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轉載自:食栗派 ChestNutMates
(id:ChestNutMates)
01/ 做一次健康體檢
發現問題,比如貧血,及時治療。
特別要關心一下牙齒,有蛀牙或牙周炎趕緊在懷孕前處理好。
02/ 做一次孕前咨詢
平時吃的藥懷孕了可以繼續吃嗎?做了某個檢查,近期是否適合懷孕?家族是否有遺傳疾病,該如何預防?
找專業的生殖醫學醫生聊聊,夫妻雙方一起做個孕前檢查,為好孕保駕護航。
03/ 開始補充葉酸
為了使身體達到足夠的葉酸濃度,需要在懷孕前至少補滿 3 個月。
04/ 好好吃飯,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對了,也別忘了做飯用碘鹽。碘對寶寶的智力和體格發育都很重要。
05/ 戒煙戒酒,遠離吸煙環境
懷孕前 6 個月,準爸爸準媽媽都應該停止吸煙、喝酒。二手煙也要盡量遠離。
06/ 規律生活,保持愉悅心情
01/ 寶寶的第一個 B 超
除了早早孕試紙上的「兩條杠」,B 超是寶寶已經落地發芽的最好證明。
02/ 去社區服務中心建小卡
寶寶滿 8 周就可以帶上 B 超和其他相關體檢報告,去社區領取一本小冊子,俗稱「建小卡」。 ( 各地政策略有不同,詳詢社區服務中心)
03/ 決定生產的醫院
不同醫院「建大卡」的時間不盡相同,需要事先了解好。一些特別搶手的醫院可是需要很早就去排隊的哦
04/ 合理飲食,控制好體重
懷孕前 BMI 正常的孕媽媽,整個孕期體重增加 11.5-16kg 是合適的范圍。
05/ 體驗孕吐的感覺
孕吐嚴重胃口不好,不用太擔心;想吃啥吃啥 ( 當然不能是垃圾食品),少食多餐,但一定要保證主食。
實在太嚴重,還是要去看醫生。
06/ 每天堅持運動
即使到孕中晚期,也推薦每天進行 30 分鐘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對于控制體重增長、順利順產都很有幫助。
07/ 了解自己的變化
人們對未知的東西大多會比較緊張和害怕,如果能提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就不會那么擔心和焦慮。
01/ 唐氏篩查
一般在孕 14-20 周之間進行;也可以用無創 DNA 篩查來代替。
如果篩查存在高風險,需要進行羊水穿刺來確診。
02/ 按時產檢
根據孕周的不同,產檢可能包括身體檢查、血、尿化驗、血壓測量、B 超,到了孕晚期還會增加胎心監測等等。
03/ 關注自己的飲食,每天多喝一杯奶
孕中期開始,營養需求大大增加。
能量、蛋白質、鈣、鐵、碘、葉酸、DHA 等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營養。
04/ 選一款合適自己的膳食補充劑
日常飲食實在不能保證,可以選一款適合自己的膳食補充劑。
仔細閱讀產品標簽,不要盲目聽信商家的廣告;如果不太確定,可以咨詢專業的營養師(問小栗子也是可以的)。
05/ 記錄寶寶的胎動
懷孕四到五個月,準媽媽會感受到寶寶的第一次胎動。從此以后你就多了一項新任務——每天數胎動。突然胎動減少或增加,要及時就醫。
06/ 糖尿病篩查
孕中期的重要任務。
初篩沒通過可能還需要復查糖耐量,一旦發現高血糖,需要馬上采取措施,控制飲食,增加運動。
娠糖的媽媽在生產后也要注意飲食,避免以后發展為糖尿病。
07/ 寶寶大排畸
就是一個全面的超聲檢查,如果采用四維彩超,還能獲得寶寶的第一張照片。
當然,醫生的檢查水平最重要;還要看肚子里的小主子是否配合,不愛動的小寶寶可能會讓媽媽折騰一上午。
08/ 和家人討論寶寶喂養的問題
隨著孕周增加,媽媽的乳房也會逐漸發育。此時可以和家人一起討論寶寶出生后喂養的問題,媽媽也可以開始學習一些母乳喂養的方法和技巧。
01/ 避免體重快速增長
除了容易生個胖娃娃,說不定要剖腹產之外,體重長太快還容易長妊娠紋。
如果孕前體重正常,孕中晚期每周體重增不應超過 0.5 公斤,超重或肥胖的媽媽可以增重的分額就更少。
02/ 買一本育兒百科
推薦美國兒科學會的育兒百科,全家人一起學習,統一帶娃思想,減少家庭矛盾。
03/ 為寶寶準備出生后的物品
有車一族還建議準備安全提籃,方便出院后接寶寶回家,安全第一嘛。
04/ 為寶寶取名字
05/ 整理好待產包
各種證件、物品都準備齊全,方便緊急情況拎包走人。產檢時也可以先了解下醫院生產的流程,做到有備無患。
如果突然有臨產的癥狀,如頻繁宮縮、羊水破裂,立即去醫院。
后臺回復【待產清單】,發給你
2 位營養師媽媽整理的待產清單
01/ 盡早讓寶寶吸吮,及時開奶
盡早開奶是成功母乳喂養的重要條件。
順產的媽媽如果有條件,產后立馬就可以嘗試喂奶了。剖腹產的媽媽蘇醒后也可以及時嘗試哺乳。
02/ 適應角色的變化
產后抑郁已經是一個廣為人知的詞匯。媽媽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不太好,一定要多和家人、朋友溝通。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尋求醫生的幫助。
03/ 合理飲食,適當運動
想要產后瘦身的媽媽更是要吃對吃好。
產后 42 天檢查沒有問題的媽媽,也可以開始逐漸進行日常運動。
04/ 定期帶寶寶體檢,記錄好生長曲線
每次體檢所獲得的身長、體重等數據都可以記錄下來,繪制成生長曲線,用來評價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
用好這個工具,也不用擔心別人對寶寶的生長發育評頭論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