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漢景帝正在處理政務,竇太后帶人直接闖進殿中,質問道:“我聽說害死臨江王的兇手郅都不僅沒死,還做了雁門太守?可有此事?”漢景帝心中一咯噔,卻也不敢隱瞞:“不錯,但兒念及他是忠臣……”
話沒說完,竇太后就面色一寒:“他是忠臣?那我的孫子臨江王劉榮是逆賊?你別忘了,榮兒當過太子,曾是大漢儲君!郅都如此膽大妄為,必須以命謝罪。如若不然,你就當沒我這個母親,我沒你這個兒子!”
說罷,竇太后拂袖而去。漢景帝待在原地止不住地搖頭。太后如此斬釘截鐵,即便自己想保郅都,恐怕也保不住了……
在中國歷史上提起“酷吏”,很多人都會想起唐朝的來俊臣。但其實,漢初有一酷吏連來俊臣都望塵莫及,其心狠手辣,連太子都敢殺,且不說滿朝文武,就連匈奴都怕他!
此人就是漢代名臣——郅(zhi)都。
郅都早年在漢文帝手下當郎官,做事規矩不謀私利,讓漢文帝頗為贊賞。因此漢景帝即位后,以郅都為中郎將,執掌宿衛。郅都不同于其他大臣,他性格直率,口才又很好,常當面訓斥別人又讓別人啞口無言。
即便面對皇帝,他公然抗命,也能讓皇帝不僅生不了氣,還得感謝他。比如有一次,漢景帝帶著他和最寵愛的栗姬去上林苑游玩,結果栗姬上廁所時,遭到一頭野豬的攻擊。漢景帝大驚,趕忙呼叫郅都:“趕快去救朕的愛妃!”
沒想到郅都聽完不為所動,漢景帝來不及生氣,便拔出劍要自己上。郅都立馬阻止,義正言辭道:“陛下不可冒險,天下美人多的是,死一栗姬還有張姬吳姬。但陛下若親身犯險出了事,將來怎么見祖宗!”
皇帝大多薄情寡義,漢景帝也不例外,一聽這話便不再堅持。幸好野豬只是迷路,沒多久就離開了,栗姬也沒受到傷害。此事很快被竇太后得知,見景帝身邊有這么識大體的人,竇太后非常高興,特旨賞賜百金。
漢景帝對郅都也愈發器重,后來還任他為濟南太守。濟南世家大族多,大多行為不法,朝中無人敢治。結果郅都一到任,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對犯罪之人不問地位高低,一律斬首。簡單粗暴的手段,使濟南為之一肅。
回到長安后,郅都官升中尉,開始掌管京城治安。他鐵面無私不趨炎附勢,手段又酷辣無情,大臣、宗室對他十分畏懼,背后稱他為“蒼鷹”。就連生性高傲的大將軍周亞夫見到他,也會恭敬地彎腰叫一聲“郅公”。
而這樣一位忠臣酷吏,又是怎么得罪了太后的呢?這就要從臨江王劉榮說起。
臨江王劉榮是漢景帝的長子,竇太后的長孫,從小受盡寵愛,早早就被立為太子。但他的母親栗姬見識短淺,得罪了長公主,又因年老色衰而逐漸失寵,太子位最終被廢,由劉徹,也就是后來的漢武帝頂替。
劉榮被貶后怨氣沖天,做事愈發囂張,為了擴建宮殿,竟占了宗廟一塊地方。此事一爆出,朝野震驚。要知道古代等級森嚴,宮殿規格嚴格,一旦逾越,就等同于像封建等級制度宣戰,與謀逆算同一回事。
而劉榮廢太子的身份又那么敏感,漢景帝知道后勃然大怒,立馬命郅都嚴查。劉榮落到郅都手上就慘了,因為郅都根本不會管你是什么太子還是王爺而有所寬容。
劉榮也明白這一點,直接要求郅都給他筆,要向漢景帝乞求原諒。但郅都認為,既然你犯了法,就得認罪伏法,若讓你成功說服皇帝而免罪,豈不是我的過失?于是,郅都嚴令獄卒不得給筆,除非愿意認罪。
劉榮就這樣在獄中待了半個月,從小養尊處優的他,身心都受到了極大壓力。后來竇太后心疼他,讓魏其侯竇嬰找人給他送去了筆墨,可還沒等寫出來,劉榮就因為心理壓力太大,而選擇了自殺……
消息傳到竇太后那里,竇太后淚如雨下,恨恨道:“郅都逼死我孫,不可輕饒!”漢景帝想保郅都,便立馬下旨將郅都免職回家,然后又升他為雁門太守,遠離長安避禍。竇太后失去郅都的消息,也就不了了之。
然后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竇太后不知從哪得到了消息,跑來質問了漢景帝一番。漢景帝一看實在保不住,只能痛下殺手,以失當的罪名而處死。郅都被抓后非常坦然,直到赴死都沒有說一句辯解的話。
值得一提的是,郅都在邊疆貢獻很大。以前匈奴經常南下侵略漢境,郅都來之前還準備南下,但一聽說郅都到了雁門,嚇得直接解散軍隊,放棄了入侵的想法。而郅都剛死,匈奴便卷土重來,邊境再次混亂起來。
郅都在后世評價很高,甚至與戰國名將相提并論?!秲愿敗费裕骸皾h拜郅都,匈奴避境;趙用李牧,林胡遠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夸贊郅都為“賢人”“國家之利器”。司馬遷也評價他“伉直”。
在漢初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下,郅都大力推行法制建設,對西漢的平穩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說,他確實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賢者。但可惜他身在封建時代,法律不過是帝王的玩具,他終究成為了一枚棄子。
在漢景帝時,一有壓力,漢景帝就會拿大臣開刀,,晁錯郅都之死都是如此。可見漢景帝并非像后世人所認為的明主。或許,這就是他死后成為漢代唯一沒有廟號的皇帝的原因吧……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