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教授解讀《傷寒論》藥物劑量
中藥藥物劑量應返璞歸真 —仝小
——仝小
□ 馮 磊 中國中醫藥報
《傷寒論》大多數方劑至今仍被廣泛應用。由于歷代度量衡的演變,后世有《傷寒論》一兩為今
追本溯源 實物文獻證明古今用藥差異
仝小林說,《傷寒論》使用的計量單位包括銖、兩、斤,合、斗,尺,個、枚等,在考證其所應用藥物劑量應以漢代度量衡標準為依據。東漢前,商用度量衡與醫用度量衡一致,不存在大小兩制之分,當時重量單位包括銖、兩、斤、鈞、石,《漢書·律歷志》云:“千二百黍重十二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如今,國家計量總局編的《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中“漢光和大司農銅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被認為是推算漢制的權威標準。此權鑄于光和二年閏
如今教科書應用的劑量主要受李時珍《本草綱目》和汪昂《湯頭歌訣》的影響。認為“今古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大約古用一兩,今用一錢足矣。”因李時珍、汪昂的著作影響深遠,這種認識廣為流傳,而事實上,該藥量是《傷寒論》經方藥量的1/5。《傷寒論講義》認為“關于劑量之標準,古今不一,漢時以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即二十四銖為一兩。處方應用時,一方面根據前人考證的量制折算,更重要的是依據臨床實踐。凡論中云一兩者,折今約一錢;云
漢代的容量單位包括龠、合、升、斗、斛,《漢書·律歷志》載:“十合為升,
藥物劑量是取得臨床良好療效的關鍵
仝小林說,《傷寒論》藥少而精,全書共載方113首,藥味數分布于1至14味之間,平均每方4.18味,藥味數以4味最多,共24首方,占總方的21%;其次為3味、5味和7味藥組成的方劑;2至8味藥組成的方劑共占總方數的90%,遠遠少于現代臨床處方的藥味數。從藥量上看,仲景經方單劑總藥量不及現代處方。以桂枝湯為例,藥僅5味,總重量(不包括大棗)合今
藥專力宏,《傷寒論》用藥的一大特點 G! J& M9 t0 t" P
“藥專力宏是《傷寒論》用藥的又一特點”,仝小林說,經方的組方與現在的處方有些區別,經方具有藥味少、藥量大、效力專的特點。在抵擋湯中,用水蛭30個,約合現在
炮制煎煮確保了用藥安全
《傷寒論》中共27味藥物標明了炮制方法。以附子為例,其為有毒之品,《傷寒論》在使用附子時對附子進行“炮,去皮,破八片”的降低毒性處理。現代藥理學理論認為該炮制法可以增加附子中有毒成分的水解,減少藥物毒副作用。此外,半夏,洗,杏仁湯浸、去皮尖,水蛭熬,厚樸炙、去皮,大黃清酒洗,枳實水浸,炙令黃等,都意在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傷寒論》經方用量雖大,但同時也注意了用藥安全。
1 c6 j6 C% H8 V+ I9 A 從煎煮時間來看,在大承氣湯中,按1兩折合
從藥物配伍角度分析,《傷寒論》經方注重藥物配伍。以附子為例,共20首方劑使用附子,其中附子與甘草、干姜配伍有6方,與甘草配伍4方,與干姜配伍有7方,與細辛配伍1方。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干姜、細辛能降低附子毒性,在對小鼠的急性毒性實驗表明,在小白鼠半數致死量方面,干姜配伍附子遠大于單味熟附子。同時,《傷寒論》也通過個性化的服藥方法確保了用藥安全。
“臨床療效是評判藥物劑量的重要標準”,仝小林強調,“針對糖尿病病人,降糖是中醫的難題,但是,在我們的病歷庫數千份病歷中,凡是初診病人都是依靠中藥降糖的。這很大部分得益于我們對張仲景《傷寒論》藥物劑量的研究。我希望可以通過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進一步闡明中藥單味及復方的用量、臨床療效及毒副作用的關系,使仲景精髓在現代臨床應用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