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應甲(1559—1627),字汝俊,號儆我,山西猗氏(現臨猗)張嵩村人。應甲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中舉,二十年(1592)成進士。遺著有《便民實政》、《三實奏章》、《看山集》正續、《難焚草》(詩集)、《咫園詩集》等,均散佚,唯《半九亭集》(8卷)現存北京圖書館。
張延華論“中華聯圣”喬應甲(七)
中華詩聯結合藝術發揮到極致的創造者
我們之所以敢于理直氣壯地斷言:中華聯圣桂冠非喬應甲莫屬,正是由于只有喬應甲才是中華千古詩聯結合文學藝術發揮到極致的創造者!謂予不信?讓歷史來裁判!
詩聯結合的藝術創造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從少年時代起,就特別喜愛杜甫的這首七言絕句,至今,每每吟誦起這首詩,都不由自主地擊節嘆賞。既為那美妙的韻律所傾倒,又為那工穩的對仗所陶醉。讀著這種亦詩亦聯詩聯結合的文學藝術,實在是一種美不勝收的藝術享受。
一般說來,五七言律詩,大多只有頷聯與頸聯對仗,所以對聯亦稱詩中之詩。少數首聯或尾聯亦對仗,只有極少數四聯皆對仗,如王維的 《既蒙有罪旋復拜官》:
忽聞漢詔還冠冕,始覺殷王解網羅。
日比皇明猶自暗,天齊圣壽未云多。
花迎喜氣皆知笑,鳥識歡心亦解歌。
聞道百城新佩印,還來雙闕共鳴珂。
五律如朱熹的 《登定王臺》:
寂寞番王后,光華帝子來。
千年余故國,萬事只空臺。
日月東西見,湖山表里開。
從知爽鳩樂,莫作雍門哀。
唐貞觀時詩僧寒山寫的一首疊字五言詩,更很有特色: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潤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絕句中最常見的是全不對仗,如同截取律詩的首尾兩聯。首聯對仗,尾聯不對仗,如同截取律詩的后兩聯,五絕中較為多見。尾聯對仗,首聯不對仗,如同截取律詩的前兩聯。全詩兩聯皆為對仗的,如同截取律詩的中間兩聯,如篇首杜甫的七絕,再如賈島的五絕 《過海聯句》:
沙鳥浮還沒,山云斷復連。
棹穿波底月,船壓水中天。
恰好詩的題目就叫做 《過海聯句》,說明詩人就是既在作詩,又在寫聯,本身展示的就是詩聯結合的藝術品。
排律中一般除尾聯外,一律用對仗,此屬正格,也有首尾兩聯都不用對仗,這屬變格,可也有全詩均用對仗,這屬罕見,如王維的 《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制》:
彩仗連宵合,瓊樓拂曙通。
年光三月里,宮殿百花中。
不數秦王日,誰將洛水同。
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風。
天保無為德,人歡不戰功。
仍將九衢宴,更達四門聰。
最近兩年,筆者才知道,五七言律絕外,尚有一種極為罕見的六言詩,卻大多為詩聯結合的雙聯詩。如王維的 《輞川六言》: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輕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再如黃庭堅的 《題山谷石牛洞》:
司命無心播物,祖師有記傳良。
白云橫而不度,高鳥倦而猶飛。
蘇東坡亦有此類雙聯六言詩,如 《次荊公韻》:
秋早川原浄麗,雨余風月清酣。
從此歸耕劍外,何人送我池南。
王安石的 《書山石辭》,中間夾上了疊詞與虛詞,別有一番風味:
水泠泠而東去,山靡靡以旁圍。
欲尋源而不得,竟悵望以空歸。
令筆者驚嘆不已的是在中華楹聯巨匠喬應甲的 《半九亭集》 中,竟發現這種雙聯六言詩多達一百六十余首之多。如七卷中的 《寒食》:
歲歲逢春苦雨,家家此日禁煙。
啼鳥落花堪玩,晉云燕樹可憐。
《仲春即事》:
萬朵夭桃競艷,千條弱柳垂青。
試看鳶魚活潑,頓忘身世飄零。
《羨鶴六言》:
蠅利山頭宿霧,蝸名水上浮漚。
牛馬為誰辛苦,海天任爾優游。
寫出了作者淡泊名利,厭倦官場爭名奪利,向往閑云野鶴隱居生活的豁達心情。
除少數一題一首外,作者更喜歡用一題多首雙聯六言詩酣暢淋漓地表達慷慨激昂的感觸。如 《秋日半里莊感興》 二十二首,就集中表達了作者在激烈的朋黨之爭中,避禍家居歸隱田園,既有對田園生活的歌頌,又有對憂國憂民壯志難酬的感慨。如:
抱膝喜還組綬,策騫時過林皋。
有酒有花有月,可沽可折可邀。
延客秋去拂袖,登臺皓月臨杯。
共道有花堪賞,相將不醉無歸。
堪嘆故園秋老,應憐邊塞勢孤。
山海一關緊要,西巴三楚可虞。
天下安危未定,邊庭風浪堪驚。
且玩秋來苦竹,寧知世上浮名。
更難得的是,當在家中聽說“朝中一掌科疏言京中設席一事,奉圣旨欲其回話,比其回也,詞嚴義正,足令票者塞口”作者感慨萬千:“嗟嗟,應回話者寧止三件,於是答也,何有?草野之人,無所事事,聊抒一得,代為之答,以志慨云”于是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寫了九十七首雙聯六言詩,無情地揭露了明末朝廷腐敗、國家多難、朋黨為禍、朝紳誤國的黑暗現實。如:
海內南征北戰,朝紳戶競門分。
總是背公死黨,哪知復雨翻云。
海內妖風甚積,朝紳議論多偏。
爭取印懸肘后,寧思玉毀石先。
海內人心思亂,朝紳天理滅亡。
起廢半歸私可,平遼幾見擔當。
海內征兵傳箭,朝紳附勢趨時。
坐觀馮唐易老,卻言李廣數奇。
海內羞言邪徑,朝紳結交宦官。
就里不無緣故,個中另有機關。
海內誅求外解,朝紳阿附中閹。
戎馬踐踏塞北,艫船絡繹江南。
更有趣的是,喬應甲的這種雙聯六言詩,不僅出現在七、八卷的律詩中,而且出現在一至六卷的對聯中,可見作者心目中,既把這種形式當作詩,又把她當作對聯。 如一卷中的:
涉世不妨過慎,做人不在好高。
伏枕勿忘蝶夢,得閑且玩離騷。
功名兩字宦海,良心一點真金。
性命關頭參透,孔顏樂處可尋。
天道乘除不爽,人情巧橫百端。
莫道居鄉作宦,當思閉門闔棺。
更難得的是喬應甲可以把表現同一主題的兩首以上的雙聯六言詩放在一起,押同一韻,也就變成了真正的“對聯組歌”。如:
海內南征北討;
朝紳戶競門分。
總是背公死黨;
那知復雨翻云。
海內互相征調;
朝紳迭為主賓。
橫槊題詩安在;
掛冠神武何人。
海內千錢斗米;
朝紳一缺三人。
多見賜貂賜蟒;
不來稱貢稱臣。
海內伏波有幾;
朝紳汲黯誰倫。
不睹邊庭露布;
爭夸袖里彈文。
世事不堪著眼;
宦情久欲抽簪。
姑且乘時賞菊;
何妨對酌停驂。
地僻有時對客;
林深鎮日垂簾。
不羨詩名謝朓;
每思老大陶潛。
由此可見,文學藝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多姿多彩的;文學藝術的形式又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的。我們希望聯家們多寫些既對仗又有韻律的詩聯,我們也希望詩人們也能多寫些既有韻律又帶對仗的聯詩。讓這種詩中有聯聯中有詩亦詩亦聯詩聯結合的文學藝術奇葩,在文學藝術的百花園中爭奇斗艷輝光耀彩!
詩聯結合的對聯組歌大有可為
詩和對聯都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詩最大的特點是講求節奏韻律,對聯最大的特點是講求詞語對偶聲調和諧的對仗。
何謂對聯組歌?簡言之,即用表現同一主題的多副對聯組成的押韻的詩歌。她應當具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征:首先,她必須是通體對聯,即符合對聯詞語對偶聲調和諧的對仗要求;其次,對聯與對聯之間必須押韻,以保持詩的韻律和諧特點;第三,同一個組歌,對聯數量不論多寡,對聯之間也不論同韻還是換韻,在內容上都必須圍繞一個中心主旨,表現一個主題思想。
康熙甲辰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的車萬育(1632~1705年),著有《聲律啟蒙》一書,是專門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如:
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明末清初杰出的戲曲和小說作家李漁(1611-1680年),仿照《聲律啟蒙》寫有旨在作詩的韻書叫《笠翁對韻》。如: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
很明顯,《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都不符合完全對仗的通體對聯要求,都不是對聯組歌。
比車萬育與李漁更早的明代司守謙(生卒年不詳,也許比喬應甲還要早),曾著有《訓蒙駢句》一書。如:
天轉北;日升東。
東風淡淡;曉日蒙蒙。
野橋霜正滑;江路雪初融。
報國忠臣心秉赤;傷春美女臉消紅。
孟軻成儒,早藉三遷慈母力;曾參得道,終由一貫圣人功。
初看起來,既是完全對仗的通體對聯,又具有節奏分明韻律和諧的詩歌特征,應該屬于對聯組歌了吧?且慢,最可惜的是,縱觀全詩,卻缺乏一個中心主旨一個主題思想。原來,也只是訓練聲律韻律的啟蒙讀物,還不是對聯組歌!
由此可見,正是華夏聯圣喬閣老開創了詩聯結合的對聯組歌文學藝術的先河!他第一個把詩聯結合發揮到針砭時弊傾吐塊壘慷慨激昂運用自如的極致!
對聯組歌是詩詞聯歌嫁接融合誕生的新穎的文學藝術形式
對聯組歌不同于一般的詩詞聯,但她又具備著詩詞聯的基本特征。
她是詩,因為她押韻,有節奏,讀起來瑯瑯上口,有詩的韻味。
她是詞,因為她字數長短參差錯落有致,節奏韻律分明,有詞的自由活潑的特點。
她當然是對聯,因為她本身就是由三字聯、四字聯、五字聯、七字聯組成的,符合對聯詞語對偶聲調和諧的聯律基本要求。
她又是歌,因為她押韻順口,有旋律,節奏鮮明,聲調起伏,吟誦起來抑揚頓挫。只要作曲家譜上曲子,唱起來也就會鏗鏘悅耳動聽,也一定會受到青少年的熱烈歡迎。
實際上,這種對聯組歌,正是一種詩詞聯歌的結合體,是詩詞聯歌嫁接融合誕生的新穎的文學藝術形式。
對聯組歌是普及楹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最好形式
由《笠翁對韻》衍生的諸多晨讀對韻之類有朗朗上口易讀易背的好處,但其最大的缺德在于不是通體的對聯,而只是支離破碎的對字對詞對語對韻!
這種對聯組歌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她能將藝術形式同思想內容有機地融合為一體,成為在普及楹聯文化的同時,對中小學生甚至學前兒童進行文學藝術素質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內課外好教材。
教育學、心理學的科學告訴我們:反復刺激、口誦心惟、朗讀背誦、語感訓練,是青少年學習的最好方法,也是終生受用無窮的最有效方法!
千百年的教育實踐經驗告訴我們:缺少了青少年時期朗讀背誦語感訓練,缺少了韻律和諧抑揚頓挫瑯瑯上口的誦讀教材,任何啟蒙教育都不可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實踐證明,這種對聯組歌完全能夠成為普及楹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好教材,能夠成為校園內抵制黃色歌謠的紅色歌謠,能夠成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形式。
長聯最大的優點是篇幅長,容量大,內容豐富,擅于鋪排,易于表達豐富多彩而廣博深刻的思想內容。
長聯最大的缺點在于上下聯相隔太遠,除了本聯內部的自對外,難于在視覺上、語感上、聽覺上得到上下聯詞語對偶聲調和諧的美感享受。
而對聯組歌卻能在承載長聯最大優點的同時,完全克服長聯的最大缺點。她既可以瀟灑自如地傾吐滿腔激情,又可以毫不費力地得到上下聯詞語對偶聲調和諧的美感享受。
這種歌賦式對聯組歌,擅長于圍繞重大題材表現重大主題,有可能囊括聯想翩翩的思緒內容,有利于酣暢淋漓地抒發滿腔激情。
當然,文學藝術的作用不在于直言灌輸,硬性強加,而在于沁人心脾,感人肺腑、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詩詞和楹聯都是講求節奏聲律的藝術,楹聯更注重對仗,詩詞更講究押韻。楹聯和詩詞結合起來,就更節律分明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就更有利于歌唱舞蹈。這樣一來,就為楹聯開辟了一條與歌舞戲劇甚至影視動漫相結合的更廣闊的天地!
實踐證明,這種對聯組歌完全能夠歌舞結合起來,活躍校園文化生活,把師生從死板的課堂教學與單純的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從而使學生得到德智體美生動活潑的全面發展。
所以說,詩詞聯一定要和音樂歌舞結合起來才有廣闊的發展前途,才能起到感肺腑洗靈魂的作用,才會英雄大有用武之地!
相關鏈接——
張延華論“中華聯圣”喬應甲之二: 中華千古傲視群雄的第一部對聯專著
張延華論“中華聯圣”喬應甲(三)· 中華千古第一部憂國憫民的對聯正氣歌
“對韻河東”——“湖湘楹聯七子”與“當代楹聯河東流派”學術交流論文鏈接
二、文振西:楹聯“高峰”論
六、扆軍宣:先賢底蘊是河東流派立根之本時代特征是河東流派壯大動力
八、廉宗頗:楹聯文化要根植于群眾的土壤中 ——兼議南流北派的發展方向
十、劉松山:從湖南茶亭楹聯文化的地域性和實用性中發現對聯之美
——————————————
流派起航,對韻河東,創新發展,共攀高峰——湖湘“楹聯七子”與當代楹聯“河東流派”學術交流活動紀實
湖湘楹聯七子與河東流派學術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