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政府能容忍德克薩斯獨立嗎? 2012.11.21. BZRXZ 轉帖
11月7日,也就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大選中成功連任次日,美國悄然掀起一場“獨立請愿”的網絡熱潮,截至11月14日,全部50個州都已在白宮設置的官方網頁“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發出了聯署的“獨立請愿書”,其中聯署人數最多的是德克薩斯州,目前已逾10萬,且一度以每小時2000人的速度遞增,至今聯署人數仍有增加。
對于大多數美國的州而言,所謂“獨立”不過是少數人在網絡上的一種情緒宣泄,人們往往一笑置之,不會太過當真,但德克薩斯卻不能不讓人另眼相看——這個州可是真“獨立”過的。
德克薩斯歷史上是西班牙殖民地“新西班牙”的一部分,1821年墨西哥獨立被承認,德克薩斯又成為墨西哥的領土。
當時這里屬于墨西哥人控制的薄弱區,印第安部落“高芒什”勢力強大,并經常襲擊墨西哥人行政機構和定居點,鞭長莫及的墨西哥中央政府疲于奔命,便想出了“移民實邊”的點子,招徠大量北美移民進入德克薩斯屯墾放牧。在墨西哥人看來,北美移民和自己都屬于白人,在對付印第安人方面自然會站在同一立場上。
然而北美移民的增多很快改變了當地人口結構,這些說英語的移民反客為主,開始對當時墨西哥帝國的統治感到不滿,1835年12月20日,他們在戈利亞德發布《獨立聲明》,宣稱格蘭德河以北的土地屬于獨立的“德克薩斯共和國”,次年3月2日,德克薩斯正式宣布獨立,因為國旗和美國一樣為藍、白、紅三色,但只有一顆星,因此俗稱“孤星共和國”。4月21日,德克薩斯共和國軍隊在圣哈金托(今休斯頓)戰役中全殲墨西哥統治者、號稱“拉美拿破侖”的安東尼奧.洛佩斯.德.桑塔.安納將軍親率的1600墨西哥軍隊,安納本人被俘,而參展的全部800名德克薩斯軍人只死了9個人。
此后這個共和國維持了9年的獨立,直到1845年12月29日宣布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孤星”才變成了美國星條旗上的又一顆星。
“獨立運動”源遠流長
要說德克薩斯的獨立運動,那可真是源遠流長,從它還是“孤星”時就開始了。
事實上所謂“獨立”,始作俑者是清一色的美國移民:號稱“德克薩斯獨立之父”的斯蒂芬.F.奧斯汀是弗吉尼亞人,還曾經密蘇里州議會任職;在短短9年的“孤星”史上,任職總統長達6年的山姆.休斯頓同樣是弗吉尼亞人,不僅當過美軍第39步兵團團長,還曾出任過田納西州州長,甚至一度被認為有望當選美國總統。這些人“獨立”的真正目的不是做“孤星”,而是加入美國,成為美國星條旗上的一顆星。但在他們當中卻摻雜著真正的“獨立派”——在山姆.休斯頓兩個任期之間擔任總統的米拉波.波拿巴.拉馬爾,雖然此人同樣是美國人(生于喬治亞州路易斯維爾),但他不僅主張獨立,而且希望“孤星”一直擴張到太平洋沿岸,成為和美國、墨西哥鼎足而三的北美強國。在他任上不但爭取到比利時、荷蘭兩國外交承認(承認“孤星”獨立的還有美、法和“尤卡坦共和國”),而且多次頑固抵制“合并派”的意見,下臺后他退出政壇轉入教育界,主張德克薩斯獨立、反對并入美國的立場始終不變。
德克薩斯的第二次“獨立浪潮”掀起于1861年,這次就更亂了。
原來南北戰爭爆發,德克薩斯孤懸南方,照理應加入南方邦聯,州內多數人也持這種想法,但該州上層政要卻認同廢奴主義,反對和蓄奴主義的邦聯混在一起,前“孤星”總統休斯頓此時是德州州長,也堅持反對加入邦聯。僵持的結果,休斯頓被免職,德克薩斯成為南方邦聯的一部分。據“獨派”后來“發現”,當時進行了一次“獨立公投”,贊成德克薩斯“獨立”的人數和反對人數之比是4:1,在他們看來,邦聯是遠比聯邦松散的政體,加入邦聯實際上“就等于獨立”——當然,這次“獨立”的結果是悲劇性的,無名無份的“德克薩斯邦”和南方邦聯一起灰飛煙滅。
“德克薩斯共和國”
德克薩斯的“獨立大業”就這樣消沉了一個多世紀,直到1995年前后才出現轉機。
這時出現了一個綽號“瑞克”的人,他的真名叫理查德.蘭斯.麥克拉倫。此人推出了前面提到的“1861年獨立公投說”,并據此認定德克薩斯被美國吞并是非法的,要求重建“德克薩斯共和國”。
1995年12月13日,他發起成立了“德克薩斯共和國臨時政府”,認為該“國”自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后就處于“美國非法占領”狀態,因此必須通過獨立運動加以“解放”。“政府”所在地位于奧弗頓鎮。
然而“共和國”大業未成便“天下三分”:麥克拉倫主張“軍事斗爭”,大衛.約翰遜和杰西.恩洛埃主張通過上層暗殺解決問題,而以丹尼爾.米勒和阿爾奇.洛夫為首的第三派則依違其間,時而主張合法斗爭,時而迎合麥克拉倫或約翰遜派的主張。
1997年,麥克拉倫的妻子伊芙琳被捕,麥克拉倫為救出妻子,在戴維斯度假村綁架兩名人質,并與軍警對峙一周之久。事態平息后,5名“德克薩斯共和國”骨干被送進監獄,1997年4月29日,麥克拉倫以“有組織犯罪”罪名被判處有期徒刑99年,2041年6月15日前不得保釋,屆時他將是87歲老翁了。麥克拉倫派就此一蹶不振。
大衛.約翰遜派在1998年也土崩瓦解:因為放風要刺殺當時美國總統克林頓,他們也被捕入獄。
于是只剩下丹尼爾.米勒了。他沉默了5年后宣稱轉入“合法斗爭”,發誓“反對一切暴力和犯罪”,并在2003年改組了“德克薩斯共和國臨時政府”,還建立了“官方網站”,收捐款、發護照,忙得不亦樂乎。這個新“政府”因此名聲大噪,據稱有“骨干成員4萬”,2005年8月31日,這個“政府”在奧弗頓鎮的“總部”失火,很快就恢復原狀,可見其財力不乏。
按照這個“共和國”的“憲法”規定,任何在德克薩斯境內住滿6個月者都可成為“共和國公民”,不過在2003年后,該“共和國”的“革命斗爭”雷聲大、雨點小,除了網絡造勢、出售護照之類斂財,正經的“獨立斗爭方式”只剩下每年3月2日“獨立日”慶典,和7月4日美國國慶日的“獨立公投”請愿了。
“新獨立運動”的成色
“新獨立運動”其實和“德克薩斯共和國”等沒太多關系,而是由共和黨主流派的一部分人發起的。
2009年4月15日,德州首府奧斯汀市政廳爆發了反奧巴馬示威,示威者打出“德州獨立”標語,隨后德州州長、共和黨人里克.佩里接受《達拉斯晨報》采訪,宣稱德州對奧巴馬為首的聯邦政府已經“受夠”了,“如果華盛頓執意和美國人民過不去”,德州“不排除退出聯邦的可能性”。
不難看出,這個所謂“獨立運動”并非真的要“獨立”,而是共和黨內強硬派借以表示對奧巴馬政府不滿的一種示威舉動。
德州是共和黨大本營,民主黨上臺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如打擊石油寡頭、抑制軍工企業,發展新能源等,都和德州共和黨人利益格格不入,佩里的“獨立宣言”系有針對性的有感而發,而此次大選共和黨敗選,這種不滿再次以“獨立宣言”形式發作,絲毫不難理解。
當然這并不是說“老獨立派”便無人參與:今年3月2日,奧斯汀市因資金緊張取消獨立日游行,就曾引發部分“老獨立派”不滿,一些人甚至打出墨西哥國旗以示抗議。此次的“請愿書行動”,“德克薩斯共和國臨時政府”在網絡上也表現得十分活躍。
“獨”得起來么
如果按照“德克薩斯共和國臨時政府”的說法,“德州獨立大業”實在是“得道多助”:他們辦的《德克薩斯月刊》宣稱,75%的德克薩斯人支持獨立。
但這種調查顯然不足為憑。2009年佩里喊出“獨立選項”時,政論博客Daily Kos進行的民調顯示,全部2000名受訪者中支持和反對獨立的共和黨人各有48%,民主黨人則只有15%支持獨立,綜合起來支持獨立者僅40%;而同期“拉斯姆森報告”的民調則顯示,支持獨立的德州受訪者僅占18%,反對者卻高達75%,但51%的德州共和黨人支持佩里的“獨立講話”,不過58%不分傾向的德州人反對。
不難看出,“新獨立派”中大部分其實不過是共和黨保守派,他們的所謂“獨立”,并非真要“孤星”,而是借機宣泄對民主黨在聯邦掌權的不滿,和對共和黨接連在總統大選中敗選的郁悶。
事實上,德州這個盛產石油、軍工業和宇航、高科技業發達的州,本是二戰后受“美國夢”影響最深、得益最多的州,而共和黨支持者又是這個“占便宜州”中最占便宜的一群人,這樣一群人的“獨立訴求”,其真誠性可想而知。
那么“孤星派”呢?
前已述及,所謂“孤星共和國”本就是美國移民在墨西哥肚皮里鬧出的一個“獨立”,其獨立第一天起,主張變成“星條旗之一星”者就是其中主流,真“獨立派”不成氣候且最終失敗,而所謂的“1861年獨立運動”則是南北戰爭大背景下的一個插曲。至于“聯邦違約”倒是有的:當初美國政府曾許諾“孤星”分成5個州加入美國,結果食言,不過德州面積雖大,人口卻少,在新產業大發展、移民數量倍增的今天,每平方公里也僅30.75人,在美國50個州中排第28位,“成為5星”意味著在參院享有10個席位(當時美國參院總共也只有54個席位,如今也不過100席而已),這既不符合德州實力和在聯邦中的比重,也會引發連鎖反應。由此可見,所謂“孤星派”中真正鐵下心搞獨立的是極少數。
在這極少數中,已鋃鐺入獄的那批“德克薩斯共和國臨時政府”成員是最堅決、也最敢于行動的,但自他們入獄后,如今的“臨時政府”已越來越像一個兜售高價水貨“護照”的“皮包公司”,“獨立運動”也越來越形同一個純粹的行為藝術。這些人宣稱他們代表“廣大德州人”,可即便按“獨立派”人數最多的請愿書聯署算,其占德州總人口比重也不超過0.5%,這其中有多少是“真獨”,有多少是發泄,還有多少是喊一嗓子解悶的,就只有天知道了。
這些真真假假的“獨派”,自身矛盾恐怕比“統獨矛盾”還要激烈:那些高舉墨西哥旗喊“獨立”的墨西哥裔和佩里等主張驅逐墨西哥非法移民的右翼共和黨人只怕格格不入,而那些指望墨西哥裔“踴躍支持”德克薩斯“共和國”的人士又不知是否想過,即便不算當初“孤星共和國”的老賬,如果這些墨西哥裔不想當美國人,他們何苦冒險偷越邊境、在德州“黑”下來?
美國憲法和其它法律均未規定,加入合眾國的各州是否可以謀求獨立,當然更未規定如何走這個“獨立程序”。德州“獨立派”一再宣稱,“孤星共和國”加入聯邦時保留了“獨立權”,但都拿不出有力的佐證。
通常在大選后搞“獨立秀”的請愿者,拿出的都是《獨立宣言》中“政府的正當權力系民眾同意而授予,倘任何政府的作為與民眾訴求背道而馳,人民便有權改變或廢除,并建立一個新的政府”的這一段,但這段描述倘仔細推敲便不難發現,非但不是支持獨立訴求的根據,反倒是不支持獨立訴求的根據。
所謂“正當權力系民眾授予”,實質上指通過民選產生各級政府;所謂“不合民意則有權改變或廢除”,則是指選民可以用選票表達民意,并更換執政黨;所謂“建立一個新政府”,同樣指的是選舉結果揭曉后,新的民選政府取代屆滿的舊民選政府而已。
換言之,《獨立宣言》是確保美國立國、而非“分國”的基礎性、綱領性文件,“打著星條旗反星條旗”顯然是緣木求魚:既然支持前述原則,那就應該用選票說話;既然選輸了,那就只能認賭服輸,等下次選舉再說。
事實上大多數“網絡獨立戰士”何嘗不明白此理?他們只是既改變不了本屆選舉結果,又不甘心再等四年,只好先過個嘴癮再說——反正也沒啥不良后果。
同樣,美國憲法和法律也并未限制這種“言論獨立”訴求的提出,更何況這種訴求還是光明正大發布在白宮自己開放、用于征集民意的平臺上,就更沒有發作的道理。
事實上,美國政府并非真的不緊張“分裂分子”,否則他們當初就不會用雷霆暴力對待南方邦聯的分裂,也不會在小小的、不成氣候的“夏威夷獨立運動”面前如臨大敵,他們是心知肚明,這“網絡獨立運動”壓根就不是一場“真獨立”,而不過是虎頭蛇尾、煞有介事的行為藝術罷了。
美國官方立場從2004年1月“科羅拉多阿斯彭案例”的司法裁決便可看得一清二楚:當時一名囚犯以自己是“科羅拉多共和國公民”為由,拒絕被移送加州受審,因為阿斯彭雖然如今屬科羅拉多,當年卻是“孤星共和國”的一部分,結果法院援引“1998年4月30日判決案例”予以駁回,這個案例正是針對麥克拉倫夫婦的裁決,白紙黑字,一目了然——自1845年德克薩斯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第28個州起,“德克薩斯共和國”業已不復存在。
奧巴馬政府能容忍德克薩斯獨立嗎?
11月7日,也就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大選中成功連任次日,美國悄然掀起一場“獨立請愿”的網絡熱潮,截至11月14日,全部50個州都已在白宮設置的官方網頁“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發出了聯署的“獨立請愿書”,其中聯署人數最多的是德克薩斯州,目前已逾10萬,且一度以每小時2000人的速度遞增,至今聯署人數仍有增加。
對于大多數美國的州而言,所謂“獨立”不過是少數人在網絡上的一種情緒宣泄,人們往往一笑置之,不會太過當真,但德克薩斯卻不能不讓人另眼相看——這個州可是真“獨立”過的。
德克薩斯歷史上是西班牙殖民地“新西班牙”的一部分,1821年墨西哥獨立被承認,德克薩斯又成為墨西哥的領土。
當時這里屬于墨西哥人控制的薄弱區,印第安部落“高芒什”勢力強大,并經常襲擊墨西哥人行政機構和定居點,鞭長莫及的墨西哥中央政府疲于奔命,便想出了“移民實邊”的點子,招徠大量北美移民進入德克薩斯屯墾放牧。在墨西哥人看來,北美移民和自己都屬于白人,在對付印第安人方面自然會站在同一立場上。
然而北美移民的增多很快改變了當地人口結構,這些說英語的移民反客為主,開始對當時墨西哥帝國的統治感到不滿,1835年12月20日,他們在戈利亞德發布《獨立聲明》,宣稱格蘭德河以北的土地屬于獨立的“德克薩斯共和國”,次年3月2日,德克薩斯正式宣布獨立,因為國旗和美國一樣為藍、白、紅三色,但只有一顆星,因此俗稱“孤星共和國”。4月21日,德克薩斯共和國軍隊在圣哈金托(今休斯頓)戰役中全殲墨西哥統治者、號稱“拉美拿破侖”的安東尼奧.洛佩斯.德.桑塔.安納將軍親率的1600墨西哥軍隊,安納本人被俘,而參展的全部800名德克薩斯軍人只死了9個人。
此后這個共和國維持了9年的獨立,直到1845年12月29日宣布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孤星”才變成了美國星條旗上的又一顆星。
“獨立運動”源遠流長
要說德克薩斯的獨立運動,那可真是源遠流長,從它還是“孤星”時就開始了。
事實上所謂“獨立”,始作俑者是清一色的美國移民:號稱“德克薩斯獨立之父”的斯蒂芬.F.奧斯汀是弗吉尼亞人,還曾經密蘇里州議會任職;在短短9年的“孤星”史上,任職總統長達6年的山姆.休斯頓同樣是弗吉尼亞人,不僅當過美軍第39步兵團團長,還曾出任過田納西州州長,甚至一度被認為有望當選美國總統。這些人“獨立”的真正目的不是做“孤星”,而是加入美國,成為美國星條旗上的一顆星。但在他們當中卻摻雜著真正的“獨立派”——在山姆.休斯頓兩個任期之間擔任總統的米拉波.波拿巴.拉馬爾,雖然此人同樣是美國人(生于喬治亞州路易斯維爾),但他不僅主張獨立,而且希望“孤星”一直擴張到太平洋沿岸,成為和美國、墨西哥鼎足而三的北美強國。在他任上不但爭取到比利時、荷蘭兩國外交承認(承認“孤星”獨立的還有美、法和“尤卡坦共和國”),而且多次頑固抵制“合并派”的意見,下臺后他退出政壇轉入教育界,主張德克薩斯獨立、反對并入美國的立場始終不變。
德克薩斯的第二次“獨立浪潮”掀起于1861年,這次就更亂了。
原來南北戰爭爆發,德克薩斯孤懸南方,照理應加入南方邦聯,州內多數人也持這種想法,但該州上層政要卻認同廢奴主義,反對和蓄奴主義的邦聯混在一起,前“孤星”總統休斯頓此時是德州州長,也堅持反對加入邦聯。僵持的結果,休斯頓被免職,德克薩斯成為南方邦聯的一部分。據“獨派”后來“發現”,當時進行了一次“獨立公投”,贊成德克薩斯“獨立”的人數和反對人數之比是4:1,在他們看來,邦聯是遠比聯邦松散的政體,加入邦聯實際上“就等于獨立”——當然,這次“獨立”的結果是悲劇性的,無名無份的“德克薩斯邦”和南方邦聯一起灰飛煙滅。
“德克薩斯共和國”
德克薩斯的“獨立大業”就這樣消沉了一個多世紀,直到1995年前后才出現轉機。
這時出現了一個綽號“瑞克”的人,他的真名叫理查德.蘭斯.麥克拉倫。此人推出了前面提到的“1861年獨立公投說”,并據此認定德克薩斯被美國吞并是非法的,要求重建“德克薩斯共和國”。
1995年12月13日,他發起成立了“德克薩斯共和國臨時政府”,認為該“國”自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后就處于“美國非法占領”狀態,因此必須通過獨立運動加以“解放”。“政府”所在地位于奧弗頓鎮。
然而“共和國”大業未成便“天下三分”:麥克拉倫主張“軍事斗爭”,大衛.約翰遜和杰西.恩洛埃主張通過上層暗殺解決問題,而以丹尼爾.米勒和阿爾奇.洛夫為首的第三派則依違其間,時而主張合法斗爭,時而迎合麥克拉倫或約翰遜派的主張。
1997年,麥克拉倫的妻子伊芙琳被捕,麥克拉倫為救出妻子,在戴維斯度假村綁架兩名人質,并與軍警對峙一周之久。事態平息后,5名“德克薩斯共和國”骨干被送進監獄,1997年4月29日,麥克拉倫以“有組織犯罪”罪名被判處有期徒刑99年,2041年6月15日前不得保釋,屆時他將是87歲老翁了。麥克拉倫派就此一蹶不振。
大衛.約翰遜派在1998年也土崩瓦解:因為放風要刺殺當時美國總統克林頓,他們也被捕入獄。
于是只剩下丹尼爾.米勒了。他沉默了5年后宣稱轉入“合法斗爭”,發誓“反對一切暴力和犯罪”,并在2003年改組了“德克薩斯共和國臨時政府”,還建立了“官方網站”,收捐款、發護照,忙得不亦樂乎。這個新“政府”因此名聲大噪,據稱有“骨干成員4萬”,2005年8月31日,這個“政府”在奧弗頓鎮的“總部”失火,很快就恢復原狀,可見其財力不乏。
按照這個“共和國”的“憲法”規定,任何在德克薩斯境內住滿6個月者都可成為“共和國公民”,不過在2003年后,該“共和國”的“革命斗爭”雷聲大、雨點小,除了網絡造勢、出售護照之類斂財,正經的“獨立斗爭方式”只剩下每年3月2日“獨立日”慶典,和7月4日美國國慶日的“獨立公投”請愿了。
“新獨立運動”的成色
“新獨立運動”其實和“德克薩斯共和國”等沒太多關系,而是由共和黨主流派的一部分人發起的。
2009年4月15日,德州首府奧斯汀市政廳爆發了反奧巴馬示威,示威者打出“德州獨立”標語,隨后德州州長、共和黨人里克.佩里接受《達拉斯晨報》采訪,宣稱德州對奧巴馬為首的聯邦政府已經“受夠”了,“如果華盛頓執意和美國人民過不去”,德州“不排除退出聯邦的可能性”。
不難看出,這個所謂“獨立運動”并非真的要“獨立”,而是共和黨內強硬派借以表示對奧巴馬政府不滿的一種示威舉動。
德州是共和黨大本營,民主黨上臺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如打擊石油寡頭、抑制軍工企業,發展新能源等,都和德州共和黨人利益格格不入,佩里的“獨立宣言”系有針對性的有感而發,而此次大選共和黨敗選,這種不滿再次以“獨立宣言”形式發作,絲毫不難理解。
當然這并不是說“老獨立派”便無人參與:今年3月2日,奧斯汀市因資金緊張取消獨立日游行,就曾引發部分“老獨立派”不滿,一些人甚至打出墨西哥國旗以示抗議。此次的“請愿書行動”,“德克薩斯共和國臨時政府”在網絡上也表現得十分活躍。
“獨”得起來么
如果按照“德克薩斯共和國臨時政府”的說法,“德州獨立大業”實在是“得道多助”:他們辦的《德克薩斯月刊》宣稱,75%的德克薩斯人支持獨立。
但這種調查顯然不足為憑。2009年佩里喊出“獨立選項”時,政論博客Daily Kos進行的民調顯示,全部2000名受訪者中支持和反對獨立的共和黨人各有48%,民主黨人則只有15%支持獨立,綜合起來支持獨立者僅40%;而同期“拉斯姆森報告”的民調則顯示,支持獨立的德州受訪者僅占18%,反對者卻高達75%,但51%的德州共和黨人支持佩里的“獨立講話”,不過58%不分傾向的德州人反對。
不難看出,“新獨立派”中大部分其實不過是共和黨保守派,他們的所謂“獨立”,并非真要“孤星”,而是借機宣泄對民主黨在聯邦掌權的不滿,和對共和黨接連在總統大選中敗選的郁悶。
事實上,德州這個盛產石油、軍工業和宇航、高科技業發達的州,本是二戰后受“美國夢”影響最深、得益最多的州,而共和黨支持者又是這個“占便宜州”中最占便宜的一群人,這樣一群人的“獨立訴求”,其真誠性可想而知。
那么“孤星派”呢?
前已述及,所謂“孤星共和國”本就是美國移民在墨西哥肚皮里鬧出的一個“獨立”,其獨立第一天起,主張變成“星條旗之一星”者就是其中主流,真“獨立派”不成氣候且最終失敗,而所謂的“1861年獨立運動”則是南北戰爭大背景下的一個插曲。至于“聯邦違約”倒是有的:當初美國政府曾許諾“孤星”分成5個州加入美國,結果食言,不過德州面積雖大,人口卻少,在新產業大發展、移民數量倍增的今天,每平方公里也僅30.75人,在美國50個州中排第28位,“成為5星”意味著在參院享有10個席位(當時美國參院總共也只有54個席位,如今也不過100席而已),這既不符合德州實力和在聯邦中的比重,也會引發連鎖反應。由此可見,所謂“孤星派”中真正鐵下心搞獨立的是極少數。
在這極少數中,已鋃鐺入獄的那批“德克薩斯共和國臨時政府”成員是最堅決、也最敢于行動的,但自他們入獄后,如今的“臨時政府”已越來越像一個兜售高價水貨“護照”的“皮包公司”,“獨立運動”也越來越形同一個純粹的行為藝術。這些人宣稱他們代表“廣大德州人”,可即便按“獨立派”人數最多的請愿書聯署算,其占德州總人口比重也不超過0.5%,這其中有多少是“真獨”,有多少是發泄,還有多少是喊一嗓子解悶的,就只有天知道了。
這些真真假假的“獨派”,自身矛盾恐怕比“統獨矛盾”還要激烈:那些高舉墨西哥旗喊“獨立”的墨西哥裔和佩里等主張驅逐墨西哥非法移民的右翼共和黨人只怕格格不入,而那些指望墨西哥裔“踴躍支持”德克薩斯“共和國”的人士又不知是否想過,即便不算當初“孤星共和國”的老賬,如果這些墨西哥裔不想當美國人,他們何苦冒險偷越邊境、在德州“黑”下來?
美國憲法和其它法律均未規定,加入合眾國的各州是否可以謀求獨立,當然更未規定如何走這個“獨立程序”。德州“獨立派”一再宣稱,“孤星共和國”加入聯邦時保留了“獨立權”,但都拿不出有力的佐證。
通常在大選后搞“獨立秀”的請愿者,拿出的都是《獨立宣言》中“政府的正當權力系民眾同意而授予,倘任何政府的作為與民眾訴求背道而馳,人民便有權改變或廢除,并建立一個新的政府”的這一段,但這段描述倘仔細推敲便不難發現,非但不是支持獨立訴求的根據,反倒是不支持獨立訴求的根據。
所謂“正當權力系民眾授予”,實質上指通過民選產生各級政府;所謂“不合民意則有權改變或廢除”,則是指選民可以用選票表達民意,并更換執政黨;所謂“建立一個新政府”,同樣指的是選舉結果揭曉后,新的民選政府取代屆滿的舊民選政府而已。
換言之,《獨立宣言》是確保美國立國、而非“分國”的基礎性、綱領性文件,“打著星條旗反星條旗”顯然是緣木求魚:既然支持前述原則,那就應該用選票說話;既然選輸了,那就只能認賭服輸,等下次選舉再說。
事實上大多數“網絡獨立戰士”何嘗不明白此理?他們只是既改變不了本屆選舉結果,又不甘心再等四年,只好先過個嘴癮再說——反正也沒啥不良后果。
同樣,美國憲法和法律也并未限制這種“言論獨立”訴求的提出,更何況這種訴求還是光明正大發布在白宮自己開放、用于征集民意的平臺上,就更沒有發作的道理。
事實上,美國政府并非真的不緊張“分裂分子”,否則他們當初就不會用雷霆暴力對待南方邦聯的分裂,也不會在小小的、不成氣候的“夏威夷獨立運動”面前如臨大敵,他們是心知肚明,這“網絡獨立運動”壓根就不是一場“真獨立”,而不過是虎頭蛇尾、煞有介事的行為藝術罷了。
美國官方立場從2004年1月“科羅拉多阿斯彭案例”的司法裁決便可看得一清二楚:當時一名囚犯以自己是“科羅拉多共和國公民”為由,拒絕被移送加州受審,因為阿斯彭雖然如今屬科羅拉多,當年卻是“孤星共和國”的一部分,結果法院援引“1998年4月30日判決案例”予以駁回,這個案例正是針對麥克拉倫夫婦的裁決,白紙黑字,一目了然——自1845年德克薩斯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第28個州起,“德克薩斯共和國”業已不復存在。
該文已被【華聲大視界】收錄大視界以大視野為核心,立足于華聲論壇,內容包括高清圖集與深度文章兩大部分,融合上千家網站時評分析的精髓,從國內看國外,從國外看國內,廣納時政、財經、文化、外交、軍事等諸方面的深度內容。
http://dsj.voc.com.cn/大視界精彩推薦:
.
中東之戰:巴勒斯坦打開的那扇地獄之門.
美國人裸露成性,連政府都看不下去了【圖片精選】.
老外拍攝的這些照片,你能堅持看到第幾張.
與魔鬼交易:美國青年染上毒品后的生活.
極度震驚!一些美國人竟過上這樣的生活.
泰國第三性人的辛酸: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日本真的不行了嗎?《紐約時報》揭露日本衰退背后的真相.
上當了,美國這次又讓我們“吃”不了兜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