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之前的一篇熱搜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位女子付女士因為長得像兩位老人的女兒而被他們關注,雖然她多次解釋,但是他們執(zhí)意去上海看望她。
于是付女士放下工作,陪伴老人在上海游玩幾日,圓了老人見見女兒的夢。
岡察洛夫說過:“生活中并非全是刺人的荊棘,還有玫瑰花。”
人生在世,難免會在生命中遇到幾處荒漠,踽踽獨行,形單影只,心中不免悲涼。
倘若有人能伸出善意的手,就能讓其找到生命的綠色。
付女士的善意幫助了兩位老人,讓他們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平凡的生活會因為善意而變得熱氣騰騰,充滿希望。
待人以善是基本行為準則
小說《人世間》演繹了一群底層小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其中以周秉坤的視角,著重描述了他的成長經(jīng)歷。
周秉坤是周家的老幺,被稱為老疙瘩的他,憨厚、老實、倔強,從小不被父母所看好。
父親周志剛從小就沒有表揚過他,因為他覺得這個孩子太笨,只有哥哥姐姐才配得上周志剛的當眾夸獎。
但聰明并不是一個人生活必備的品質,相反懷揣善良就能好好度過這一生。
周秉坤用小人物最真誠的善良和正直,幫助了很多人,也收獲了很多人的幫助,在充滿意外和苦難的人世間中,他過得踏踏實實。
楊絳說:“我始終認為善是人性中所蘊藏的一種柔軟,但也是最有力量的情懷。
不管如何艱難,我們也應該堅持善良。”
深以為然。
善良不僅僅是最應堅守的品質,也是人與人交往最基本的準則。
范仲淹一生謹守以善待人,他自幼家貧,讀書時吃不起飯,就劃粥為食,經(jīng)常餓肚子,卻甘之若飴。
在成為宰相后也沒有忘記自己經(jīng)歷過的苦難,一顆善心對待他人,用自己的俸祿養(yǎng)活了三百多人,很多都是陌生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他的詩句。
以一顆善心對待生活,那些苦難就不會真正傷害到我們,用善意對待生活,就能夠和苦難對抗。
善意能夠對抗苦難
史蒂芬?柯維曾說過:“傷害我們的并非悲慘遭遇本身,而是我們對于悲慘遭遇的回應。”
心理大師維克多弗蘭克的傳奇經(jīng)歷讓人為之震撼,他在二戰(zhàn)時被抓進奧斯維辛集中營三年,受盡了折磨和痛苦,多次徘徊在生與死的邊緣。
他異常痛苦,卻能夠激發(fā)善意,用自己的心理學識開導獄友,解救那些想要自殺的人,并且通過碎片記錄,在出獄后寫出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部經(jīng)典作品。
泰戈爾說:“只有經(jīng)歷過地獄般的磨煉,才能練出創(chuàng)造天堂的力量。”
人生經(jīng)歷猶如四季變化,春秋溫暖涼爽,夏冬酷暑嚴寒,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順風順水的春秋,也會遇到不可預測的挫折和變化的冬夏。
想要逾越寒冬和酷暑,需要別人給予的善意,也需要自己用善意去幫助別人。
路遙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平凡的世界》中沒有一個壞人,不僅僅是路遙深深地愛著那片黃土地。
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內心都心存善良,拼盡全力地生活,用真誠和淳樸對待每一個人。
孫少平高中時吃不起飯,只能每頓吃兩個最低等黑面饃饃,經(jīng)常餓得頭暈眼花。
畢業(yè)后在黃原縣做攬工漢,每天付出的辛勞難以想象,身上因為石頭壓的傷痕累累,傷口結了痂再傷,身上痛到睡不著覺。
去煤礦做工人時每天都是冒著生命危險,累得每天都像是散了架。
可是他并沒有因為生活的苦難而變得麻木不仁。
他在高中時勇敢地救下跛女人,做攬工漢時和工頭翻臉救下被欺辱的做飯小妹,在煤礦工作時救下了工友,哪怕因此毀了容。
孫少平用自己的善良對抗著苦難,雖然苦難并沒有放過他,但是卻不會在他心中留下傷痕。
因為愛出者愛返,福來者福往,善良終會收獲善良回報。
善舉會得到善意的回報
史襄哉在《中華諺海》中寫道:“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待人以善,就會收獲別人的善意。
小說《人世間》中周秉坤因為無意間幫助浴室跌斷腿的馬守常,結識了老太太曲秀珍,從此成為了忘年交,在關鍵時刻給他很大的幫助。
周秉坤因為同情和喜歡鄭娟,心甘情愿地為她家付出,最終贏得了鄭娟的愛。
周秉坤對朋友盡量照顧,幫助國慶他姐姐謀工作,得到了不離不棄的兄弟情誼。
以善心相交,終會得到善意的回報。
小說中雖然重點刻畫的是小人物生活的不易,可是小人物的善良,讓周秉義處處遇貴人,生活中充滿希望。
《菜根譚》有言:“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待人以善,滴水之恩,滄海相還。
忘人以怨,大道之行,不責于人。
善良雖然不會給一個人財富,但是會收獲善良,亙古不變。
結語
電影《芳華》中有這樣一句臺詞:“善良從來不是為了什么回報,而是發(fā)自內心的選擇。”
上海的付女士因為長得和兩位老人女兒相似,因此結識,她用自己的善良給兩位老人溫暖,不求回報,但終會收獲別人的善意和溫暖。
愿善良的人一生平安,也被善良地對待。
作者:愛情幸運星座,懂星座,懂情感,心之所向,萬水千山總能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