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 杜鵑、水仙、菊花、梅花、桂花)
(6)花中西施——杜鵑
閑折二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
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
【別名】映山紅、山石榴、山躑躅、紅躑躅、山鵑
【科屬】杜鵑花科 杜鵑花屬
杜鵑花在所有觀賞花木之中,稱得上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
早在公元492年,齊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就記載有“羊躑躅,羊食其葉,躑躅而死,故名。”有關種植的記載,最早有江蘇鎮江鶴林寺的杜鵑花,《丹徒縣志》載:“相傳唐貞元元年,有外國僧人自天臺缽盂中以藥養根來種之。”唐代白居易曾多次移種山野杜鵑于廳前,開始時未能成活,而后終于獲得成功,乃作《喜山石榴花開》:“忠州州里今日花,廬山山頭去年樹。已憐根損斬新栽,還喜花開依舊數。”北宋蘇軾亦在詩中多次提及,如:“當時只道鶴林仙,能遣秋光放杜鵑。”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羊躑躅和映山紅有更詳細的記載。《徐霞客游記》中則詳細記述了滇中的杜鵑花。
全世界共有杜鵑花900余種,其中我國有530余種,特別集中于云南、西藏和四川三省區的橫斷山脈一帶,是世界杜鵑花的發祥地和分布中心。
整個杜鵑花屬可分為兩類:常綠杜鵑和落葉杜鵑。
一、常綠杜鵑
幾種常見的品種如下:
1、馬纓杜鵑,別名馬纓花、馬鼻纓、牛血花、狗血花、紅山茶、密桶花
2、云錦杜鵑,別名天目杜鵑、云錦花
3、大樹杜鵑,別名大山狗全花,是最高大的杜鵑花樹
4、馬銀花,別名卵葉杜鵑、清明花
二、落葉杜鵑
目前栽培的園藝品種大多為落葉杜鵑。因其主要血統是映山紅,雖然有些品種冬季并不落葉,仍歸入落葉杜鵑一類。
1、東鵑,即東洋鵑,來自日本。又稱石巖、朱砂杜鵑、春鵑小花種。其主要特征是體型矮小,著花繁密而花朵最小,少有重瓣。傳統品種有“新天地”、“雪月”、“碧止”、“日之出”、“四季之譽”
2、毛鵑,俗稱毛葉杜鵑、大葉杜鵑、春鵑大葉種。體型高大,生長健壯,葉片粗糙多毛。花大、寬瓣、寬漏斗狀,少有重瓣,花色有紅、紫、粉、白以及復色等。栽培最多的品種有“玉蝴蝶”、“紫蝴蝶”、“琉璃紅”、“玉鈴”
3、西鵑,又稱西洋鵑,是花色、花型最多、最美的一類。主要特征是體型矮壯,葉片厚實少毛,花色多樣,有單色、飛白、鑲邊、點紅、亮斑、噴沙、灑錦等,多數為重瓣、復瓣,花瓣有狹長、圓闊、平直、后翻、波浪、飛舞、皺邊、卷邊等。傳統品種有“皇冠”、“錦袍”、“天女舞”、“四海波”
(下圖為天女舞。覺得名字有趣,特意查了一下。)
4、夏鵑,原產印度和日本。主要特征是枝葉纖細、分枝稠密,花色花瓣豐富多樣。傳統品種有“長華”、“大紅袍”、“陳家銀紅”、“五寶綠珠”、“紫辰殿”。其中“五寶綠珠”花中有一小花,呈臺閣狀,是杜鵑花中重瓣程度最高的一種。
(五寶綠珠,一株上可同時開紅、白兩色花,花中心呈淡綠色。)
(寶慧)
(粉寶)
(7)凌波仙子——水仙花
翠帔湘冠白玉珈,清姿終不污泥沙。騷人空前吟芳芷,未識凌波第一花。
冰雪為肌玉煉顏,亭亭玉立藐姑山。群花只在軒窗外,那得移來幾案間。
【別名】天蔥、雅蒜、雪中花、姚女花、女史花、儷蘭、配玄、水鮮
【科屬】石蒜科 水仙屬
中國水仙花是我國民間的清供佳品。有關水仙花的詩詞、歌賦、民謠、神話等很多,但文字記載卻遲在唐朝開始。當時,水仙在宮廷中也是極為高貴的稀少寶物,“盆皆金玉七寶所造”。宋黃庭堅詩云:“折送東園粟玉花,并移香本到寒家。何時持上王宸殿?乞與官梅定等差。”說明水仙在宋代時,還是出現不久的名花。從文字記載中可以推斷,水仙大約是在唐朝時,由意大利輸入我國。
中國水仙花在我國野化分布相當廣泛。如今我國的水仙栽培基地中,最為著名的是福建漳州。
水仙為多年生單子葉草本植物。有球狀鱗莖,鱗莖盤上著生芽,鱗莖盤底部的外圈生須根3~7層。葉片翠綠色,扁平帶狀,質軟而厚,先端鈍圓,面上有層霜粉。花枝由葉叢抽出,開花的多為4或5片葉,葉片多的常不開花。每球一般抽花1~7支,多者可10支以上。傘形花序,有膜質佛焰苞緊包花蕾,通常有5~7朵小花,多者可達10余朵。花被基部聯合為筒,裂片6枚,開放時平展如盤。副花冠黃色,淺杯狀,端坐盤的中央。一般不結實。
中國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個變種,原產我國、日本、朝鮮等地。中國水仙現有2個品種:
1、金盞銀臺
又名酒杯水仙。單瓣,花被6裂,花平展開放,副花冠金黃色,淺杯狀。若副花冠呈白色,花多、葉稍細者,則稱“銀盞玉臺”,即純白水仙。
2、玉玲瓏
又名百葉水仙。重瓣,花被12裂,花瓣褶皺,無杯狀副花冠,香氣較差。
另外,洋水仙還有一些其他種水仙:
1、喇叭水仙
又名漏斗水仙、黃水仙。葉灰綠色,闊帶形,光滑,具白粉。花單生,花大,副冠5花瓣等長或略長于花瓣。筒向外挺伸似喇叭,邊緣褶皺或波狀。有許多變種,如大花喇叭水仙、二色喇叭水仙、淡黃喇叭水仙、小喇叭水仙、重瓣喇叭水仙,形態各異。
2、紅口水仙
又名紅水仙、紅口、丁香水仙、雉眼。花單生,有的一葶二花,花被白色,副冠呈淺杯狀,黃色,杯的邊緣為橙紅色皺邊。適作切花或花壇、草坪、樹叢中栽培。
3、明星水仙
又名橙黃水仙、星冠水仙。葉粉綠色。花單生,平伸或下垂,副冠長度為花被片之半。有花被白色、副冠黃色的,也有花被與副冠統為黃色的。
4、丁香水仙
又名燈心草水仙、長壽花或黃水仙。植株小,一球一葶,每葶2~6朵花,小花高腳碟狀,花被濃黃色,副冠杯狀,濃橘黃色,具濃香。可供小瓶插花用,也可提煉香精。
(8)花中隱士——菊花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別名】鞠、壽客、傅延年、節華、更生、金蕊、黃花、陰成、女莖、女華、帝女花、九花
【科屬】菊科 菊屬
菊花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禮記·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屈原《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至漢代,菊花又發展為藥用植物。以上所指菊花,都是野生菊種。
自晉代起,人們將菊花作為觀賞對象。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賞菊詩句,表明菊花已開始在田園栽種。至唐代,有幾個不同花色品種相繼出現,如白居易、劉禹錫在詩中詠白菊,李商隱在詩中詠紫菊。
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發展到盆栽,并能進行嫁接,品種有了較大發展,開始有了菊花專著。明清時期,發展更是興盛。
菊花為多年生宿根亞灌木。莖分為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葉系單葉互生,邊緣有缺刻及鋸齒。花序生于枝頂,上著生兩種形式的花:一為筒狀花,俗稱“花心”,為兩性花;另一為舌狀花,生于花序邊緣,俗稱“花瓣”,花內雄蕊退化、雌蕊一枚。
野生菊屬植物國產17種,主要為黃色。栽培種的菊花類型很多,世界上的品種已逾萬,我國估計有7000多種。菊花的分類方法很多:
一、依色分類
這是我國最早的分類法,宋《菊譜》中記有黃17品、白15品與雜色4品。如今菊花除了黑色與藍色外各色皆有,是花色最多的花。
二、依植株高矮分類
分為高(1米以上)、中(0.5~1米)、矮(0.2~0.5米)三類。
三、依花期分類
按開花季節不同,分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及“五九”菊等。秋菊按花期又分為早、中、晚3類。
(春菊)
(夏菊)
(冬菊、寒菊)
四、秋菊中的大菊又可分為5個瓣類、30個花型和13個亞型
1、平瓣類,花冠僅基部相連,其余全部展開成薄片
2、匙瓣類,花冠有1/2以上封閉成管狀,其余端部裂開成匙狀
(花瓣是卷起來的)
3、管瓣類,花冠有2/3以上合并成管狀
4、桂瓣類,舌狀花1~3輪或退化,筒狀花發達成為顯著主體
5、畸瓣類,舌狀花發生形態變化,筒狀花正常或稀少
其他一些圖片
(9)雪中高士——梅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裊裊香。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別名】春梅、干枝梅、紅綠梅、五福花
【科屬】薔薇科 李屬
梅花神、韻、姿、香、色俱佳,開花獨早,花期甚長,類型與品種繁多。梅這種花果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古時代醋作為調味品。而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于漢初。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于城市綠化。
到了南北朝,藝梅、詠梅、賞梅之風更盛。隋唐至五代,是藝梅鼎盛時期。至宋代,詠梅詩十分興盛,多有佳作傳世。
梅樹為落葉小喬木,高達10米,干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或以綠為底色,無毛。葉廣卵形至卵形,花多每節1~2朵,有芳香,花瓣5枚,常近圓形,萼片5枚,多呈絳紫色。
梅花原產我國,現在我國已栽培應用的品種有300個以上,并仍有野梅分布于山間。我國主要有以下幾個梅樹野生變種:
一、曲梗梅,果梗長而曲。
二、毛梅,葉背各部、花梗、花托、萼片等各處皆有毛。
栽培梅花按進化與關鍵性狀可分為3系、5類、16型。
一、真梅系,是梅花的嫡系,品種多且富于變化,按枝姿分為3類:
1、直枝類(枝直上)
是中國梅花中最常見、品種最多、變化幅度最廣的一類,在3類中出現得最早。它又可按花型、花色、萼色等標準分為7型,即:江梅型、宮粉型、玉蝶型、朱砂型、綠萼型、灑金型和黃香型。
江梅型,單瓣,花開5片
宮粉型,單瓣或重瓣,花色自淡紅至深紅各種色調
玉蝶型,復瓣或重瓣,花蕾尖端有時呈淺紅色,盛開時花色變白
朱砂型,單瓣、復瓣或重瓣,紫紅色,枝內新生木質部也呈紫紅色,人稱“骨里紅”
綠萼型,萼綠花白,小枝青綠
灑金型,花色以白色為主,但每朵白花上必灑紅條或紅斑,甚或出現紅色花瓣
黃香型,淡黃色,萼絳紫色
2、垂枝類(枝下垂)
分為4種類型:
單粉垂枝型,花為單色,呈紅、粉等色
殘雪垂枝型,花白色,萼絳紫色
白碧垂枝型,花白色,萼純綠色
骨紅垂枝型,木質部淡暗紫色,花紫紅,萼絳紫
3、龍游類(枝扭曲)僅有一種玉蝶龍游龘型
二、杏梅系
品種形態介乎杏、梅之間。僅有一類,即杏梅類,下有3中類型:單杏型、豐后型、送春型。(圖為豐后型)
三、櫻李梅系
褐紫嫩葉與紫紅花朵同時抽發,著花繁密,朵大瓣重,僅有一種“美人梅”。
10)十里飄香——桂花
不辭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塵暗燭房。
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
【別名】木犀、巖桂、九里香、金粟
【科屬】木犀科 木犀屬
桂花的栽培歷史達2500年以上,其名稱很多。因其葉脈形如圭而稱“桂”,因其材質致密、紋理如犀而稱“木犀”,因其自然分布于叢生巖嶺間而稱“巖桂”。有關桂花的記載,最早見于屈原《九歌》:“援北斗兮酌桂漿”。而后東漢班固《漢書·禮樂志》中也有“尊桂酒,賓八鄉”。這些都是以桂花浸酒的記述。
在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桂花已經作為異樹栽培于關中了。到了唐宋,詩人墨客對桂花多有贊詠,可見那是桂花已廣種在庭園中,供人欣賞。
至元、明,桂花的栽培應用更廣,已被作為行道樹使用。
桂花原產我國西南部喜馬拉雅山東段,為常綠闊葉喬木。密傘形花序,花色因品種而異,有淺黃白、淺黃、橙黃和橙紅等,花具芳香。花冠裂片4枚,圓形或近倒卵形,平展或匙狀。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根據花有白、黃、紅三色,將桂花分為“銀桂”、“金桂”和“丹桂”三個品種。到現代,多依據傳統,將桂花分為以下四類:
一、金桂組
包括各種深淺不同的黃色的桂花,香味濃或極濃。葉大小差異顯著,呈披針形、卵形或倒卵形。秋季開花。
二、銀桂組
花色黃白或淡黃,香味濃至極濃。葉較小,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秋季開花。
三、丹桂組
花色橙黃或橙紅,香味較淡。葉較小,披針形或橢圓形。秋季開花。
四、四季桂組
花色黃或淡黃,一年之內花開數次,香味淡。葉較小,多呈灌木狀。
此外,在我國與桂花同屬并在園林中栽培的種還有刺桂。其葉較小,全緣或每側具有大齒刺3~5個。花色純白,有芳香。
桂花還是食品加工的原料,可用于浸酒、泡茶、制作各種糕點甜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