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大清王朝真正的掘墓人——張之洞
userphoto

2023.03.10 廣西

關注

對于近代以來,真正打開中國大門的是哪場戰爭這個問題,有人的回答可能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也有人的回答可能是第二次鴉片戰爭。

然而上,真正讓中國人從天朝上國的迷霧中痛徹心扉醒來的,其實是發生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

曾經中華文化圈的小弟日本,一舉覆滅了亞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九的中國北洋海軍。

如果說之前的一鴉二鴉,敗給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還不算丟太多面子,但這一次,敗給同步開始變革的日本,并且把30年傾國力打造的北洋的老底,一次性輸完,老祖宗的臉,也都被丟光了。

清廷墜入生死存亡的危局,舉國上下,都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和ptsd之中。

北洋戰敗后,李鴻章徹底失勢力,反對他的清流派也大多數因為在戰爭中的推諉卸責而失去重用,地方派實力大員張之洞,因此上位,成為了繼李鴻章之后,主導晚清局勢最核心的人物之一,他發表了堪稱清政府最后十幾年意識形態綱領的《勸學篇》,并主導了之后的改革活動。

一個本應是力挽狂瀾的角色,但是,在其死后,對張之洞的評價,卻走向了毀譽參半有人說他是晚清最后一位忠臣能臣,也有人說他是清政府的掘墓人,究竟哪一種是真,哪一種是假,今天我們姑且來辯一辯。

一、千年未有之變局,古今中西大交會

在人生初入官場的前十幾年,張之洞是一個實打實的舊式官員。他后來成為清政府改革總工程師,也是通過實踐一步步提高的。正所謂個人的命運要看自身努力,也要看歷史進程。

張之洞早年接受的是嚴格且正統的儒學教育,做官之后,他先是在浙江、湖北、四川等地出任十多年的學官,又做了四年的諫官,然后出任山西巡撫。

這一段時間,張之洞一直生活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之中,思想里的西學部分就像是牛肉拉面里的牛肉——基本沒有。

當四川學政期間,他寫了《書目問答》一書,收錄圖書2200余種,除了少量明清之際的傳教士寫的書,比如《職方外記》、《坤輿圖說》等之外,都是中國傳統典籍,在他到京師任言官的時候,基本也是高舉六經大旨,以維持名教為己任。

晚清局勢變幻,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中國則處于“千年未有之變局”,對于當時的中國精英階層來說,只要是關心國家大勢的,都無法避免要回答中國該往哪里走的問題。

而對于朝廷官員來說,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同會交織著權力的斗爭,作為“清流”代表的張之洞的崛起之路也和這個有關。

“清流”勢力崛起于同治、光緒兩個皇帝統治時期之,這段時間在歷史上叫“同光中興”,相當于清朝統治的回光返照,洋務派的恭親王奕訢和封疆大吏李鴻章權柄在握,為慈禧太后所倚重。

同治帝不成器,清朝實際的領導者其實就是慈禧,對于慈禧太后來說,她最關心的是如何牢牢的掌握住手中的權力的問題。

在她看來,治理國家就好比是蹺蹺板,蹺蹺板這一頭,奕訢和李鴻章等洋務派的勢力太重,顯然不妙,所以她有意扶植“清流黨”,利用他們來牽制炙手可熱的洋務大臣們,這可以算是“帝王心術”里的基本操作,而張之洞等“清流派”便由此崛起。

到了這時,張之洞的人生還在讀圣賢書,為生民立命的道路里走,算是一個傳統教育和官場體制下的“卷王”

等到了1881年底,他當上了山西巡撫,開始實際管理山西省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具體事務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的那一套知識不夠用了。

同時,他的同行們通過興辦洋務,使得自己治理的省份財政和軍事實力大增,這也引起了他的羨慕和效仿的想法。于是他開始在山西興辦一系列的洋務,比如設立洋務局,招聘洋務人才,開桑棉局,練新軍等。

1884年,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中法戰爭張之洞在這個時候調任兩廣總督,也就是廣州廣西兩省的一把手,進入中法戰爭的前線,直接參與中法戰爭的軍事指揮和后勤保障之中。

殘酷的戰爭實踐和結果使他深深的感受到中法之間巨大的差距,也讓他在通往洋務派的道路越走越遠。從前面的講述我們就可以看出,張之洞是一個理論愛好者,很喜歡思考,辜鴻銘當時擔任張之洞的幕僚,按照他的觀察,這個時候張之洞的思想已經開始有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雛形

又過了幾年,到了1889年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他的洋務事業達到的頂峰。

除了復制他在山西的操作之外,他還干起了老本行——教育,但不是開舊式的書院,而是對舊時的書院進行改革,并且開辦新式學堂。

他已經認識到西方之所以強大,表面看來是軍事,實際上則是因為思想。

中國傳統的學術一般多是關于道德倫理的,和西方相比,缺乏“專門之學,也就是外交、農學、政治學、工藝技術和商業學問。

他對于西方的認知和實踐,這時候已經是超越了他的前輩——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后來者居上,他治下的湖南成為中國當時風氣最開放的省份之一

從甲午戰爭開始,中國局勢進入了急劇動蕩的時期。甲午戰爭的失敗,可以說是晚清各種政治勢力的一次大洗牌。

出了事總有人要背鍋,李鴻章和他的淮軍勢力失勢,清流派的實力東山再起,朝內“帝黨”、“后黨”的對立也日趨表面化,而袁世凱則乘勢崛起,這幾股力量間的斗法,左右了此后中國的歷史道路,并且一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消停。

對于張之洞來說,和清流派千絲萬縷的聯系,主持洋務的赫赫政績,使他成為了焦點人物,成為李鴻章倒臺后最重要的封疆大吏。

而他在戊戌維新期間寫的《勸學篇》,也是他治國思想的集大成者,可以看作是他對“中國該往哪里走”這個問題的答卷

我們傳統中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洋務派的口號,但其實這個思想真的形成確是在戊戌變法的時候,甲午戰爭的失利雖然導致了洋務派的失勢,卻并沒有讓當時的人們拋棄這個思想,事實上,真正使它過時的,就是它的提出者——張之洞。

為什么?

二、張之洞到底是維新運動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

甲午戰敗除了導致晚清各派勢力的大洗牌外,還引發了中國精英階層的思想大危機,如果說之前和西方交手屢戰屢敗的戰績對他們來說,算是口服心不服,這時候已經變成了口服心服。

何況這次對手還是日本,一個屬于“中華文化圈”的東方國家,維新變法學習西方不到幾十年就能打敗中國。

于是在1896年,清政府便派遣了13名中國學生去日本留學,這也掀開了中國人留學日本的第一次高潮,魯迅就是那個時候到日本的。

當然,甲午戰敗的后續余波中最大的還是戊戌變法,這個大家都知道: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公車上書要求清廷改革,此后維新派諸人在北京、天津和湖南等地辦報宣傳維新思想。

1898年,光緒帝接見了康有為,并任命了一些維新派人士以官職,6月11日,光緒帝頒布了《定國是昭》,正式開啟維新變法,經歷103天,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維新派被殺的被殺,逃走的逃走,變法最終以失敗收場。

如此看來,維新變法的主要參與者是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而“后黨”是反對派,然而歷史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經寫過一段關于戊戌變法的文字:

“當時之言變法者,蓋有不同之兩源,未可混一論之也。咸豐之世,先祖亦應進士舉,居京師。親見圓明園干之火,痛哭南歸。其后治軍治民,益知中國舊法之不可不變。

后交湘陰郭筠仙侍郎嵩燾,極相傾服,許為孤忠閎識。先君亦從郭公論文論學,而郭公者,亦頌美西法,當時士大夫目為漢奸國賊,群欲得殺之而甘心者也。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學,附會孔子改制以言變法。

其與歷驗世務欲借鏡西國以變神州舊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見義烏朱鼎甫先生一新《無邪堂答問》駁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說,深以為然。據是可知余家之主變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

陳寅恪這里說的“先祖”,就是他的祖父陳寶箴。陳寶箴是什么人呢?他是清末重臣,在1894年的時候任直隸布政使,也就是管民政的,后來擔任湖南巡撫,和張之洞有很深的關系,算是張之洞這一派系的人。并且,張之洞、陳寶箴這一派也是當時清政府內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同時也是最為主張革新的團體。

但他們之間關于維新的問題,看法分歧很大

提到改革,我們就會想到歷史上的王安石和張居正的改革,它們相同的點都是以失敗告終,可見改革的困難,參與維新變法而被殺的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犧牲為始”,為什么呢?因為改革意味著權力的重新劃分,必然會觸動一部分人的蛋糕。

而對于像“戊戌變法”這樣大規模的改革,觸動的利益群體會更大,這其中不僅僅是“后黨”,還有很多不通時務的官員。怎么用手段服從目的,大概是所有改革者都要面臨的問題,看樣子張之洞應該能成為康有為的支持者。

其實在康有為為維新變法造勢的時候,他曾經見過張之洞,維新派在直隸和湖南辦報紙,沒有當地官員的默許,怕是不可能的。康有為在和張之洞對談后回去之后寫日記,覺得見面非常成功,但張之洞卻對他的印象不佳,認為他的維新變法理論有問題。

這也就是陳寅恪說的“治今文公羊之學,附會孔子改制以言變法”,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康有為有點牽強附會,故弄玄虛,而朝內的維新官員因為更知道怎么治理國家,經受過更嚴酷的政治波浪,維新的手段會更加溫和而有效果。

事實是這樣的嗎?還真是。

張之洞在維新變法期間總體的姿態是趨新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在1898年5月5日發表了《勸學篇》

如果你檢索《勸學篇》的話,會出來三個不一樣的作者,一個是荀子,一個是日本人,人稱“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的福澤諭吉,還有就是張之洞,聽到前面兩個作者的名字,大概就知道為什么張之洞也要取這個書名了。

關于張之洞為什么選擇在5月份發表《勸學篇》,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說他是想向慈禧示好的,也有說他想爭奪維新話語權的,還有說他想推行穩健的改革的。

大家都知道歷史學講究史料,歷史學家孔祥吉就根據此前學者沒有接觸到的檔案,得出結論,說張之洞是清王朝上層敦促慈禧推行立憲政治的重要人物。

最有意思的還是《勸學篇》發表之后的情況,它在10日之內再版三次,同時得到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贊賞,可謂是平衡術高手了。

戊戌變法失敗,張之洞的地位依然很穩固,甚至聯合慈禧太后,成為清末新政改革的推手

同時《勸學篇》的很多思想,則主導了清末新政的改革措施的制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廢除科舉的政策,這一措施,徹底摧毀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怎么做到的?

三、《勸學篇》的影響和新政的總設計師

不管怎樣,甲午戰敗后,中國人都認識到“西學”不能不學,維新派靠辦報紙,革命黨人靠暗殺和炸藥,但最核心的還是在教育,在于清政府的教育政策

這其中關鍵處有兩個:廢八股改試策論、廢科舉;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由這些改革措施培養起來的新式人才成為知識階層的主體部分,才算是一步步完成梁啟超所說的“過渡時期”。

而這一切的主持者,其實都是來自統治階級,具體而言就是張之洞、孫家鼐、嚴修、徐世昌等人。

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徐世昌,他在清政府倒臺后,還擔任過民國大總統。而后來成為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在1906年就曾在京師譯學館這一官方開辦的新式學堂里教授了一個學期的國文和西洋史。

等到了武昌槍響,清政府隨之轟然倒塌,并沒有發生像明亡時士大夫紛紛殉國、效忠的景象,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非常關鍵的一條,就是中國精英階層的思維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這一切都和張之洞與《勸學篇》有著莫大關系。1901年,越來越惡化的局勢讓慈禧太后也覺得要想保住寶座和大清朝的統治,不變法看來是不行了,于是轟轟烈烈的新政開始了。

為了搞好新政,慈禧太后讓官員建言獻策,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一聯名上書的奏折,總共三折,合稱《江楚會奏變法三折》

系統地提出了興辦學校,練新軍,獎勵工商實業和裁撤冗員等改革措施,可以算是新政的藍圖了,這個奏折是由張之洞主稿的,你叫他總工程師也不過分。

仔細對比“三折”和《勸學篇》,你就會發現,“三折”中27條變法措施,有21條可以在張之洞的《勸學篇》及其他他所上奏的奏折電報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表述,可以說,清末新政是建立在《勸學篇》的基礎之上的

清末新政的改革力度非常大,對于教育領域來說,除了興辦新學和派遣留學生,就是廢除了科舉,而這一條,徹底的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送進了墳墓

為什么?

四、陰差陽錯的掘墓人

在張之洞看來,雖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希望在轉折點中的中國維持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維持住“道統”,在認同它的慈禧太后等保守派勢力眼中,則是維持清政府的統治地位,但這以理想其實附著在非常現實的環境之中,那就是科舉制度。

傳統的中國人講究學而優則仕,讀圣賢書,考科舉,考上了當官,這是一條明明白白的“階級躍遷之路”,妥妥的為稻粱謀,有這一條路在,自然培養出來的都是認同儒家文化的人,現在這條路因為廢除科舉關上了。

新的路又打開了,那就是去新式學堂當教員,拿國外文憑進入政府、軍隊以及各行各樣,考試也不再考四書五經,詩詞歌賦,而是數理化,外語還有各種專業知識。除此之外,社會上對新式學問的需求也在增加,一些知識分子開始做起了翻譯,寫起了新式教科書,辦報紙等等,再也不是吟詩作對了。

舊的土壤就這樣消失了,新的種子在新的土壤上萌芽,并且很快的長成大樹,曾經引起激烈討論乃至政治斗爭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就這么悄無聲息的失去了市場

1909年,張之洞去世,兩年之后,辛亥革命爆發,而導火索,則是清政府親手培養的新軍,地點則是在張之洞主政二十幾年的武昌。

不知道這算不算得上是歷史的玩笑。

參考資料

茅海建:《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201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茅海建:《大清怎么就亡了?》,2015年11月在澳門大學歷史系主辦的“晚清的重新審視”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2016年1月修改。

茅海建:《張之洞與陳寶箴及湖南維新運動》,《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3期。

茅海建:《張之洞、康有為的初識與上海強學會、<強學報>》,《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馮天瑜、何曉明:《張之洞從清流派到洋務派的思想轉變》,《歷史研究》,1991年第3期

辜鴻銘:《辜鴻銘談張之洞:張文襄幕府紀聞》,新銳文創,2018年。

王天橋、金鳳:《荀子、福澤諭吉、張之洞同名作<勸學篇>之學習觀論析》,《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6月。

郭道平:《“群學”與“道統”:嚴復和張之洞的思想交鋒——從兩種<勸學篇>說起》,《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

陳鈞、任放:《張之洞與辛亥武昌首義——兼論政治家成為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六期。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增訂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5-3。

陳寅恪:《寒柳堂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石泉:《甲午戰爭前后之晚清政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大清掘墓人——晚清重臣的離奇人生
他是大清真正的掘墓人。
清末,為何大批既得利益者選擇叛清?
(39)[轉載]張之洞:為求自保竟然將自己的得意弟子斬殺
晚清“廢科舉、興學堂”的過程及其意義(全文)
從排斥到模仿:晚清官紳對明治維新的認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远市| 囊谦县| 遂平县| 伊宁市| 驻马店市| 新沂市| 扬中市| 应用必备| 正定县| 长海县| 武威市| 十堰市| 北辰区| 兴山县| 山西省| 拉孜县| 蒙阴县| 库尔勒市| 铁力市| 中牟县| 石林| 布尔津县| 玉树县| 汉中市| 赫章县| 临泽县| 宕昌县| 扶余县| 克山县| 无极县| 涞源县| 舒城县| 甘洛县| 兴海县| 四平市| 临沭县| 宣城市| 呼玛县| 文登市| 遂宁市|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