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詞界定了人的一生大概也就三萬多天,每一天都彌足珍貴。
有的人看似默默無聲,其實活得有滋有味;有的人看似繁花似錦,卻是渾噩其中,不知其然。決定其中不同的,除了認知程度外,還有對時間和心理意識的掌控。《發現心流》一書是美國心流理論之父和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開山著作。在引言中有序:“生存,就是在行動、感覺及思考過程中體驗一切。年復一年,體驗的內涵,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品質。”既然“心流”是引領我們體驗生命內涵的密碼,那么,我們要如何發現、創造和接近這樣一種狀態呢?作者道:“所謂'心流’,就是許多人形容自己表現最杰出時那種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的感覺,也就是運動家所謂的巔峰狀態,或是藝術家及音樂家所說的靈思泉涌。”一天24小時,基本上被睡眠、工作和休閑占據。有的人喜歡工作,有的人厭棄工作;但即便給了你閑暇時光,也不見得人人都懂得享用,反而有的人因無所事事而更感無聊、虛空。說到底,情緒是構建這一切意識的最主觀成分。它具有兩極性:一種是正面、迷人的;一種是負面受排斥的。快樂是正面的積極的情緒,而“人生注定是不完滿的”,因此我們也要從“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之外的那一二當中,尋找我們追求的幸福、快樂。但是,生活的質量不僅僅取決于快樂,它還是一種有夢想和敢于挑戰險阻的生活勇氣。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從自然的簡單和神秘中獲得的充實和生命啟示………我們借此可以了解到:幸福與快樂和金錢、財富并不是對等的關系。用契克森哈賴的說法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品質的優劣并不取決于所做之事,而是取決于做事的方法。”一個人若缺乏目標,所做之事就難以貫穿始終,容易中途“變心”,唯有錨定目標,個人才能全情投入,進而獲得循序漸進的體驗和感受。情緒來自人的內在意識狀態。像憂傷、恐懼、焦慮或無聊等負面情緒都會在內心產生“精神熵”,它會導致我們無法集中精力處理外界事物,也不能恢復內在主觀情緒的常態。“負熵”是一種正面的狀態,像快樂、力量和機敏都屬于這種狀態,是系統從無序變有序的過程。你既不必費心思量,也無須自艾自憐,精神能量自可暢通無阻,進入你所有的思想及行動中。“意圖”,可以理解為某些欲望的引子,是短暫能量的付出;目標則需要長久的精神能量支持。所以你會被塑造成什么樣的人,投入多少的精力,最終都跟你的目標有關。意圖就是個人內在心理動機,是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并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的內在心理動力。目標是強調方向和終點。是到達后產生的結果。當我們決定投入當下特定的工作時,就是替自己設立了一個短時目標。心流恰恰產生在這一過程中,或之后,而并不是結果本身。我們都知道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現在的家長都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對于“坐不住”的孩子,則焦慮躊躇,嚴重點的就會“尋師問藥”渴求改變了。“注意力”,是指一種個人心理活動能否集中到某一事物上的能力;是“專注”某事的前提,是一種在意識的不斷引領后,才能“沉下來”,進入可能狀態。提升心智運作的層次,避免意識陷入由于過多信息而致的混亂,學會集中注意力于當下。就是你不能明面上在做一件事,而心里在想著另一件事。時間是受單向性限制的,逝去的永不回來,而需要做的事可以很多。遵循人的精力有限特質,那么提高時間的使用質量,抵達“心流”狀態、體驗生命的幸福的重要不言而喻。當你目標清晰,采取合適的方式進入,就相較容易達到心流的境界,比如下棋、打網球、沉入地看一本書……因為行動已具備準則,參與者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做。在參與者參與期間,內心就會進入一種封閉自足、非黑即白的狀態。“即時反饋”是心流的一種特征,是在每完一成一步后,即刻判斷自己是否有改進。比如外科醫生的即時反饋是:自己下刀是否避開了動脈,是否會導致大量出血。無論是居家還是工作時間,我們經常無意間處于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但是在心流活動中,我們是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除了即時反饋、改進,自己還要接受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并為之努力、達成目標,這樣才有可能產生心流。作者說:“最優體驗多半來自個人能力與機會之間的平衡。”就是挑戰難度不宜設立過高,否則令人深受挫折感帶來的擔心,最后發展成焦慮的負性情緒;若挑戰太易,輕松達到后則感無趣;這兩種情緒都不會發生心流狀態。“自得其樂的性格”是本書中第七章的主題,序言是:“具有自得其樂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質、財富、娛樂、舒適、權力或名望,因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回饋。”看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確實,人生中能多享受到心流狀態的人,遠比借助被動式娛樂打發時間的人生來得更有價值。正如美國歷史學家伍德沃德在探索美國南部生活動力的著作中所言:“我對這個題目興趣濃厚,并能從中獲得滿足,人必須要有一種動機或意識,去追求自己認為重要的事。若不如此,生活必定茫然無味,我個人絕不會想過這種生活。對我而言,徹底的休閑娛樂,沒有半點重要的事可做,不啻是一種絕境。”在我個人看來,“自得其樂性格”造就的是一種帶有樂觀成分的生活態度,在環境或個體造成的孤獨境遇下,也能夠積極發揮出生命的正面價值。這在大環境下,或對于不善交際的人,是一種性格優勢。它讓我們在“被迫”去做要做的事情時,也能感覺到它的價值。就像在“責任與愛”驅使下的系列活動。因為心流是一種主觀的個人感受,受試者可以作假,作者用間接的方法得到的理論根據是:“以ESM進行一周的追蹤調查,計算他們報告中高挑戰、高能力情況的頻率。我們發現,有人高于70%,有人低于10%,由此可以假定,前者較后者更具有自得其樂的性格。”擁有自得其樂性格的人具有一種想要弄清楚問題原委的企圖心,企圖心并不完全指為了個人私利。需要注意的是,想抵達如此:得學習對時間的運用,被動式休閑是沒有機會運用到技能的,唯有動腦、用心地工作或從事主動式休閑,才能從中體驗到心流。當然,心流體驗并不選擇主場,而是由個體心理意識走向所致,它可以發生在跑步、書房、工作室,甚至是家庭主婦烹制晚餐的過程中;自己在用心準備食材料理,孩子和丈夫在一旁游戲、玩耍,心流就此產生了……但相較于工作和休閑所抵達心流的比例,作者所給的資料顯示:前者是54%,后者是18%(但避免成為工作狂)。愛自己一生命運的走向,在個人主體意識的引領中,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朋友,及建立人生的幫手。總之,將內在需求與外在需求一致,或者是“我想要”及“我必須”之間的協調,如此才能自由擁抱自己的志向,讓你的命運就是你自己的意愿及選擇。除此之外,注意對時間的側重分配。有句話說得好:“你將時間花在哪兒,收獲就在哪兒。”“心流不是雞湯,而是讓你保持專注、高效、幸福感翻倍的科學。找到心流發生原理,知道怎么發生的,創造、發現心流,提高生命的體驗。”作者:簡y,精讀讀友會會員,從簡約中汲取生活的清香。↓免費試讀《精讀君通識詞典》前30個詞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