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偶然看到一段汪涵參加某節目的視頻。
節目中,一位女觀眾向汪涵提問:“夫妻之間,每個月總有那么幾天,想要拍死對方,您有沒有想要拍死樂樂姐的時候呢?”
汪涵先是幽默地說:我如果有這個念頭的話,肯定已經先被她拍死了。
接著一本正經地解釋:
為什么我們十幾年依然感情很好,而且還越來越好?
因為我們兩人都是一樣的職業,需要經常出差,所以這些年真正能在一起的時間并不多。
也正因如此,我們就更加珍惜彼此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于是乎,我們就會忘記很多不好的東西,把在一起的每一天過得更美好。
汪涵的這番話以及他的行為,給那些總是抱怨聚少離多的夫妻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在他看來,婚姻中的聚少離多不是問題,是否用心經營,才最重要。
他坦言,自己和妻子也有過很多爭吵,要處理好婚姻中的復雜關系,必須要用一點小智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ohn Gottman,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調查。
他對700對夫妻,進行了長達40年的婚姻關系追蹤。
最后得出讓人驚訝的結論:婚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69%的問題會永遠存在。
這些問題,大到買房子、生孩子。小到怎么擠牙膏、怎么扔垃圾。
無論雙方如何掙扎和努力,這69%的瑣碎,都不可能改變。
如果不愿選擇接納和包容,不愿彼此饒恕,長期積累下去,必然會導致婚姻的分崩離析。
“當我們選擇了一個伴侶,我們就選擇了一組問題。”John Gottman說。
既然絕大部分問題無法解決,那么我們就要培養帶著問題一起生活的能力。
如何培養這項能力?我建議從了解以下5個概念開始:
01
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顧名思義,指的是人與人之間親近、密切的聯系。
布雷姆等人所著的《親密關系》一書中指出,親密關系至少應該在6個方面,與其他的一般關系有所不同,分別是:了解、關心、彼此依賴、互動、信任和承諾。
這種特征的歸納是有意義的,有助于我們據此來建立和維護親密關系。
不過,這只是相對表面的判斷,深究下去就會發現,決定關系親密度的根本原因其實是:親密關系的雙方,價值觀上是否有共識;核心的價值觀,是否相對一致。
比如說,一方以家庭幸福為最高優先級,另一方以個人職業成就為最高優先級,那么,在人生的重要決策關口,這兩者可能就會產生巨大的沖突。
在Gottman博士的實驗室中,有這樣一對夫妻,丈夫羅里視工作如命,妻子莉莎則看重家庭。
羅里習慣了“我賺錢你照顧家”的模式,他不知道家里狗狗的名字,不知道孩子的好朋友叫什么。
而妻子莉莎時刻都渴望著丈夫對家庭多一點關心,但當她想要和丈夫交流時,總被他敷衍。
長此以往,她覺得丈夫根本不在意自己,兩人的婚姻也因此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
事實上,羅里拼命工作,也是為了讓妻子過上更好的生活。
但他既不了解妻子的心愿,也給不了莉莎“想要的生活”。
表面上看是雙方缺乏了解、關心和互動導致的矛盾,實際上是核心價值觀的差異埋下了隱患。
這時候,想要修復感情的雙方,就應該用心觀察對方的一言一行,通過這些信號去反推對方的價值觀,或者直接探討各自的價值觀。
當然,價值觀不強求一致。除非有巨大的沖突,否則,有共識就有親密的基礎。共識越多,親密度一般會更高。
這里的原則,是求同存異。
也就是正視差異,但不強求一致,而是把精力放在共識上,比如說,雙方都希望家庭關系融洽、和諧幸福。
有了共識基礎,矛盾和沖突,就有解決的基礎。
理解親密關系的概念,是應對所有婚姻問題的基礎。
02
情感賬戶
情感賬戶,是一個類比的概念。
銀行賬戶,我們很清楚,存錢儲蓄,以備取用。如果賬戶存款少,隨意取用就會枯竭。
類似的,情感賬戶,則是用于分析人際關系中的產出與產能的平衡。
情感賬戶,儲蓄的是信任、安全感。
能夠增加存款的是:禮貌、誠實、信用、關注等。
比如,你收到了一個很久沒聯系的朋友的群發點贊消息,你本來不想理,但他最后特地叫你的名字,讓你幫忙點贊。
這時你的憤怒值可能會上升,因為他在你的情感賬戶中已經沒有余額了,而他還在試圖來取錢。
放在婚姻中也是一樣,如果夫妻雙方互相體諒,并且相互付出,那兩人情感賬戶就會一直增值。
如果雙方都斤斤計較自己的付出與收獲,或者一方不愿付出,卻一直索取,就相當于一直在提款,沒有存款進去。
早晚有一天,兩人在對方的情感賬戶里的存款會被消耗殆盡,這個時候,哪怕一絲小事,都能讓人感情崩潰。
這也為什么很多情侶剛開始感情很好,后來卻因為一丁點小事就會鬧到分手,曾經相愛的兩個人,在婚姻中就漸漸不愛對方的原因。
接觸越多,越是親密,情感賬戶的儲蓄就越發重要,就越要重視儲蓄。
03
儀式感
儀式感是這樣一種能力:能根據自我和情境的需要,打造某些特定、合適的儀式。
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在《小王子》里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創造生活里的一絲不同與驚喜,是用一種形式來紀念、標志出這一天或者這一時刻的特別之處。從而在心里對生活產生敬畏,以此來激起生活的波瀾,不讓生活成為一灘死水。
之前看《妻子的浪漫旅行》,有一幕胡可的鏡頭讓人心疼。
妻子們吃飯時聊起當年被求婚的經歷:張晉特地從重慶飛到香港策劃,單膝跪地問蔡少芬“你愿不愿意嫁給我”;袁弘把張歆藝“騙”上花瓣路,掏出早準備好的戒指……
對比別人聊起求婚儀式的興奮甜蜜,坐在旁邊的胡可,想起自己的經歷,卻嘆了口氣,說:“完全沒有體驗過被求婚的狀態。”
屬于她的記憶是什么呢?
當時她和沙溢在一家小店吃飯,沙溢突然開口“要不然咱倆結婚吧”,甚至發出威脅“你不和我結婚,我們就分手”……
沒有求婚儀式的婚姻也能幸福,但不可避免地多了一些遺憾。
為什么婚姻需要儀式感?
李思園在《生活需要儀式感》這樣回答:
日子清苦而平淡時,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消除困頓;當日子奢華而濃烈時,儀式感能讓你心有所定,化解沉迷。
胡可曾在節目中哭著說“后悔結婚”,演播室里,沙溢解釋道:“她有點抑郁,經常哭著要回老家。”
有人說,胡可的抑郁,是因為太平實的婚姻壓得她喘不過氣導致的。
深表贊同。
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生活中都需要儀式感。
其實說白了,就是自己給生活找點樂子,有樂子才有希望,有希望才能活得有力氣。
04
情感忽視
情感忽視,指的是對情感需求有意無意地視而不見、忽略不計。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情感被忽視的體驗。
比如說,小時候和同學鬧不愉快,一臉沮喪地回家,但忙碌的父母親可能絲毫沒有發現我們的異樣。
比如說,妻子家務忙得一塌糊涂,希望找丈夫聊一聊,卻被當成抱怨,還被懟回來說“自己賺的錢都上交了”。
偶爾、少量的情感忽視在所難免,如果情感交流正常、富有質量,即便偶有情感忽視,也不會成為問題,很快會得到彌補,被拋之腦后,甚至完全遺忘。
但如果婚姻中的情感忽視問題很嚴重,它會成為一個導致婚姻崩塌的不定時炸彈。
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里,李晟和李佳航這對夫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看他們相處的過程時,最打動我的就是李佳航對李晟的態度。
無論自己在做什么,只要李晟說話,李佳航一定會立馬回應。
李佳航在直播給觀眾看自己的家,李晟叫他吃橘子,他立馬過去。
李晟看見家里的小樹發芽了,就跟李佳航說,李佳航一看老婆一直在跟自己講話,就說我要去陪我老婆了。
這些其實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是李佳航卻從沒忽視,而是一字一句地回應,甚至放下手里正在做的事來陪老婆。
很多男人搞不懂女人想要的安全感為何物。
其實,婚姻中時刻表達愛意,事事給予回應,就是在用態度和行為賦予安全感。
05
良性爭吵
《如何正確吵架》一書中,提到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
世間萬物,往往是以看似與它相反的方式來成就的。
比如,得到一樣東西前,你要先有所付出;
比如讓兩個男人結下交情的,可能是一次爭斗。
再比如,讓夫妻或情侶關系更親密的途徑,其實是吵架。
這本書的作者在研究中發現,毀掉一段感情的不是吵架,而是不會有效吵架。
有效地吵架,其實就是一種良性爭吵,指有助于促進溝通和理解的爭吵。
我們經常看到類似以下的現象:
有些小兩口經常拌嘴,但感情仍在增進,沒有分開;而有些“模范”夫妻,平常和和氣氣,卻因一次小打小鬧而離婚。
原因就在于,爭吵也是一種溝通。
如果是良性爭吵,反而會增進雙方的了解,提升雙方的感情。
爭吵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果能學會駕馭爭吵的技巧,就能讓爭吵為生活服務。
比如,爭吵中,可以利用心理學家海穆·吉諾特提出的抱怨的XYZ法則:當你做了X,我感到Y,我希望你轉而做Z。
舉個例子:你沒有打電話告訴我,晚餐約會你會晚點來,我感到不受尊重和生氣,我希望你打電話告訴我,你會晚點到。
這種正面、直接、清晰的表述,不同于“你這人真自私”的泛化貼標簽的人身攻擊,能讓對方準確地了解表述人的原則和底線。
類似這種良性爭吵,就有正面價值,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理解,明白什么是合理的界線,什么是對方真正的需要。
兩個人在一起,除了好好說話,也要好好吵架。
我們常說,三觀不合,不必強融。
但其實,婚姻里沒有那么多三觀不合,吵架常常是思維問題。
要把事情分為對錯好壞,而且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是我們的一元思維。
當夫妻雙方都用一元思維思考時,戰爭就開始了。
結果就是:誰有力量,就聽誰的。
當我們不在執著于對錯,而是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每件事都有好壞兩面時,也就沒有了那么多三觀不合的爭吵。
吳京謝楠是娛樂圈里一對令人艷羨的夫妻,一個直男,一個事業型女強人。
按理說,這兩人應該三觀不合,水火不容。
但二人卻過得水乳交融,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有一次,謝楠要去拍一場戲,有吻戲的鏡頭,拍之前,她就跟吳京報備了。
直男吳京自然覺得這是個大問題,于是憤怒地說:“不能不拍嗎?”
謝楠說:“不能。”
結果那天晚上,吳京突然來到片場,還稍作打扮了一番,找到謝楠后他問:“拍了嗎?”
謝楠說:“還沒呢。”
于是吳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吻了謝楠,壞壞地說:“去看那男演員,有沒有我夠魅力。”
這就是他們維持婚姻的秘訣:問題解決不了,那就無視它,我們相愛就好。
每個人的婚姻都有很多問題,我們無法對問題都視而不見,但千萬不要秉持“如果問題解決不了,一定是沒有愛了”的思維。
重要的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能否帶著問題相互妥協,一起面對彼此的脆弱與不安。
希望今天介紹的5個概念,對你的婚姻能夠有所啟發。
除此之外,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中還介紹了更多的相關概念:主觀幸福感、幸福矩陣、情感勒索、情感聯結、非愛行為、愛情三角理論、愛情投資模型……
有興趣的讀友,可以拓展閱讀。
最后,想請大家做一個調查:
你認為,還有哪些概念,是了解婚姻,或者應對婚姻問題必不可少的?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