政治部主任劉志堅,沒提司令員陳再道、政委宋任窮、副司令員王宏坤;二是,有的文章說宋任窮、陳再道都到太行去開會;三是,有的文章講,岡村寧茨親臨德州,指揮日軍11000余人和偽軍20000余人,分路從北起龍華,西起垂陽、曲周,南起館陶,東至運河,對武城運河西進行 “鐵壁合圍”。關于第一、二個問題,事實是宋任窮到太行去開會,陳再道到冀南一分區去視察工作,指揮戰斗,王宏坤也可能到其他分區視察工作、指揮對敵斗爭。第三個問題,事實是從曲周向東、館陶向北進犯的日偽軍,合圍的目標是邱縣,不是武城;合圍武城的日偽軍不是其三萬多人的全部。再者,十九團因駐在中心區的邊緣,突出去的早,只有個別文章提到該團是有情可原的。不知何故,都沒提到新七旅的旅長、政委和旅機關以及直屬隊。另外,六地委、六專署、六軍分區的直屬單位和武裝,以及魯西大隊,也經常在武城一帶活動,為什么在所有的文章中,也都看不到他們的蹤影?
邱縣城東北的突圍戰
在武城運西突圍的同日,冀南新四旅和四分區的機關與部隊,也在邱縣東北部進行了英勇頑強的突圍戰斗。當時,新四旅旅長徐深吉率該旅機關和直屬隊,駐在邱縣之大槐樹、南辛店等村;副旅長杜義德率771團(老團)駐在邱縣城北之聶樓村;政委文建武率領10團駐在邱縣東北下堡寺北的杏園一帶;11團駐在邱縣東北之梁二莊。四分區機關及直屬隊駐在西孝固村,四專署和四地委駐在東孝固村,分區基干團駐在香城固村。
4月29日晨,從臨清、威縣、平鄉、曲周、館陶等縣出動之日偽軍,向我新四旅和四分區機關、部隊合圍而來。我靠合圍圈西邊的771團,首先與從曲周東犯的敵人打響。隨后,杜義德副旅長率團向西突出了敵人的合圍圈,沒有受損失。10團遇敵后,在文建武政委的指揮下,立即向北突擊,沖出了合圍圈。11團發現敵情后,開始向旅直靠攏。徐吉深旅長得知后,立即命令11團迅速向外突圍。11團向南突圍不成,遂向東北突圍,邊打邊走,一直打到黃昏,才在下堡寺附近突出重圍。
新四旅旅部和直屬隊轉移到搖鞍鎮村,和從東面、北面趕來的敵人相遇,于是向東南沖擊。當沖到賀伍莊時,決定馬上開始分散突圍。旅長徐深吉、參謀長陳明義率領的兩路,分別向南、向東南突圍,經過反復激戰拼殺,終于沖出重圍,進入臨清西部衛河附近。當晚,徐深吉指揮部隊襲擊了尖莊的日偽據點,藉以騷擾牽制敵人。旅政治部副主任陳元龍率領部分騎兵向東突圍。經奮勇沖殺,部隊突出了重圍,陳副主任英勇犧牲。
新四旅指戰員在突圍作戰中斃傷日偽軍二三百人,自己損失了300余人。
駐邱縣北孝固村地區的四分區、四專署和四地委機關與直屬隊,受到西面之敵合圍后,立即向東轉移,進到東目寨地區。在由東目寨向梭莊方向突圍時遇到敵人的強烈伏擊,遂和敵人展開了激戰。經反復沖殺,不能沖出敵人的合圍圈。于是調頭向北突擊,終于從下堡寺沖出重圍。四分區司令員楊宏明,在指揮突圍作戰中不幸犧牲。
駐香城固一帶的分區基干團和幾個進行整訓的縣大隊,與從威縣南下的日偽軍激戰后,即向東北轉移,突出了敵人的合圍圈。分區政治部主任孫毅民,在率部突圍中,于香城固東務頭村犧牲。
我軍各路部隊在突圍作戰中,廣大指戰員英勇頑強,誓死如歸和敵人浴血奮戰。多名優秀的指揮員都是在和敵人拼搏中犧牲的。除上述殉國的幾個旅里的干部外,還有一些團的干部、營的干部等,也在突破敵人的 “鐵壁合圍”的作戰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此次,敵人的 “鐵壁合圍”式的 “大掃蕩”,從4月29日開始,一直延續到5月7日才結束。在這些天里,日本侵略者犯下了滔天罪行。他們殘無人道的暴行,不僅沒有使冀南人民屈服,反而激起冀南人民對侵略者更深更大的仇恨,更加堅定了抗日救國的決心。
“四·二九”之后,冀南區的抗日斗爭形勢更加惡化。敵人大修、增修據點和公路,短時間內據點、碉堡星羅棋布,公路、溝墻縱橫交錯。在敵人的威副下,資敵 (給敵人送糧、送錢、出夫等)的村莊大量增加,不資敵的村莊減至很少。同時,我黨政群機關和部隊活動的地區也大大縮小。
其 他
敵人 “四·二九”沒有達到目的,喘息之后,又糾集12000余人,于6月11日對駐棗強的我冀南黨政軍群領導機關和部隊進行了合圍 “掃蕩”。我軍由于接受了 “四·二九”突圍的經驗教訓,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 “六·一一”反合圍戰斗中,雖然受了一點損失,但始終沒被敵人圍住。再次粉碎了敵人妄圖將我冀南領導機關一網打盡的夢想。敵人并不甘心,經過三個月的策劃與準備,又于 “九·一二”出動日偽軍10000多人,乘汽車400輛,戰馬600余匹,飛機三架,重點合圍活動在棗南的我冀南軍區領導機關和六分區部隊。由于我軍有了反合圍的經驗教訓,加強了敵情偵察,不僅適時地跳出了敵人的合圍圈,并在內線、外線積極襲擾打擊敵人。我六分區部隊 (新七旅已與六分區合并)殲敵100多人,繳獲輕機槍一挺,長短槍40余支。
1942年,日偽軍給冀南造成了極其嚴重的人禍。伴隨著人禍,空前的天災也接踵而來。天災人禍使冀南陷入了最困難的時期。為了克服困難扭轉局勢,中共中央北方局任命宋任窮為冀南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各級先后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遵照上級有關指示,全區實施了精兵簡政,整頓部隊,敵進我進,深入敵后,進一步發動群眾,堅持游擊戰爭,開展生產救災等措施。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嚴重的局面逐漸好轉,到年末冀南抗日根據地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文/程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