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上幫媽媽做家務的男孩讓我頓悟,什么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
博主@小學生作業bot,以一個叫鬧鬧的八九歲小男孩視角,拍攝了一段幫媽媽做家務的視頻。果然不出3秒,廚房就傳來媽媽的聲音:“鬧鬧,過來把豆角摘摘。”孩子雖然嘴上吐槽著,但手里的活卻沒停,乖乖摘完了豆角。接著,把摘好的豆角拿給媽媽后,鬧鬧又被叫去削土豆、剝大蒜、打雞蛋……直到陪著媽媽完成了一整個做飯的流程。你要發自內心地明白,做家務不是幫爸爸媽媽做,你也要承擔,家不是我一個人的 ,也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而且,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過的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做家務,看似事小,卻包含著人間萬千道理。不僅僅是學會一個生活技能,更能明白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如何不疾不徐、不慌不忙地安排每一個節奏。但大多數中國家長并不這么認為,他們因為愛孩子,或者因為孩子年紀小,總是攔著孩子做家務。在他們的潛意識里,自己必須無條件對孩子付出,才能稱之為合格的家長。于是,他們從來不讓孩子干活,什么好東西都留給孩子;孩子在家,他們就精心地準備三餐,孩子不在家,他們就隨便對付。說一位母親,一輩子都在吃魚頭,然后把魚肉留給兒子。母親騙兒子說,自己每次都吃魚頭,是因為自己喜歡吃魚頭,兒子也信了。直到母親臨終的那一刻,兒子給她吃魚頭時,她才告訴兒子,自己這輩子其實從來就不愛吃魚頭。兒子這才明白,原來母親是為了把肉多的魚肚子留給他,所以才謊稱自己愛吃魚頭。小時候看這個故事,覺得母愛很感人,長大以后再回頭看,才發現這根本就是個不寒而栗的故事。一旦孩子意識到這種犧牲感,就會背負沉重的心理枷鎖:我是虧欠父母的。臺灣的一部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主人公茉莉的媽媽在結婚后,辭掉了高校教授的工作,全職在家照顧孩子,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了茉莉身上。她處處嚴格要求茉莉,只要茉莉達不到她的期望,她就會失控,并反復強調自己為了她而放棄的教授職位,以及為家庭做出的犧牲。但茉莉一邊接受著控制,一邊卻在母親變本加厲的苛責和越來越繁重的課業壓力下,心理狀態越變越差,品學兼優的她最終患上嚴重的抑郁癥,并在16歲的一天深夜,跳樓自殺。自殺前,她向自己告別:“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再見!” 茉莉的媽媽通過科技回述女兒的記憶,想要找出女兒自殺的真正原因。可是茉莉到最后都沒有怪罪母親,她說自己對家人的感情很復雜,她恨,但又清楚地明白自己不應該恨。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讓他背負這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一個整天在孩子面前標榜自我犧牲的父母,難以換來孩子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愛。北師大教育學部講師程猛,曾和他的同事收集了130多萬字的農家子弟自傳和訪談轉錄。他發現,大部分孩子很清楚家人的付出和犧牲,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讀書的料,像一個苦行憎那樣自制和專一。“學習對他們來說不只是一種個人事務,而是一種道德事務。”父母的犧牲感,讓孩子背負了沉重的愧疚感,這種感覺,綁架著孩子,讓他們為了得到關注和愛,不得不委曲求全。我們很多人的童年,其實都是在父母無處不在的“犧牲感”中度過的。但大部分父母,并不是故意去標榜自己的“犧牲感”,他們的這種感覺,是出自一種本能。因為愛,他們本能地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甚至為了照顧孩子,辭去工作。但究其根本,很多父母做的這種犧牲,本質上并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他們自己。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提到一個“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理論。內在父母,包括一個人現實生活中父母的形象,以及這個人理想中的父母形象。內在小孩,則包括了一個人現實生活中的童年,以及這個人理想中的童年。武志紅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所謂犧牲,滿足的其實是自己內在的小孩。書中有一個例子,說的是心理咨詢師榮偉玲的一段經歷:有一天,她在一家不錯的咖啡廳買了一個糕點,但這個糕點并不是給她自己買的,而是給同事的小兒子買的。榮偉玲特別喜歡同事的小兒子,在家里還準備了一盒子的高級糕點,就為了這個孩子去她家玩的時候吃。哪怕是工作完一天,疲憊地回到家后,肚子餓得想吃糕點,她也忍住了,并隨便找了點吃的,把自己給打發了。因為每當她打開這個糕點盒子,就會有這樣的想法:這么好的點心,我自己吃了,是不是有點浪費啊?還是留給孩子吧。在咖啡廳買蛋糕的榮偉玲,想起了自己的這些行為,突然開始捫心自問:后來她終于明白,自己買這個蛋糕的目的,是因為她喜歡,而不是孩子喜歡。她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在小孩”而買的。意識到這一點之后,她就吃掉了這個小糕點,但心中仍有一點隱隱的負罪感。“這個負罪感是我'內在父母’在說話,他說,你這么大人了,不該這樣慣自己。”
那些為孩子“犧牲”的父母也一樣,他們“內在的父母”也告訴他們,愛自己不對。在這樣的對立狀態中,父母能感受到的只有委屈,而孩子也感受不到愛,反而是無以為報的壓力:你為我犧牲這么多,我一定要回報你,我要回報不了你,我就壓力很大。
所以說,父母只有意識到這一點,并終止這種“犧牲感”,他們和子女之間的愛才能流動起來。如果父母難以察覺,那么做子女的就應該在意識到之后主動提醒他們。
一旦他們意識到,自己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滿足自己時,才會開始思考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的小孩,到底喜不喜歡這個糕點?只有深刻接受了“不知道”這個答案的父母,才能把自己從那種巨大的悲情的自我感動中解放出來,并在未來的人生中學會真正的享受。還有人身體不舒服,也不撐著病體做飯,直接加熱一下饅頭和雞蛋,就讓孩子對付一餐,自己則點一桌子外賣開胃。這樣的父母,往往更能換來孩子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愛、共情和體諒。希望每個中國父母都能明白這個道理:可以付出,但不要有“犧牲感”。
成長必備
你去年立下的學習目標完成了嗎?
是不是還停留在書的第一頁呢?
我知道你忙,沒時間學習,
但畢竟成長不能落下。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發布1個概念,
每天花10分鐘,就能讀完。
如果你工作太忙,沒空仔細讀完一本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