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0年底,石家莊一個叫喬桑的90后女生,自從接觸到“斷舍離”和“不消費主義”,便驚覺自己原來“倉儲人生”的荒謬。
于是,她開始處理家中多余的一切。家中陳列的物品漸漸變少;衣服也從145件扔到16件。
就連自己的房子,她也砸了非承重墻,“斷舍離”到只剩一個寬闊的大開間。
空曠的房間內,僅有床、餐桌、衣柜等六件家具。
除了“扔東西”,她也開始削減自己不必要的欲望,從根本上降低消費,極簡生活。
比如,快用完的牙膏,她能把包裝剪開,再多用一個月,直到把剩余的牙膏用得干干凈凈。
比如,和鄰居以物換物,喬桑給鄰居黑豆、燕麥,換來鄰居給她的荔枝、獼猴桃、西瓜、排骨湯。
比如,買菜時會問老板那些長得不好看、有點焉兒、沒人要的菜,能不能便宜賣給她。
比如,去朋友家住完,回來的時候會把朋友過剩的牙刷和牙膏帶回家。
有時候,朋友家買的過多的食物,也都會分給她。
當然,喬桑不是白蹭,朋友給她的大多物品,她都會用自己的物品進行交換。
對她來說,這是在解決資源過剩的問題。
喬桑的生活,也被記錄在了名為《生活的減法》的CCTV紀錄片里。
那時候,大概是喬桑踐行“不消費主義”生活的第100多天。
而如今,這個被許多人不看好的“摳門”生活方式,她竟然堅持了580多天。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斷舍離久了會上癮,慢慢地會接受不了家里有多余的東西。
02
我們常常會在網絡上看到類似這樣的文章標題:《月薪5萬,活得像條狗》、《月入3萬,養不起一個孩子》……
為什么月薪都這么高了,還能過得像狗?
因為他們的生活都是用奢侈品堆砌起來的,他們養的孩子,一個學期的興趣班,就得花費十幾萬。
欲望是都被滿足了,但生活卻過得越來越焦慮。這是大部分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他們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有過這樣的想法:我現在努努力,多掙點錢,等我掙夠了,就不給人打工了。
但現實是,很多人一直努力到頭發快禿光了,也沒能等來那一天。
因為他們并不明白,這件事其實沒有誰先誰后的問題。
問題的根源不在于錢夠不夠,而在于有沒有分清楚,什么是需求,什么是欲望。
短視頻博主@潤領曾分享過一個觀點:
歸根結底,我們需要那么多錢,無非就是為了滿足三樣東西:你的需求、你的安全感和你的欲望。
而在這三樣東西中,只有“你的需求”這個部分,才是需要你真正去花錢的。
他說,他曾經認真計算過,自己要想在這個社會上維持正常的生活,一個月只需要2000塊不到。
喬桑曾經也在視頻中分享過,開始“不消費主義”的生活后,她一個月的開銷平均不到300元。
你可能會問,300塊連一件衣服都買不到。
但許多長期堅持極簡生活的人,一年到頭也就那么十來件衣服,也涵蓋了各個場合。
比如喬桑,一件衛衣和運動褲可以穿十幾天,臟了就洗,第二天干了接著穿。
有人說,每天就穿一件衣服,多寒磣吶。
當你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說明買衣服已經不是“你的需求”了,它已經悄悄變成了“你的欲望”,即你想在別人面前光鮮亮麗的欲望。
大多數人痛苦和焦慮的根源,不是來自于賺不到錢,而是源于過高的欲望和現實之間的反差。
03
喬桑說,自己也曾經歷過買買買的階段。
那時候,每到周末,她就去杭州瘋狂購物,成斤地給自己和家人買衣服、鞋子和包包。
有時候同一個款式,她會一次購入好幾個顏色,“有時一趟能買一萬多塊錢的衣服,都快瘋了。”
她還熱衷于辦各種消費卡——因為覺得胡桃里酒館的氛圍好,充過兩三次2000元的卡;4000元一年的健身卡一次性辦了兩年,也沒去過幾次。
她食量不大,但樂于嘗試各家美食,每次吃一半,浪費一半。現在回想起來,她覺得自己并不是愛吃,而是“熱愛打卡”。
但時間一長她就發現,這些東西并不能給自己帶來長久的快樂。
直到把這些物品舍棄掉后,她反倒覺得更輕松了,因為從所處的環境到內心都變得異常清爽和自由。
她終于有時間開始關注內心,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閱讀。
嘗到甜頭之后,她開始踐行“不消費主義”,她把自己每天消耗和得到的資源記錄下來,并把對于每一餐飯、每一筆花銷的思考拍成視頻,用來自我監督。
她的賬號至今,已經收獲了31萬贊,粉絲超17萬。
斷舍離之后,家中陳列的物品少了,喬桑對物品的專注度和認知反而提升了,空余的可支配時間也變多了,她會練瑜伽、看書、或者是看電影,不斷地提升著自己在精神層面上的需求。
現在,喬桑已經停掉了不消費主義的日更視頻——因為這已經成為了她的日常,不需要堅持和監督了。
她不再刻意提醒自己不能花錢,并感慨哪些錢不該花,而是想不起來花錢了,“因為我忙著看書、瑜伽和跑步”。
最近,她開了自己的“流浪書店”,把網友、朋友和自己的舊書收集起來,消毒、貼標簽,一排排碼在墻角,為周圍鄰居提供免費借閱。
從她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她收到的書,已經快要擺滿一整面墻。
一個人如果能夠讓自己的欲望少一點,他的人生就開掛了,可以去做很多事情。
04
《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一書中提到一個詞,叫“新窮人”。
書中對新窮人的定義是“有缺陷的消費者”,因為他們沒有履行最重要的社會責任,也就是積極有效地購買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
簡而言之,就是有一點錢,但不消費或低消費的這群人。喬桑就屬于這樣的“新窮人”。
而那些“非窮人”,其實更多地是在用現在和未來的時間和精力,來給社會上的某些人群做“貢獻”。
他們瘋狂工作,努力賺錢,再盡力消費,更多的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富足,或是避免陷入貧窮。
但什么才是貧窮?
我找到一條關于貧窮的定義:缺乏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極度不足,缺乏錢財,生活拮據困乏。
這樣看來,我們好像都不貧窮。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貧窮就是“欲望得不到滿足”。
這樣看來,我們很多人都是貧窮的。
真正的富足,不是擁有多少物質,而是能夠自由地做自己,按喜歡的方式,做喜歡的事。
不用擔心穿了十幾天的衣服被人說寒磣,也不用擔心自己堅持的極簡生活被別人說成是“摳門”。
說白了,就是削減過剩的欲望,從內心尋找自己的價值。
《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中的有段話,或許可以給那些害怕成為“新窮人”的人一些啟發:
“沒有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的所謂的窮人,千萬不要因為不符合當下社會規則要求,而感到自責或懊惱而去逼自己消費,從而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消費者。
你過度消費的每一筆錢,大部分都進入了資本家的口袋,少部分進入了各個環節的生產者的口袋,雖然這些人的收入構成了社會總財富,但他們的財富增加了,你的財富減少了,變得更窮了。
在消費方面,給社會做貢獻的義務,還是留給那些有能力消費的人吧。
不用懷疑自己的價值。如果你是一個低端勞動者,掙著微薄的收入養活自己,你的社會價值,就是你所付出的勞動。
如果你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那么做一個遵紀守法正直善良的人,也是你的社會價值。而讓自己活著,就是你的個人價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千萬不要被當下的社會規則所綁架。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