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周圍,人人都想成為一名強者,很少有人人想成為弱者;大約人們會認為強者是勝利的象征,而弱者則是失敗的代表。
若有人說,“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這種說法,就會被認為是精神不正常。若付諸踐行更是困難重重,尤其是對于擁有權力、資源或身份優勢的強者,保持一種弱者心態,更為困難。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讓經濟高速增長,物質財富的積累已經到了656萬億美元之多。 可以說我們進入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但同時,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中國社會的戾氣也在快速加重。其嚴重程度,幾乎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例如,在餐廳、公交、地鐵、高鐵甚至飛機上因為搶座而吵架廝打,醫鬧事件、校園欺凌、家庭暴力、插隊夾塞、開斗氣車,甚至因為被看來一眼就毆打他人……這些現象似乎并不少見。而在網絡場域,更是戾氣四溢,那些所謂的高端人士,在微信群里常常一言不合,便惡語相加。
那么,為什么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但是社會風氣卻越來越充滿戾氣呢?當然原因很多,但我覺得,其中的一個原因便是,不少人總以強者的心態對待社會、對待他人。持這種強者心態的人往往唯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
這樣的強者心態表現在社會關系上常常是目中無他人,唯我優先,容不得他人的意見,容不得他人超過自己。
我們翻開歷史,看看盛唐是個什么樣子:
杜甫的《麗人行》,那都城長安水邊麗人出行的場景何等靚麗,何等輝煌!且不說“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女人姿態盡見唐人視肥為美的女性審美觀,僅看看這貴族女子的裝飾:“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那個時期的工藝水平、審美趣味不是盡為彰顯了嗎?
再看看王勃的《滕王閣序》,那地處偏僻的江西南昌也有這樣崇阿的殿宮:“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唐代的繁華、強壯以及高度發達的文明,不是也盡可見出嗎?
繁華、富裕、強大、開放,虎虎有生氣,這是唐人留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給我們的總體印象。唐人的審美情趣,唐人的審美觀念,猶如從高空俯瞰大地,唐朝的精神氣象,唐朝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水準,都一覽無余了。
唐朝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她的輝煌成就值得我們頂禮、學習,但是我們頂禮唐朝、學習唐朝不是復制唐朝,而是超越唐朝,創造一個遠比唐朝輝煌的現代中國。
中華民族不只是一個民族,而是有眾多民族,目今為五十六個民族。雖然不是同一個民族,但有著共同的文化血緣,共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擁有唯一的、共同的家園。唐朝在這方面做得好的地方主要在觀念,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家。既然是一家,為了共同利益,就必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互有諒讓。唐太宗曾經與他的臣下討論與北狄的外交政策,他說,采取軍事行為,雖然可以解決問題,但只是暫時的,而且要死很多人。其實和親并非不好,“朕為蒼生父母,茍可利之,豈惜一女!北狄風俗,多由內政,亦既生子,則我外孫,斷可知矣。”說得多好,外孫多多,有何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