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網友問,買銀行理財產品好還是貨幣基金好?我的建議是,如果閑置資金高于10萬,可以考慮放一部分資金在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一般是5萬起。
銀行理財產品的缺點是門檻高、資金使用不靈活,并且在實際購買當中需要注意一些細節,不要因為是銀行銷售的產品就掉以輕心,自己的投資自己要多留一份心。
很多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印象是:低風險、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這種印象總的來說沒有錯,但銀行理財產品絕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過去,多家銀行爆出的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門”、“負收益門”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在許多人的眼里,銀行很安全,于是爭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殊不知,買銀行理財產品,也有很多陷阱。你有8件事是必須知道的。
1、銀行理財是會虧損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場異常火爆,一是有遠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二是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
投資者要明白,理財產品的穩賺只是傳說,有的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得不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連本金也不保。
理財專家提醒,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不要光盯著收益率。實際上,許多產品由于存在著“貓膩”,投資者最終到手的收益,并沒有宣傳時說的那么多。
2、募集期有玄機
通常情況下,銀行一般會聲稱,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的。如果投資者買入時間較早,而該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較長,那么實際收益率就會被拉低。
比如某銀行推出的一款預期收益率高達5.5%的1個月期限理財產品,從9月26日開始銷售,10月7日才結束募集,10月8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說,購買的這款產品,空檔期是12天。這10多天的空檔期,可不就“攤薄”了購買者的實際理財收益?
3、產品評級不一定靠譜
在產品說明書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相關的風險評級,如某銀行一款產品就在說明書中顯示為PR2級(穩健型,黃色級別),其實都是銀行自己給自己評定的,并非是第三方機構評的,意義并不大。
不僅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本身不可靠,而且銀監會明確要求銀行必須進行的投資者風險測評,不少銀行也在走過場。
4、風險提示要看清楚
銀行會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和合同上對風險提示做所謂表述,這些風險提示投資者也要多看看。
5、關注資金去向
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直接與產品的風險掛鉤。投資者在看產品說明書時,必須關注資金投向。
如果資金投向為債券回購、存款、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就低;如果資金投向為二級市場如股票、基金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偏高。
6、不觸碰帶“霸王條款”的產品
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里,某些設計條款明顯偏向銀行,把投資者的收益“榨干吸盡”,投資者要當心這樣的理財產品,盡量不去觸碰。
比如,在某些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一概規定“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
7、看清產品是銀行自發還是代銷
在銀行渠道里,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都是銀行自發的,但也不排除銀行作為代理銷售其他的理財產品。
如某些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明確寫著“銀行作為投資者的代理人……”這樣的聲明。銀行只承認是代理、委托關系,若出了事,它不負責。
凡是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就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只要在中國理財網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會查詢到對應的產品,如果查詢不到,那就不是真正的銀行理財產品。
8、隱形費用要當心
與明面上的手續費相比,銀行理財的“隱形費率”問題更為突出。多家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顯示,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計算公式為“理財計劃預期投資收益率-理財產品銷售手續費、托管費等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