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1903/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160天
01
當自己的小孩懟你時
真的令人很不爽
“我真的很想揍死他,”電話那頭,朋友已經氣到七竅生煙,“我怎么會生出這么個熊玩意兒?!”
“學習學習不行,考試考試不行,才藝才藝不行,現在連我的話都不聽了,天天在家和我頂嘴!”
聽著朋友暴跳如雷,我默默把手機放到了遠處,等待n秒后的平靜。
自從朋友家的兒子上了三年級后,這樣的抱怨我幾乎每個星期都要聽一次,內容不外乎是孩子怎么怎么不聽話,哪里哪里做得不好,多么多么讓她生氣……
能夠把一向以“不打不罵,和諧相處”為家庭教育目標的朋友折騰到這個地步,可見這娃如今的嘴上功夫怕是了不得了。
細細想來,似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一場從“天使-惡魔”的'華麗轉身’,從3歲時的乖萌可愛到七八歲時的雞嫌狗不理,再到十歲開始的叛逆期。
這期間,寶爸寶媽們的感受可謂是一步步從天堂到地獄,一下下從溫柔到暴躁。
而最讓家長們如芒刺在背的就是孩子們的那張嘴了,用朋友的話來說就是太能懟了!
不是他犯了錯,你說東他扯西,這樣逃避問題,而是不管他對不對,有沒有理,只要你開口,他就給你來上幾句。
“今天中午放學到家,我說,仔仔,去把碗拿一下,”朋友繼續生氣道,“他頭也不回的就喊道'你自己不會去拿?。 阏f,這氣不氣人!”
什么事都要懟,什么話都要頂,只要在家就像個隨時會自動點燃的炸藥桶,每每不把人氣到要動用“愛的教育”的程度絕不罷休。
這可真是氣死人了。
可是為什么孩子上三年級以后變化這么大,這么會懟人了呢?
02
當自己的小孩懟你時
是為了彌補自己未被滿足的需要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他的需要沒有被滿足。
任何一個喜歡在家里隨意發脾氣、懟父母的孩子,背后都有至少一個未被滿足的需要。
可能是在學校里考試考砸了,被老師批評,心里委屈不服氣,但不敢發作;
也可能是玩的時候和小朋友吵架了,沒說過對方,很生氣,但沒地方說了;
也可能是在商場里看到一個喜歡的玩具,想買媽媽不給買,不高興,但不敢鬧騰……
諸如此類,大大小小,每一個都可能是引爆孩子情緒的一根導火線。
你可能會說,這些不都是正常的嗎?哪個孩子不受委屈,不和同伴們鬧點矛盾啊?
為了這點事,就回家發脾氣鬧情緒,這孩子內心怎么能這么脆弱?!
你看,就這么一下子給孩子的行為定了性,判了刑。
可實際上呢,這并不是因為孩子的內心脆弱,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用后天的方法去處理自己需要沒被滿足的問題。
比方說,孩子被老師當眾批評了,心里感到委屈、難堪,可又不敢發作,只好忍著,壓抑著,等到放學回家,肚子里早已經堆滿了“火藥”,媽媽一張嘴,孩子當然會忍不住借機發作。
他當時就需要被一個溫暖的懷抱安慰,可是沒有得到;回到家,當然找方法去發泄情緒,彌補自己。
至于發作的對象、地方,首選當然是在家里和爸爸媽媽了。
因為最安全,后果最小。
03
當自己的小孩懟你時
最好的方法是引導
“可我不是沒有安慰他呀!”
朋友苦惱地問,“每次他考不好,被老師批評了,我都會耐心地去安撫他,開導他,怎么還會有這么多的情緒呢?”
“那是因為你只做了安撫、開導,只完成了后續工作呀,”我無奈地說道。
大部分家長都是如此,覺得自己只要在孩子受委屈后,好好安撫開導一下,再買點東西給孩子,就萬事大吉,一切翻篇了。
可你不可能一直在孩子身邊,而事后安撫開導也不可能是一記萬靈藥永遠有效,總會有失靈的時候。
那這個時候你該怎么辦?繼續給孩子買東西?讓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當然不可能了!
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引導孩子自己去疏通情緒,安撫未被滿足的需要。
比如孩子因為在學校受批評,而在家亂發脾氣時,我們應該:
①不生氣不發火。
被孩子懟的確讓人很不爽,有些家長甚至會覺得丟了面子,但是如果生氣發火,孩子當時可能被嚇住,不敢發作,但同時又多了一點被壓抑的情緒,日后還是會爆發出來。
所以最好把自己當成一尊菩薩,孩子做什么都不發表評論,耐心地等待他平靜下來。
②找一個合適的時間(最好在24小時以內),和孩子創造一個單獨安靜的空間,好好地、溫柔地聊一次天。
記住,千萬不能用好壞,乖不乖這樣的標簽去定義孩子的行為,而要用合適與不合適去給孩子講道理。
否則孩子很可能就會認為,做了被老師批評的事就是不好不乖,是壞孩子。
③情境模擬。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你需要和孩子一起重溫當時的情景,并觀察孩子的表情狀態,直到他不再表現出害怕與恐懼。
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抗壓能力,降低孩子對此類事件的敏感度,之后自然情緒反應就不會那么大了。
④不要翻舊賬。
千萬千萬別在孩子面前重復說這件事情,這樣只會引起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恐懼。
當我們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疏導情緒處理問題時,自然就可以避免孩子拿家和爸爸媽媽當出氣筒的惡性循環了。
“確實我沒想到用引導的方法去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朋友深深的嘆了口氣,“從前說到家里的小孩要是敢懟家長,當熊孩子,肯定要上手一趟'愛的教育’,可真這樣時,又舍不得動手,養娃真難?。 ?/p>
“哈哈,被孩子懟當然會生氣不爽啦,可是動手也只能是說說,畢竟養一個孩子,物質上可以粗糙點,但精神上是一定要精致細養的?!?/p>
而引導教育是最適合的方法。
因為,孩子本來就有很多不懂不會的地方,大人再不教不引導,事情豈不是更糟糕?
作者:春筱書/青季,精讀讀友會會員。浮生如茶,破執如蓮,戒急用忍方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