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慢性病;心力衰竭,充血性;中醫療法;綜述文獻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一種由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復雜臨床綜合征,是各種心臟疾病終末階段的臨床表現,屬中醫學驚悸、怔忡、喘證、水腫、痰飲等范疇。近幾年來,隨著中醫藥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醫藥治療心力衰竭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增強療效,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避免不良反應等方面顯示了較大的優勢。現將中醫學近年來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認識及治療進展綜述如下。
1 病因病機
《靈樞·經脈》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明確指出心氣虛導致血流瘀滯。《血證論》進一步指出“血積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病而兼也”。由此推論出心氣虛導致血瘀,血瘀又進一步引起水停心下,從而引發了喘咳、水腫、心悸等一系列癥狀。近年來,現代中醫醫家在深入研究中醫古籍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對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機進行了全面而系統探討。大多數研究認為本病以心之陽氣虛衰為本,血脈瘀滯、水飲內停、痰濁不化為標,屬本虛標實, 虛實夾雜之證。郭維琴認為,氣虛血瘀、陽虛水泛是CHF最主要病機。心氣虛、心陽虛是病理基礎,血脈瘀滯為中心環節[1]。毛春燕[2]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機可以用“虛”、“瘀”、“邪”三字來概括,心、肺、脾、腎虛衰是本,濕濁瘀血內停為標,外邪引動是為誘因。鄧鐵濤教授強調,“五臟皆致心衰,非獨心也”[3]。五臟六腑息息相關,肺、脾、肝、腎的功能失調均可影響于心而發生心力衰竭。然五臟之中,心屬火,脾屬土,心脾母子關系,故在心力衰竭的病理演變中,心、脾功能失調是導致痰瘀病理產物的重要因素。馬中夫等[4]經過長期臨床實踐,融合了中西醫對心力衰竭的病機和臨床的各階段表現,規范出下列模式:左心衰即心虛證,病機為心氣虛,左心排血不足,致使血行不暢,宗氣運轉不利;右心衰即心肺氣虛證,病機為心氣虛,運血不利,體循環不暢;全心衰即心陽暴脫綜合征,病機為心陽衰竭,導致氣血津液、水液逆亂,而出現“四脫二瘀綜合征”。
2 中醫藥治療
2.1 中醫藥治療心力衰竭的治則治法
2.1.1 益氣活血法 益氣活血法是目前治療心力衰竭最為常用的方法。益氣法可增強心肌的收縮力,改善心臟泵血功能;活血法可改善血液流變學狀態,從而降低前負荷,兩者配合使用,具有協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5]。孫伯青[6]用益氣活血法治療CHF 63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一般治療相同。觀察組加用中藥湯藥(由黨參、麥門冬、丹參、葶藶子等組成)口服,黃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15日為1個療程。結果:觀察組顯效率 71.43%,有效率21.47%,總有效率92.90%;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LVEF)分別為(0.32±0.04)與(0.48±0.07)(P<0.001);左室短軸縮短率[FS(%)]分別為(19.29±2.23)%與(27.10±4.10)%(P<0.001);左室舒張期E點至室間隔距離(EPSS)分別為(15.89±4.25)mm與(7.64±3.57)mm(P<0.001);E峰A峰比值(E/A)分別為(0.89±0.24)與(1.38±0.32)(P<0.01);心力衰竭各指標積分均明顯降低(均P<0.05)。各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邵靜[7]采用益氣活血法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120例。基本方:人參、黃芪、丹參、紅花、益母草、肉桂。結果:顯效率60.7%,總有效率93.4%。
2.1.2 益氣養陰法 益氣養陰法用于心力衰竭早期氣陰兩虛證,以生脈散、參麥注射液為代表方。萬云莉等[8]采用生脈注射液治療CHF 46例,2周后觀察療效。結果:臨床治愈9例(20%),無效4例(6.7%),總有效率93.3%。 郭興化等[9]用參麥注射液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62例。結果:總有效率96.9%。治療后心功能明顯改善。
2.1.3 溫陽利水法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曰:“腰以下腫,當利小便。”因此,治療心腎陽虛、水飲逆亂的心力衰竭,當溫陽利水。溫陽利水法也是治療心力衰竭的常用方法,主要適用于右心衰以水腫為主要表現的階段,溫陽藥可增強心肌收縮力,而利水藥本身即可減輕心臟前負荷,該法多以真武湯為基礎進行組方,趙惠等[10]用真武湯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藥物組成:炮附子6 g,茯苓20 g,白芍藥20 g,白術20 g,生姜片20 g,黃芪20 g,當歸12 g,桃仁20 g,紅花20 g,枳殼12 g,五味子6 g,澤蘭20 g,炙甘草6 g。水煎服,日1劑。應用4周后, 總有效率87.5%。 鄭軍[11]以溫陽利水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48例。藥用:制附子、白術、茯苓、桂枝、黨參、澤瀉、丹參、桑白皮、益母草、澤蘭、炙甘草。喘咳較重者加葶藶子、蘇子。結果:總有效率95.8%。
2.1.4 瀉肺逐水法 瀉肺逐水法多用于水氣凌心,水飲射肺,為急則治其標的方法。此類藥物大多藥效峻猛,常與其他治法合用[12]。 衡沖等[13]用參芪葶藶大棗湯為主治療肺源性心臟病并心力衰竭35例。藥物組成:紅參10 g,黃芪30 g,葶藶子20 g,桂枝10 g,車前子20 g,大腹皮10 g,桃仁10 g,桑白皮10 g,五加皮10 g,丹參30 g,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結果:總有效率91.4%。
2.1.5 升補宗氣法 《靈樞·邪客》指出:“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說明宗氣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貫心肺行氣血;一是走息道而行呼吸。CHF臨床表現與宗氣下陷的辨證具有高度一致性,宗氣下陷是老年CHF重要病機[14]。張萬義等[15]自擬升補宗氣中藥治療CHF 46例。藥物組成:黃芪20 g,黨參20 g,知母6 g,柴胡10 g,升麻10 g,桔梗10 g,當歸15 g,川芎15 g等。結果:顯效率73.9%,有效率19.6%,總有效率93.5%。
2.1.6 痰瘀論治法 吳又汀[16]主張從“痰”論治CHF,認為痰濁與瘀邪相兼是誘發急性心力衰竭的癥結所在。豁痰開結藥可以加強活血化瘀藥的療效;化痰理氣藥可以顯著增加血液的流動性,降低其黏滯性,從而改善血液的流動狀態,改善心功能不全。常用藥物有半夏、厚樸、薤白、桂枝等。
2.1.7 水濕論治法 翟理黃[17]認為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水曰潤下”, 重,指水濕之邪多侵襲人體的下部,心力衰竭患者的水腫,多位于人體的下部或下垂部位如雙下肢,特別是足踝部,長期臥床者,腰骶部水腫明顯;心力衰竭患者常反復發作,心功能不全一旦發生,很難逆轉,更不易徹底治愈,“所有這些都因濕邪為患”,中醫治療心力衰竭的過程,就是治濕的過程。在臨床中辨證運用解表祛濕法、健脾祛濕法、化瘀祛濕法、溫腎祛濕法,療效滿意。
2.2 辨證分型治療 目前對CHF的辨證論治各有千秋。陳長華[18]將充血性心力衰竭分為7型,心氣不足型、氣虛血瘀型、心腎陽虛型、氣陰兩虛型、心脾陽虛型、腎不納氣型和心陽虛脫型,并分別用養心湯、補陽還五湯、真武湯和五苓散、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四君子湯和苓桂術甘湯、大補元煎、參附龍牡湯加減治療。楊培君等[19]將心力衰竭分5型治療:①心氣陰虛證以炙甘草湯合生脈散;②氣虛血瘀證以保元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③心腎陽虛證以附子湯加丹參、桃仁、葶藶子、車前子;④陽虛脫水證以血府逐瘀湯、真武湯合參附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⑤心陽虛脫證以四逆加人參湯加味。謝樂[20]將77例心力衰竭患者分為3型: ①氣陰兩虛型,治以炙甘草湯合血府逐瘀湯;②陽虛血瘀型,治以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③風痰阻滯型,治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將心力衰竭的中醫證候分為7個證型,每型包括主癥、次癥及舌脈。分別為心肺氣虛證、氣陰兩虧證、心腎陽虛證、氣虛血瘀癥、陽虛水泛證、痰飲阻肺證、陰竭陽脫證[21]。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