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曾存在四大文明古國,他們是古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以及古埃及。
崇洋媚外的人會反問,這是中國自己在自說自話,實際不是。
簡單證明:
1、《世界文明史》說:“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
2、《全球通史》說:“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p>
3、日本NHK電視臺在制作大型紀錄片《世界四大文明》時也認為中國、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為世界四大古文明。
4、西方主流輿論的英國BBC廣播公司的大型記錄片《文明的軌跡》里,也將黃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稱作世界四大古文明。
5、梁啟超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他的原話是:“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小亞細亞指的就是今天的兩河流域發源地附近。這些文明古國,在歷史的浪潮中,因為各種原因,都找不倒現存。他們都走進歷史的塵埃中了。唯一的例外是古中國文明被傳承了下來,并且在時間的洗禮下歷久彌新。實際上,古老的中國,同樣經歷了3次巨變,大變與小變不計其數。第一次巨變: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一般因為是從石器到青銅器。歷史學家一般分析是青銅技術的發展,讓社會產生了巨變,是不是這個原因,不好判斷,因為青銅主要做禮器,用來鑄造寶劍至今在考古中還沒發現。龍山文化在考古發現最多的是陶器。史記記載,從黃帝通過戰爭統一各部落以后,以血緣為紐帶的貴族,就開始了統治,盡管朝代更替,堯舜禹到夏商周,每一位帝王都能跟黃帝攀上關系,不是黃帝的兒子就是黃帝的孫子。
普通人只能天生做奴隸或平民,貴族與平民的關系還超級穩定。那個時候,統治天下靠的是運,用禮作為手段,禮運篇有大量的記載??鬃踊謴投Y制說白了就是對剛剛流行的法治不怎么感冒。
用禮來約束人與人的關系,不僅從外在約束,更從內心約束,里外都約束,禮運是一個古老的治理體系。這其中包含王道治理,最能說明的是《洪范》。這篇文章據說是大禹流傳下來的??催@篇文章,氣勢恢宏,王道坦蕩。非今日所謂的管理學所能比擬。
在先秦,尤其是春秋時期,有2個著名的大家,老子和孔子。老子的學說以黃老著稱,講求無為和自然,順著人的天性自然發展,彰顯的是人的天性與欲望,這派學說認為,人的天性與欲望是無法解決的基本問題,返古的生活方式,更適合人的天性與欲望的發展。
另外的一派是孔子,孔子認為,用禮運的方式,約束和加強人的天性與欲望,也能實現社會的治理。
現實是,在當時孔子的管理才能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認可。無論是老子還是孔子。都是把人或社會往歷史發展的反方向拉,讓人們過一種理想的生活。
就是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人們依舊對人的天性與欲望,無法做出合理的選擇。據科學家論證原始生活比當下的科技文明更適合人的天性與欲望的伸張。而文明看似滿足了物質需求,并沒有滿足人性的發展,更沒有滿足欲望的發展。
歷史的第二次巨變發生了,秦漢交際處,陳勝吳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喊出了布衣的心聲。陳勝只是一個普通的佃農,他喊出的這句話,應該在民間已經流傳了很久,有了廣泛的民意。血緣貴族的世襲統治,只能讓人性在欲望中越來越墮落,人們厭惡戰爭,卻偏偏避免不了戰爭。
以劉邦為首的平民布衣,統一了天下,這個人帶有典型的流氓習性,他的統治集團大多都是布衣出身,周勃、陳平、灌嬰等等,都來自民間。這是一個巨變,靠血緣關系維持的統治被推翻了,平民如何管理社會,如何確定人與人的關系,社會靠什么來維系,這是擺在新統治集團的首要問題。你一個平民老百姓,能依靠武力或權謀奪取天下,別人為啥就不能呢?第二次巨變以后的權力斗爭,開始了毫無節制的明爭暗斗。首先發難的是劉邦的老婆呂后,把劉邦的兒子和功臣們該殺的就殺,該防的就防,讓自己娘家人稱王稱霸,把持國家政權。
之后的外戚專政基本延續呂后的套路。
大臣專權與布衣天子成了第二次巨變的特征。維持社會的延續的卻是一個士大夫階層,這個階層恰恰是依靠孔子的學說來維系的。
歷史的發展,個人是微不足道的,階層卻有前仆后繼的延續性。正是中華民族的這個士大夫階層,讓古老的中華民族一直延續到五四運動。從清末到當下,我們何其幸運有何其不幸的生活在第三次巨變中。
幸運的是我們什么都有可能,因為我們不清楚我們未來的方向在哪里,也不清楚我們應該遵循怎樣的價值。因為這是一個價值觀混亂的時代。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但在市場經濟社會,消費,提前消費卻是提倡的,那些舉債消費的國家,沒錢國家給你發錢的社會,往往是經濟繁榮,科技發達的國家。若我們還堅守節約的價值取向,工廠生產的產品就沒人去消費,造成產品積壓,工廠不能正常周轉,工人也就發不出工資,整個社會處在停滯或半停滯狀態。士大夫階層消失了,新的階層還沒有出現,第三次巨變,能不能讓中華文明走向深遠,是很難說的。從甲午戰爭到五四運動,我們處在救亡圖存的路上,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們處在富國強兵的路上,當這些都很快完成了的時候,我們就要思考民族的未來依靠誰,我們的人性與欲望該如何安排與取舍。那個學說該成為這個民族的未來的堅守?儒家所代表的的士大夫階層,已經被打倒了,當下的社會再也看不到以天地立身立命的儒生了,也沒有人以儒生自稱。這個曾經讓中華民族延續2000多年的階層,就這么消亡了。誰將是這個階層的延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