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江淮晨報記者從“風雨兼程七十載 大湖名城譜新篇——數說合肥從‘小縣城’到‘大都市’蝶變”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新中國成立70年來,合肥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今合肥已成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并朝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邁進。
【綜合實力】
經濟總量:70年間,合肥經濟實現四次大跨越
70年來,合肥市經濟總量從不足億元發展到近8000億元,年均增長10.6%,70年間,合肥經濟實現了四次大跨越。
用時26年,經濟總量超過10億元,達到10.3億元,年均增長7.5%。
第一次跨越1949-1975年
19年,邁上百億元臺階,年均增長9.9%。
第二次跨越
1975-1994年
僅用12年,邁上了千億元臺階,年均增長16.3%。
第三次跨越
1994-2006年
第四次跨越
從2006年至今
平均每兩年跨一個千億臺階,2018年達到7822.9億元,年均增長13.2%。
經濟總量在省會城市中的位次由1978年第19位,2005年第18位,前移至第11位。
人均GDP由1949年49元增至1978年的408元,2018年達到97470元。
財政實力:2018年財政收入達1378.33億元
2018年,合肥市民生支出859.63億元,以占全省8.2%的土地面積和12.8%的常住人口,創造出全省26.1%的GDP,較1952年提高20個百分點。
創新成就:2018年末高新技術企業達2110戶
2017年,合肥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24%,居省會城市第2位。2018年,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到32831件和5597件,分別是2005年的70.2倍和39.7倍,居省會城市第5和第7位。
2018年末,合肥高新技術企業達2110戶,居省會城市第7位。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正式開通,中科大18個量子比特糾纏刷新世界紀錄。
產業結構:從“一二三”到“三二一”轉變
新中國成立之初,合肥為典型的農業經濟地區,改革開放后,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8.5:49.6:21.9調整為2018年的3.5:46.2:50.3。七十年間,合肥經濟結構實現了由新中國成立時的“一二三”,改革開放初期的“二一三”,到2018年“三二一”的轉變。
合肥農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1.3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74.82億元;
1949—1978年,工業產值由不足千萬增加到16.6億元。1979—2018年,合肥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7%;近五年來戰新產業迅速崛起,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20.1%。
2018年服務業增加值達3933.07億元,占GDP比重達50.3%,較1978年提高28.4個百分點。
【民生數據】
交通設施
2018年,合肥公路里程達19026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初的90.9倍,年均增長6.8%;
鐵路客運量4299.1萬人,是1957年的53.1倍,年均增長6.7%。
民航客運量607.5萬人,是1978年的341.3倍,年均增長15.7%。
1956年,合肥有了第一條公交線路,到2018年末發展為295條公交線路、線路總長4493.6公里。2016年,合肥市還在全省率先步入“地鐵”時代。
通信
移動電話、網絡設施從無到有迅速發展,2018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006.5萬戶,比1995年增長866.7倍;
2018年,合肥市成為全國首批5G試點城市。
城市面貌
1954年,合肥建成第一個日供水能力6000立方米的水廠,至2018年末,合肥自來水廠6個,日供水能力達210萬噸。1949年,合肥辟建第一座人民公園——逍遙津公園。2018年末,合肥公園數量達187個。
居民收入
合肥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由1949年的164元提高到2018年的89022元,年均增長9.6%;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45元增至20389元,年均增長9.7%;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432元增至2018年的41484元,年均增長12.8%。
教育
普通高等學校從無到有,2018年達50所;普通中學、小學分別由1949年的7所、327所增加到350所和515所。
文化
1949年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均只有1個,2018年增加到9個、11個和35個;
衛生
每千人擁有床位數由1949年末的0.02張提高至2018年末的6.91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