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邁茶區
景邁地處云南省瀾滄縣,擁有萬畝栽培型古茶園,古茶與高大常綠闊葉林交錯生長,生態環境一流。據緬寺木塔石碑記載,景邁古茶園系當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栽種,始于傣歷57年(公元695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被學者稱之為“天然茶葉博物館”。 景邁山古茶因生態條件好、茶樹根系發達而品質一流、蘭香馥郁、茶質濃厚,是加工制作普洱茶的頂級原料。1950年,當地最后一個布朗族頭人蘇里亞去北京參加國慶觀禮時,還將一袋5公斤重的古樹茶作為珍貴禮物親手送給毛主席。行家公認,景邁古茶香氣最好,是普洱茶當中的名門閨秀,上上之選!
景邁山茶分老樹茶(古樹)和高山生態茶。本茶莊的正山宮廷茶屏茶磚,均選用自萬畝古茶園優質原料加工而成,葉芽肥壯,高香,高山生態茶均選用景邁山景邁、芒景兩地的高山生態群體種茶,絕不容許混入景邁山周邊的壩子茶、農場茶。
2、南糯山茶區
景洪市與勐海縣交界的南糯山,是一個盛產名茶的著名古茶山,上個世紀50年代,云南省茶科所在山上發現了有800多年歷史的栽培型茶樹王,南糯山由此被國內外茶葉專家認為是世界茶葉的發源地之一。近年來廣泛推廣的勐海大葉茶、云抗14號、勐海長葉白毫、云抗10號等良種均選育自南糯山的群體種茶樹。目前是最主要的茶葉產地。
優質的南糯山茶毛茶有花蜜香,生津一流,被譽為普洱茶當中的小家碧玉,清麗可人。是形成普洱茶“勐海味”的重要基礎。
南糯山茶同樣分老樹茶(古樹茶)和新茶園茶,古樹茶栽培時間長的已達數百年歷史,新茶園茶指近年來栽種的茶樹,樹齡不超過20年。產量高于老樹茶。
南糯山的新茶園茶分高山群體種茶和壩子茶。壩子茶產于南糯山山腳茶園,產量很大但是品質遠不及高山茶。高山茶生態條件極好,是優質的普洱茶原料,長期以來備受推崇。
3、勐庫茶區
云南省雙江縣勐庫鎮是云南大葉種茶的發源地。1984年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評定了第一批30個茶樹良種,云南有3種,分別是勐庫大葉種,勐海大葉種,風慶大葉種。勐庫大葉茶屬于喬木型、特大葉類、早芽種。享有“勐庫良種,世界名茶”,“云南大葉種正宗——勐庫大葉茶”,“云南大葉品種英豪”的美名。勐庫茶的特點是香氣弱但滋味濃強,茶湯入口粘稠如米湯,特點鮮明,非常適合制作加工成普洱茶長期存放。勐庫茶以勐勐河為界分東半山、西半山。東半山茶毫多顯白,甘甜,一芽三葉四葉都有毫。西半山茶不顯毫,二葉以后毫少,但茶質較東半山濃強。勐庫茶初聞茶湯和葉底香氣極弱,但品飲數杯后滿口生香,且生津回甘。是最優質的普洱茶原料。
4、易武茶區
易武位于西雙版納勐臘縣,目前稱易武鄉。在清道光年間,易武是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生產地和茶馬古道之源頭。“滇海虞衡志”記載“普洱六大茶山,相距不遠,以易武為中心集散”。到清朝光緒年間,易武已經成為江北六大古茶山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葉的生產加工和集散地。但到了清末民初,六大茶山逐漸衰落,茶林大量被毀,產量大幅跌落,到80年代,甚至懂得普洱茶的人也已經寥寥無幾。
易武有兩個地方產茶:落水洞和曼撒(曼撒屬六大茶山之一),易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適合茶樹的種植。易武茶區的土壤是在熱帶亞熱帶雨林成土條件下風化發育而成的磚紅壤、赤紅壤、黃土、紫土,土壤養分積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機質腐殖質富余,土壤的透氣性好,水分含量中上,在濕熱作用下,能提供給茶樹生長充分的養分,使易武茶區的茶根深葉茂。另外,易武茶區植被生態系統保持較好,茶區內生長著諸如椿樹、香樟樹、榕樹等高大喬木,他們與古老的茶樹一起,構成了易武茶山良好的生態環境。
易武茶山的茶樹大多數是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葉種古茶樹,成品外形條索粗壯肥大,茶味濃郁,適宜于制成普洱茶,經久藏后,其湯色褐紅,陳香活現。尤其是陳舊的春芽,湯色紅潤耐泡,葉底呈現褐紅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極品。資深的普洱茶品嘗家都清楚,若從越陳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易武茶山大葉種普洱茶實屬上佳。
因易武茶品質優異,目前市面上贗品特別多。可根據兩個特點鑒別:一是易武古茶茶葉背面的紋路特別凹陷(民間又稱排骨紋);二是易武生茶在品飲時牙齒有明顯的緊澀感,并且停留時間很長,令口腔感覺非常潔凈,生津。熟茶也能明顯感覺這樣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