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2年的春天,揚州市邗江縣甘泉鄉發現了一座漢墓。考古工作人員立即趕往現場,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這座東漢時期的墓葬中,因為多次被盜,許多陪葬品已經不翼而飛,但有一件物品出土之后,讓專家先是一愣:它怎么會出現在這里?不過,經過現場工作人員的共同分析,還是有人激動地說:我們終于又找到了它!
按理來說,能進行現場發掘的考古工作者,經驗都相當豐富。即便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也經過了學校的專業培訓,耳濡目染了解太多的文物知識,為什么會對這件文物一驚一乍呢?我們先來看看這是什么文物。
就如同上圖一樣,相信大部分人都會一眼看出來,這不就是游標卡尺嗎?只不過,我們通常見到的游標卡尺是不銹鋼的或者黃銅的,而它卻是銹跡斑斑。
它就是一把銅卡尺,而且絕對不是盜墓賊無意間留在墓穴之中的,它確實就是來自于近兩千年前的東漢。它的結構、用途都與現在的游標卡尺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材質是當時比較普遍的青銅,所以被稱為東漢青銅卡尺。
它分為固定尺和活動尺,固定尺長約為13.3厘米,固定爪的長度為5.2厘米、寬為0.9厘米、厚為0.5厘米。固定尺的上端,有一個魚形柄,大約長13厘米,中間開有一個凹槽,并放置有一個銷釘,可以順著凹槽左右移動。銷釘下方與活動尺相連,活動尺和活動爪之間又有一個環形拉手,既保證了兩者相連,又能夠拉著帶動活動尺測量長度。
小玨說來說去,說得好像很繁瑣,其實它的用法和現代的游標卡尺確實沒有什么區別。當固定爪和活動爪接觸時,即位銅卡尺的零點。當測量者一手拿住魚形柄,一手拿住拉環移動時,就可以測量物品。它的用途非常廣泛,不管是器物的長、寬、高還是直徑,都可以輕易測量完成。可惜的是,因為年代久遠,上面的刻度已經紀年銘文,都已經銹蝕而難以辨識。
雖然沒有紀年銘文,但專家卻很自信地認為,它就是來自于王莽時代。這座墓是東漢時期的,存在兩漢之間的王莽“新”朝器物是合情合理,但更為直接的證據是在晚清學者吳大澄的《權衡度量實驗考》和容庚所編《秦漢金文錄》中,都曾記載過王莽時代出現的青銅卡尺。而且,書籍中甚至還有五件卡尺的拓本。
可惜的是,這五件卡尺的原物,在解放前就已經遺失了。后來國家博物館和北京藝術博物館都得到了兩件青銅卡尺,但因為是民間征集,缺乏出土地的資料。現在這件文物在東漢墓中出現,再次佐證了王莽時期青銅卡尺的發明。這也是為什么專家要激動地說“又找到了它”的原因。
從儒家的角度上來說,王莽是篡位者,是亂臣賊子。但我們知道,歷史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封建王朝的腐朽沒落,才是被取代的根本原因,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王莽與其它開國皇帝沒有什么區別。而且,王莽以特殊的改革手段和驚人的洞察力,讓很多網友戲稱為“穿越者”。
他的思想、政策確實也很超前,超出了那個時代,史學家更是承認,王莽執政的短暫歲月,也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據說他聽說有工匠能制作翅膀,裝在人身上能飛幾百步,不僅沒有嘲笑、抵制,反而親自觀摩,并贊揚了他的試驗。
這種事例,在王莽時期屢見不鮮,也被政敵作為攻擊的口實,認為一個皇帝不務正業。實際上,王莽正是看到了科技的推動作用,實行了廣泛的變革,還改革了度量衡。青銅卡尺的發明和應用就是轟轟烈烈變革的產物,并推動了中國量具領域的飛速發展。
西方制作類似的卡尺,是1000多年后的英國“卡鉗尺”,真正現代意義的游標卡尺,普遍認為是法國人約尼爾·比爾在1631年發明的。王莽時期的青銅卡尺,也成為了中國一級文物,成為中國古人智慧的最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