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新疆棉花成了焦點。對此,看了一些文章,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運當頭,任何動作都是立足:先求不敗,然后求勝。
從經濟社會看,穩定發展是全局的主抓手,2018年貿易戰爆發,中國經濟穩定與發展的關鍵就落到“糧(棉油肉)+能源+高新技術產業”三大產業部門上面;其中,“糧(棉油肉)”與“能源”決定了中國社會與經濟總體能否穩定,以IT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決定中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勝出與發展的前景。
當前的棉花戰役,實際上就是反華勢力將新疆視為撼動中國根基的最佳切入點,保衛新疆棉花產業實際上是固本根基的。為什么這么說:
中國要保持經濟金融穩定,需要防范的最大潛在風險之一,就是地方經濟政治鏈條上的薄弱環節被市場恐慌、投機性攻擊打開突破口,市場預期全面急速惡化,最終引爆系統性風險,動搖國家經濟全局。
新疆與東部沿海相比較,各方面基礎相對脆弱,既然外部勢力視之為中國地方經濟政治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就可以集中圍攻。棉花又是新疆“兩黑一白”(煤炭、石油、棉花)支柱產業中幾乎唯一具備外部制裁可操作性的產業,外部反華勢力選擇棉花作為“以疆制華”的經濟切入點很是順理成章,反映他們也是下足了調研功夫的,是有備而來的。
國家戰略的高度,自然有專業人士考慮。我要說的是一朵棉花反映的是我們的優勢,或者我們的底氣和實力。
2020年-2021年我國的棉花產量約596萬噸,新疆是520萬噸,占占國內產量的87%,占國內消費的67%。我們的總需求量約780萬噸,年度缺口達到185萬噸。去年海關統計進口棉花200萬噸。棉花的進口量每年在增加。
我國農產品進口,第一位是大豆,第二位就是棉花。最大的進口來源國都是美國。
這還不是雷人的。雷人的事情是我們每年的紡織品出口量達2650萬噸.這在數據上就對不上了,棉花總量才780萬噸,剩余的1870萬噸來自哪里?
翻一下今天被抵制的H&M、優衣庫等品牌的標簽,不難發現它們的產品,標準也不是100%純棉,里面含有各式各樣的化工纖維、滌綸、腈綸、錦綸、氨綸……
2020年的口罩我們記憶深刻,熔噴布短缺,讓口罩成為缺貨。我們同樣發現這次H&M、優衣庫使用的原材料按里面,棉花并非是這些品牌最重要的原材料。
實際上,化工纖維在紡織原料的占比早就超過80%。中國是世界的紡織基地,服裝制造處在太陽系核心位置,我們使用最多的其實也是化纖原料,而非棉花。
中國要堅守18億畝耕地,要生產口糧,就不能多生產棉花、連大豆這類飼料用品都需要委外進口。沒法子,中國14億人口?!敖鉀Q溫飽問題”一直是我們的壓艙石,是一號文件。這個溫飽就是說吃飽、穿暖的問題。
都知道棉花是好東西,穿在身上舒服?;w的衣服看上去鮮亮,貼身穿不舒服。全部穿棉花的,早期需要土地,靠擴大棉花的種植面積在,耕地有限的情況下,是無法實現的。吃飯比穿衣還重要。
棉花與糧食爭地,一度成為困擾中國的一個超級難題。隨著人口的快速膨脹,這個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好在技術進步,好在中國另謀出路。
1972年,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拿出當時有限的外匯,進口了一套能夠生產維尼龍化纖的設備。這是我國石化工業的一個發端,也是中國紡織業的一個拐點。
意義:化纖的投入與推廣,把“棉花問題”成功從一個農業問題變成了一個石油工業問題。
后來化纖產量持續擴產,纖維合成質量與數量都是遠超世界。到現在,紡織業80%以上的原料使用的是化學纖維。
這一策略目前看,不但解決了14億人的穿衣問題,還創造了一個龐大的完整產業鏈條。海關數據,2020年,僅僅紡織服裝出口額達2962.3億美元,覆蓋全球227個國家和地區,簡直造福全人類,為世界節約耕地大約21億畝。
中國今天能夠成為全球的紡織業大國,現代紡織業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工業門類,它的上游是化工業、棉紡織業,其中化工業的上游則是能源產業。也就是石油冶煉。下游是服裝、繩子、編制業、網、毛氈、收納等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乙烯被稱為“石化工業糧食”,其產量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標志。
2012年,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實現了大型乙烯成套技術工業化,讓中國告別了技術依賴。
2018年,沈陽鼓風集團,研造的120萬噸乙烯裝置投產,核心技術全面實現了國產化。
從一滴油到一匹布,從一朵棉花到一個產業鏈,中國的能源安全、制造業升級、糧食安全三條經濟命脈,全部掌握在中國人手中。且造福全世界。
前些年開始,東南沿海出現了一些制造業轉移,社會上很多中國衰敗論者散布焦慮情緒:中國的優勢不再,越南、印度、非洲要趕超我們。
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尤其住房成本、土地成本已經很高了,當年用來承接第三次全球產業大轉移的基礎條件正在瓦解。
這些新興經濟體能憑借更加低廉的人力成本,虹吸中國的產業遷移?
這么多年,過去了,沒出現空心化的危機。全產業鏈發揮了巨大作用。
以紡織服裝業為例。越南承接了大部分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集中在加工環節,也就是發揮廉價勞動力優勢的部分。 紡織生產所需的上游原料,紐扣、拉鏈、中高端面料、印染劑等,必須從中國進口。沒有全產業鏈,越南只能嚴重依賴中國。中國打噴嚏,越南就感冒。
越南也不是不想搞全產業鏈,就算舉國之力他也搞不定的。就算搞定了部分,與中國的綜合優勢相比,一點優勢都沒有。
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原材料,不值錢,值錢的轉化成成品的技術,技術也不值錢,值錢的是產業,產業也能模仿,產業鏈就模仿不了了。 要形成有競爭力的價格,比拼可不僅僅是勞動力廉價。比拼的是全產業鏈結構。是各個產業集群的深度分工,相互配套,發揮全產業鏈的聚集和規模優勢,這才能整體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從2018年開始,西方就全面赤裸的打壓我們,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發現,我們原來這么抗打。武功簡直獨步天下。
縱觀世界,聯合國產業分類包含了41個大類,我們是唯一全部涵蓋的。從產量上看,全球500多個工業品,中國有220個是世界第一。這種集群效應,專業分工化程度,是沒有可比性的。遠超知識范圍。
最明顯的是去年,我們最先發現疫情,最早全國禁足,中國缺少口罩,全世界都買不到,就是加錢,都沒有! 我們停擺了3個月,世界就好像倒退了30年。
中國控制住疫情,疫情在世界泛濫,國外停擺3個月,我們立馬把世界救活了,盡管世界人民駐足不前,中國的商品源源不斷的流向世界,可以說是14億中國人拯救的全世界,解決了世界人民的穿衣、保暖、日常起居、以及還多的生存問題。
當下,還有國外的某些勢力,拿一朵棉花說事,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體量。
人類命運共同體下的國際國內雙循環、兩山理論都是基于實力的基礎上。我們不斷超越的是自己!我們還需要超越別人嗎?這種故意抬高自己的身價的說辭,智慧就是矮了些,那里有可比性?
以前,我們也沒認清自己的實力,聽人家胡侃什么GDP總量,GDP的基礎算法就不統一,你按照消費口徑算,我按照產出口徑算,他按照金融貨幣算,這烏七八糟的算法,基礎不一樣,算法不一樣,統計口徑不一樣,匯率不一樣,這么多不一樣,比較GDP就是扯淡!
我們是喜歡和別人扯淡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