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熱度持續。截止到目前,今年以來A股公司并購新三板公司已完成的交易金額超210億元,且多為控股型并購。
“近年來,A股公司并購新三板企業的規模保持較快增長。”安信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諸海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6年至2018年,上市公司并購新三板公司的交易金額分別達到96億元、353億元、319億元。此外,今年已完成的并購規模已超210億元。從支付方式來看,現金支付占據主流,占比達到74%,股份支付、股份加現金方式支付相對較少。
那么,究竟哪些類型新三板企業最受青睞?從2019年A股公司發起并購新三板企業的案例來看,諸海濱表示,醫藥生物、互聯網、信息技術領域等行業依然受到追捧,且平均并購市盈率為13倍,其中一半為溢價收購,一半為折價收購。另外,市盈率主要集中在11倍-18倍區間中,估值最高的案例為歐普康視收購陽光醫療,按照陽光醫療2018年歸母凈利潤計算下的并購市盈率達到24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利潤體量方面,在經歷了2018年商譽減值高峰之后,上市公司選取并購標的也更加謹慎。諸海濱分析稱,2019年被A股公司發起并購的新三板企業中,利潤體量在3000萬元以上的新三板公司占比超過一半,只有5家歸母凈利潤在1000萬元以下。
此外,從并購目的來看,行業整合、橫向整合是主要目的,占比超過六成。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郭曉蓓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今年被并購的新三板掛牌公司來看,多為民營企業,且在被并購之時大部分處于基礎層,上市公司并購標的選擇主要來自于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另外,據統計,今年以來總共發生了11起國資上市公司并購新三板掛牌公司的交易,其中以地方國企為主導,總共有9起。
不過,今年已發生4 起并購失敗案例,原因各不相同。諸海濱對此表示,上市公司質地、新三板被并購標的股權結構、全資收購后行政方案等成為上市公司與新三板公司“聯姻”失敗的主要原因,這區別于以往“交易估值、交易支付方式分歧”所導致的失敗。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