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的飲食描寫,如果和《紅樓夢》對比而言,肯定是粗線條的,無非就是肉菜飲料。至于怎樣調料,怎樣擺設,如何玩花樣,如何說情調,那根本就沒有交代,好漢們的世界,行俠仗義,在餐桌上沒這么多講究。然而,這并不等于說飲食在《水滸》當中不是一個重要的組成元素,菜肴的描寫雖沒那么細致,沒那么全面,但是它們對書中人物的塑造、故事的推進,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水滸傳
忽略本體:環境描寫多于菜肴本身
《水滸》一書,關于飲食的描寫,相對較為粗略,而且每到一家酒店,往往是環境描寫多于菜肴本身的描寫。例如村邊酒店,就是如此:“傍村酒肆已多年,斜插桑麻古道邊。白板凳鋪賓客坐,須籬笆用刺荊編。破甕榨成黃米酒,柴門挑出布青簾。更有一般堪笑處,牛屎泥墻盡酒仙”,這是魯智深在五臺山下看到的飲食店、板凳、破甕、牛屎墻,從房間設備的粗劣來看,別指望這里的飲食能有多么精致,因此也沒必要多費筆墨去描寫了。
再如“前臨驛站,后接溪村。數株槐柳綠蔭濃,幾處葵榴紅影亂。門外森森麻麥,窗前猗猗荷花。輕輕酒旆舞熏風,短短蘆簾遮酷日。壁邊瓦甕,白冷冷滿貯村醪;架上瓷瓶,香噴噴新開社醞。白發田翁親滌器,紅顏村女笑當壚”,這是林沖在被押解去滄州途中,在野豬林被魯智深救起來之后,中途遇到的一家飲食店,寫了綠蔭、荷花、小溪、瓦甕、瓷瓶,淳樸清新,至于飯菜酒水,只是交代了“白冷冷”“香噴噴”。見到柴進,被邀請去莊上之后,也無非是“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擺在桌上”。至于是哪些飲食,哪些果,什么海味,統統沒有交代,因為這一回重點是寫林教頭棒打洪教頭,跟好飯好菜沒有什么關系。
武松醉打蔣門神之前,在施恩的陪同下,在樹林里遇到一家普通的飲食店,是這樣的:“古道村坊,傍溪酒店。楊柳陰森門外,荷花旖旎池中。飄飄酒旆舞金風,短短蘆簾遮酷日。瓷盆架上,白冷冷滿貯村醪;瓦甕灶前,香噴噴初蒸社醞。未必開樽香十里,也應隔壁醉三家”,一看就是家普通店鋪,而且其描述和前面林沖、魯智深遇到的飲食店有雷同,“瓷盆架上,白冷冷滿貯村醪;瓦甕灶前,香噴噴初蒸社醞”,說明都是村鎮級小酒店,飯店有什么花樣的飲料飯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武松在去打蔣門神的路上干了什么,武松和蔣門神是主角,飲食只是陪襯。
武松景陽岡喝酒 劉繼卣繪
當然,也有上檔次的,例如宋江在江州的潯陽樓,“雕檐映日,畫棟飛云。碧闌干低接軒窗,翠簾幕高懸戶牖,吹笙品笛,盡都是公子王孫。執盞擎壺,擺列著歌姬舞女。消磨醉眼,倚青天萬疊云山,勾惹吟魂,翻瑞雪一江煙水。白蘋渡口,時聞漁父鳴榔。紅蓼灘頭,每見釣翁擊楫。樓畔綠槐啼野鳥,門前翠柳系花驄”,雕檐畫棟,碧闌翠簾,一看就知道是高級場合,還有樓外一派美景,至于吃的東西,“少時,一托盤把上樓來,一樽藍橋風月美酒,擺下菜蔬,時新果品、按酒,列幾般肥羊、嫩雞、釀鵝、精肉,盡使朱紅盤碟”,品種有交待,器具也精美,但是味道、貨色、幾成新、幾成舊,就毫無交待。總的來說,還是粗線條。
《水滸》里的飲食,高檔也好,粗糙也罷,多不涉及味道本身,更無深入描寫,然而,這不等于飲食不起作用,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推進,和這些飲食還是密切相關,甚至有點睛妙用。
善抖包袱:一碟子雞肉引發的沖突
且說武二郎復仇飛云浦和鴛鴦樓之后,改扮成行者,于路奔走,眼看到了冬天,氣溫下降,這時候除了要穿厚實一點之外,還有一個方面很重要,就是要靠飲食驅寒,“當日武行者一路上買就肉吃,只是敵不過寒威”。可見,行色匆匆的武松,處于半饑寒的狀態。而在看過了前面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之后,代入感很強的讀者也會跟著他忍凍挨餓,希望此時有一碗香噴噴的飯菜,尤其是肉。武松和讀者,都想著要飽飽地吃一頓。下面的故事,就圍繞著這個發生。
于是,他來到了孔家莊的一家飲食店,正是一身的寒冷,一肚子的饑餓。偏偏店小二說店里沒有肉吃了,只有蔬菜,“肉卻都賣沒了”。讀者這個時候也和武松同樣處于深深的失望當中。武松吃著那盤熟菜,越吃越餓,我們也越看越餓。和武松同一個想法:肉在哪里?
希望的曙光初現了,這時候有個大漢來到店里,店小二慌忙給他端出一對香噴噴的雞肉,一盤熱騰騰的精肉,就擺在武松的視野里,你說眼饞不眼饞?武松饞了,讀者也饞了,只想著如何吃到這雞肉和精肉,看書到此處,估計肚子里也咕嚕咕嚕響。
武松、林沖插畫
因此,當武松和雞肉、精肉的主人發生矛盾時,不是他一個人在搶奪雞肉,而是古往今來的一大堆“水滸”粉絲在搶奪雞肉。
盡管此處沒有詳細描寫那對雞和一盤精肉,但是它的美味可口已經深入讀者的心中,武松越是吃不到,我們越是著急。
因此,當武松最后終于實現了愿望,飽餐一頓時,“桌子上那對雞,一盤子肉,都未曾吃動。武行者且不用箸,雙手扯來任意吃”,我們終于松了口氣,跟著武松一起吃飽了。
這一次圍繞吃肉發生的沖突,從故事情節而言,讓武松在孔家莊見到了宋江,將故事的接力棒轉移給了宋江,如果不是眼饞這一碗肉,宋江也就不能出來。從人物性格而言,武松的焦躁,孔亮的性急,都顯露無遺。當然,這種沖突在文學意義上塑造了人物,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行,我們要和人禮貌相處,謙讓為主。
加重口味:李逵吃魚吃得精彩紛呈
胃口好也是好漢們的一個重要特征,否則的話,魯智深怎么有力氣拔起偌大一棵楊柳樹,武松怎么能打死一只吊睛白額大蟲,一身神力離不開好胃口。而好漢們不是大觀園里的姐姐妹妹,吃東西不能那么斯文,因此《水滸》中人物吃東西猶如風卷殘云,一掃而盡,動不動就是牛肉三兩斤,雞肉幾大碗。
不過,雖然是寫粗獷飲食,也不乏細致描寫,甚至重口味描寫,例如李逵吃魚,就吃得精彩紛呈,花樣翻新。且說宋江認識了戴宗,然后又認識了李逵,三人甚為投機,于是去江邊琵琶亭酒館。吃了一陣,端上辣魚湯,這宋江和戴宗吃得斯文,李逵卻是如此:“也不使箸,便把手去碗里撈起魚來,和骨頭都嚼吃了”,好漢似乎連咀嚼功能都比常人要硬朗,居然連魚骨頭都不忌諱,這純粹是重口味描寫,看了讓人冒冷汗,從而在吃的細節上表現好漢的豪爽硬氣。而且食量也不是一般大,“便伸手去宋江碗里撈將過來吃了,又去戴宗碗里也撈過來吃了,滴滴點點淋一桌子汁水”。看到這里,我們似乎也被這幾碗魚給撐飽了。
李逵
圍繞著吃魚,施耐庵大做文章,宋江不想吃腌魚,要吃新鮮魚,于是李逵去尋魚,結果引出“浪里白條”張順,兩人陸地水里一頓好打,又結識一個人物,然后將江州的英雄都串起來了。吃一頓魚,情節大步往前推,人物形象更豐滿。可見李逵的這次吃魚,不是白吃的,其實也是一種文學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