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劇烈的變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動搖,禮治的經濟基礎和血緣親屬基礎遭到嚴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禮崩樂壞”局面的形成。要建立一種適應新的社會形勢發展的統治秩序,只有尋求另一種途徑和方式,于是主張“建法立制,富國強人”的法家應運而生。戰國時期法家思想主要淵源于春秋時期改革家的思想,此外,還有儒、墨、道三家之思想。
關鍵詞:先秦法家;社會根源;思想淵源
?
法家誕生的社會根源和歷史背景 ?
春秋戰國之際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動搖,禮治的經濟基礎和血緣親屬基礎遭到嚴重削弱,要建立一種適應新的社會形勢發展的統治秩序,只有尋求另一種途徑和方式。
?
人類歷史的發展證明,“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1](P.425)?? 春秋戰國時期的劇烈變化,最根本的就是生產力的顯著提高促使井田制瓦解和私田制出現。
?
古代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土地不僅是最基本的勞動對象,也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空間,更是農業社會形態下統治階級政權賴以存在的基礎。西周實行的是土地國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2](P.604)周天子自稱是全國土地的最大所有者,自然就是全國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的最高主宰者。有了溥天之下王土的經濟基礎,才能控制率土之濱王臣的政治局面。周初的大分封就是在周初控制全國土地所有權的基礎上實行的分封,“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3](P.289)他把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民眾分封給新舊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做諸侯,從而形成自己的統治網,“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3](P.289)
?
但是自西周后期開始,周王室統治的經濟基礎井田制就開始動搖。周宣王“不籍千畝”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春秋后期,農業生產已開始使用鐵制農具。鐵農具的使用,使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恩格斯就曾指出:“鐵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開墾廣闊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它給手工業工人提供了一種極其堅固銳利非石頭或當時所知道的其他金屬所能抵擋的工具。” [4](P.186) 人民開始棄耒廢耜,利用鐵農具大量開墾荒田。這批新開墾出的田地相對于公田(即井田)來講稱為“私田”。 對于這些 “私田”,開墾的人們(我們稱之為私田主,其實與后來出現的軍功地主或商人地主等大私田主來講,他們只是暫時的自耕農而已,他們的前途有上升為大私田主和下降為傭耕者兩種)即私田主擁有大小不一的自主權,收獲物由自己支配,同時還可以用來交換。因此春秋時代的中原各國出現了老百姓不肯盡力耕種公田的現象,公田上野草叢生,“維莠驕驕”,“維莠桀桀”。[5](P.182) “澤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積,場功未畢,道無列樹,墾田若藝”,[6](P.67) 一派破敗景象。
?
“公田”上農業生產的逐漸沒落即“公田不治”是井田制瓦解的外在現象。而井田制瓦解的深層實質就是各國相繼進行了賦稅制度的改革。隨著“私田”的發展和“公田”的沒落,原來只向公田主(即分封的各級貴族如諸侯、卿大夫們)征收賦稅的國君日益感到其收入不能滿足他的奢侈生活的揮霍,于是就把私田主作為新的征稅目標,但這首先要承認私田主的私田的合法性。春秋時期賦稅制度的改革,如管仲“相地而衰征”,魯國實行“初稅畝”和“作丘甲”,鄭國子產“作封洫”“作丘賦”等,都是對私田合法性的公開確認。戰國時期,西部的秦國先是“初租禾”,后是商鞅“廢井田,開阡陌”,從法律制度上滌蕩了井田制的殘垢。這樣,井田制由“公田不治”的生產沒落現象到賦稅制度變革的實質,最終完成了它的瓦解過程,永遠退出了歷史舞臺。
?
政治關系是經濟關系的最集中的體現,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導致政治關系的變化,與井田制密切相關并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宗法分封制此時也出現了動搖。
?
宗法制源于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歷史悠久;但分封制開始于武王克商之后。宗法制和分封制緊密結合,共同維持西周統治階級的政治生命,因此我們將它們合稱為宗法分封制。周天子的宗法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緣為基礎的親屬網絡結構政權,即使是異姓貴族或功臣,也必先結成聯姻關系再分封到地方做諸侯。“禮治”的兩大基本原則“親親”和“尊尊”就是對應宗法和分封制的。“親親父為首”,說的是宗法關系,“尊尊君為首”,指的是分封關系。
?
武王克商以后,為了加強對廣大地區的統治,將自己的親屬和功臣及異姓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將那里的土地和人民分給他們建立諸侯國,“封建親戚,以藩屏周”。[5](P.452)? 在宗法分封制下,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大宗,掌握祭祀權;又為天下的共主,掌握征伐權,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所分封的諸侯相對周天子而言是為小宗,而在其封國內又為大宗。其下的卿、大夫、士等各級貴族也如此建制。這樣,就形成了“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的局面。[5](P.397) 諸侯有“夾輔周室” [5](P.433)的義務,藉此鞏固西周的政治。
?
在春秋以前,西周的宗法分封制還有很強的政治生命力,因為井田制仍然頑強存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天子在此基礎上對地方諸侯握有很大權威,“天下共主”的稱號名副其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進入春秋戰國以來,周天子和原先分封的諸侯子弟都一代一代往下世襲,血緣關系越來越疏遠,“親親”的原則已成空中樓閣;同時,作為經濟基礎的井田制已搖搖欲墜,以期掌握土地的所有權來控制諸侯的希望也將落空,“尊尊”原則成了鏡花水月,宗法分封制就越來越失去了再存在的理由。
?
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分封制的動搖,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禮崩樂壞”局面的形成。
?
“制禮作樂”的周公萬沒有想到身后的事情。本以為周天子將永享天命,可是自進入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慘局一再出現。禮樂征伐由自天子出轉變到自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執國命。自周鄭交惡,雙方戰于?? 葛(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鄭將祝聃射王中箭,周天子威望一落千丈。此后,周王室日益式微。春秋五霸的迭興乃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象征,而戰國七雄的爭奪就是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的說明。
?
在各國統治階級內部,政治局面也非?;靵y,“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雖有孟子說的“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7](P.390) 但這只是儒家的理想局面而已,它并不能阻止該現象的再度發生。這說明西周以來的“禮治”不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現象,只有尋求另一種方式和途徑,那就是“法治”。
?
新興地主階級奪取政權后,為避免重蹈前任的覆轍,著力鞏固自己的統治,也要求尋找新的統治方針。
?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法家誕生的社會根源和歷史背景是: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經濟關系的變革導致了政治局面和社會秩序的混亂。當時的社會矛盾主要是私田主、國君與公田主即大夫之間的經濟關系矛盾;國君的集權與重臣擅權的政治關系矛盾;以法治國還是以禮治國的治國方略矛盾。在制度上是實行井田制和宗法分封制,還是實行私田制和君主集權制的矛盾。在這種局面下,雖然有大批有識之士以滿腔的熱情一邊深入思考,一邊參與社會實踐,視自己個人理念和社會價值為一體,紛紛提出自己治國平天下的主張,開始了后世學者所稱道的先秦諸子之間的“百家爭鳴”,但是對當時社會變革影響最大而又最切實際的還是法家了。
?
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淵源 ?
法家是戰國時期一個重要學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吳起和韓非等,他們主張社會改革,用法治代替禮治,反對貴族特權。關于法家思想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說法,司馬談說:“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梢孕幸粫r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8](P.990) 東漢班固有言:“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兑住吩唬合韧跻悦髁P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9](P.771)? 此后的劉劭則在他的《人物志?業流篇》中提出“建法立制,富國強人,是為法家”。三家之言雖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卻都高度概括了法家作為戰國時期一個重要學派的基本特征。
?
法家人物成分較為復雜,他們多由當時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組成。法家思想的理論來源主要是吸收各家學說之所長,糅合自己的觀點,從而形成獨有的法治思想。之所以將這些生活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且沒有師承關系的人統稱為法家,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政治主張:以“好利惡害”的人性論和不斷發展的社會歷史進化觀作為變法的理論依據,以“法治”作為治國的方針,通過農耕和戰爭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鼓吹君主集權以至君主專制,用嚴刑峻法來鎮壓人民的反抗。法家最大的特點就是與時俱進,革故鼎新,以“法治”取代“禮治”。他們的思想是關于治國方略的,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法律等眾多領域。學術界還將先秦法家分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戰國初期和中期的法家稱為前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悝、吳起、申不害、慎到和商鞅等三晉法家。他們強調變法以求富國強兵,并提出明確的變法措施。戰國末期的法家稱為后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齊國法家、韓非和李斯,他們注重“定法”,主張將現實的封建秩序用法律固定下來。
?
春秋時期改革家的思想對法家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管仲、子產、鄧析等改革家的思想。
?
管仲(?——前643年)又稱管夷吾、管敬仲?!妒酚?管晏列傳》載:“管夷吾者,穎上人也。……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可見,齊桓公之所以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管仲相齊進行改革是主要原因。管仲的思想和業績在當時就有很大的影響,孔子曾對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贊譽有加。戰國后期的齊國法家尊管仲為宗師,《管子》一書即為齊國法家托名管仲所作,但該書也反映了管仲的主要觀點和思想,書偽而材料不偽,仍然是我們研究管仲思想的主要資料。
?
管仲主張改良舊禮、創立新法,以法統政、禮法并用,以法律手段推行經濟、軍事等政策,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管仲所言之“舊禮”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了西周的禮制和刑罰制度。他重視“禮”在治國中的作用和地位,把“禮、義、廉、恥”視為“國之四維”,他說“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10](PP.1-3) ?不過,管仲雖然重視禮義,但他重視的不是禮義的教化作用而是禮義的強制作用,這是他與后來的孔、孟、荀思想的不同之處。
?
管仲認為法令是人們的行為準則,應該公布于眾。他還認為要維護尊卑上下的社會秩序和治理好民眾,就得運用賞賜和刑罰兩手。“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此綴以度,?? 本肇末,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班序顛毛,以為民紀統。”[6](P.230)后來法家主張公布法令和運用刑罰二柄,皆源于此。
?
管仲非常注重法律的作用,“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他主張以法理政,以法統軍,以法治民,開了后世法家加強君主集權的先河。
?
管仲還認為“民之情,莫不欲生惡死,莫不欲利惡害……民利之則來,害之則去。”[10](PP.491-494) 這后來發展為戰國時期法家變法的理論依據之一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因此,君主立法就要了解民心之“好惡”,并且因勢利導加以利用,“民惡憂勞,我逸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10](PP.3-4)立法符合了民眾的欲望就會得到民眾的擁護,這也就是后來法家所說的“因人情”。
?
子產(?——前522年)又名公孫僑,字子美,鄭國貴族,晚于管仲而與孔子同時。《史記?鄭世家》云:“子產者,鄭成公少子也。為人仁愛人,事君忠厚??鬃訃L過鄭,與子產如兄弟云。及聞子產死,孔子為泣曰:‘古之遺愛也!’”從孔子對子產的褒揚可知子產當時就頗有令名。
?
子產執政時最有影響的舉措就是“鑄刑書”。前536年,也即子產當政的第6年,他將刑法條文鑄于鼎上以示眾,從而開創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然而這一舉措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社會震動,引發了春秋戰國時期第一次禮法之爭。
?
子產主張治國應寬猛并用,然以猛為主?!蹲髠?昭公二十年》載子產語:“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習之,則多死;故寬難。”后來商鞅據此提出“法者,所以愛民也。”[11](P.1) 《韓非子?內儲說上》也記載了子產之事,“子產用鄭,病將死,謂游吉(即子大叔)曰:‘我死,子必有鄭,必以嚴蒞人。’子產死,游吉不肯嚴刑,鄭少年爭相率為盜……游吉喟然嘆曰:‘吾早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子產的“寬猛并用,以猛為主”的思想為后世法家所繼承,成為他們實施嚴刑峻法的理論依據。如商鞅認為“禁奸止過,莫若重刑”[11](P.39) 韓非子認為“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 [8](P.766)
?
鄧析(?——前501年)鄭國大夫,與子產同時。鄧析是先秦名辯思潮的創始人,他將循名責實的思維方法應用于法律,從而使得他的政治思想別具特色。他堅決主張改革刑法,自己制定了一部刑法寫在竹簡上,世人稱之為“竹刑”,其制作的目的是用以對抗子產制定的仍然具有禮治色彩的法律條文。鄧析在禮治思潮盛行的春秋時期抵制舊禮,反對改良,表現出很強的與時俱進的法治意識,因而荀子說他“不法先王,不是禮義”。[12](P.86)鄧析循名責實的思維方法和“不法先王,不是禮義”的改革精神后來成了法家人物的立法辨證邏輯和為變法而不畏強暴的內在精神支柱。
?
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來源除了上述春秋時期三大改革家外,還吸取了同時期的儒、墨、道三家的思想。
?
前期法家主要是三晉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吳起、商鞅、慎到和申不害。開三晉法家之先河的是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13](P.109)李悝和吳起都曾經師事過子夏,吳起還師事過曾子(曾申)。商鞅師事過的尸佼儒學思想的色彩也非常濃厚。后期法家韓非和李斯俱師事過荀子。因此,先秦法家不管是前期法家還是后期法家,他們的思想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儒家思想的印記,如吳起就力主國之安危,“在德不在險。”[8](P.647)
?
此外,法家之思想淵源還有墨家的“尚同”說,墨家“尚同”說實為君主集權以至專制的濫觴。還有道家或黃老說,以及刑名之術,此論司馬遷在法家人物的列傳中均已提及。
?
參考文獻: ?
[1]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2]袁梅.詩經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1985.
?
[3]張燕瑾.文白對照全譯左傳(下卷)[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
?
[4]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5]中國古典名著文庫整理組.四書五經[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
[6]左丘明著,秦峰譯.譯注國語[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
[7]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97.
?
[8]司馬遷.史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
[9] 班固.漢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3.
?
[10]顏昌堯.管子校釋[M]. 長沙:岳麓書社,1996.
?
[11]商鞅、韓非.商君書?韓非子[M].長沙:岳麓書社,1990.
?
[12]張覺.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
[13]郭沫若.十批判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
譚寶剛,男,1969年生于湖南省洞口縣,1992年畢業于長春師范學院歷史系,在中學任教8年,2002年從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歷史文獻學方向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現任教于湖北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人文系,副教授。已發表的學術論文有:《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幾部儒學史著作述評》、《老、孔、墨政治理想之比較》、《先秦法家人物個人悲劇原因考》、《中國古代儒家孝道觀淺探》、《郭店楚簡道家著作譯注》、《〈太一生水〉乃老聃遺著》、《先秦秦漢“重農抑商”經濟立法考》等十余篇。
論文:
曾經在一個論壇聽朋友戲謔道:“法家的人都不得好死。”
我知道他的意思,我也知道他大部分是開玩笑,但是心里仍然是痛的。
法家,一個在諸子百家與儒家格格不入但是清高自傲的群體,從先秦的禮法分離到后來的禮法合一,當中摻雜了多少法家人物的辛酸。
法家崇尚清廉,但是儒家卻說“水至清則無魚”(“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見于《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宮》)這種通達(如果可以稱為通達的話)是一種儒學家的狡猾。什么叫“舉大德、赦小過”?為什么過失小就可以當作沒有看到呢?為了這種狡猾我感到悲哀。法家相對來說有一種孩童般的執拗和天真,就是所謂的眼里容不得一點沙子。他們對姑息深惡痛絕,因為這種心態的傳承,造成一些法家為了避免將來“可能”發生的災禍,對已經發生的用重刑,以敬效尤。于是乎,天怒人怨,認為法家的家伙多是冷血無情的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