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是很多人都有的體驗,平時偶爾拉稀一次倒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反復腹瀉,日久不愈,那就愁人了,時時擔心什么時候要上廁所,而且越拉越虛。
咱們今天說的泄瀉,就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臨床特征的一種脾胃腸病證。
患者韓先生就被這個病折磨了10多年,西藥、中藥吃了個遍,直到遇見張教授,這個病總算是到頭了。下面我們就從醫案出發,看看中醫的治療方法。韓先生的腹瀉很有特點,飲食不規律或情緒緊張就會加重。這次是因為外出旅游吃飯不規律,又加重了,每天5~6次。韓先生說:“一般早晨起床后必須得拉一次,吃完飯后也得跑廁所。”患者多年來大便不成形,服用多種中西藥物時好時差。每因飲食不規律或情緒緊張等因素癥狀加重。本次因外出旅游,飲食不規律而加重。多次胃鏡檢查:非萎縮性胃炎;腸鏡檢查(-) 。大便稀薄,日行5-6次,晨起及飯后即如廁,左側小腹隱隱作痛即瀉,瀉后緩解。伴胃脘部脹悶不適、腸鳴、噯氣,納食一般,近兩年自感精神偏差,易困乏。舌質淡有齒痕苔厚滑膩,脈細。
—— 張景明教授臨床驗案 ——
在《一病一講》中,張教授說每一個久瀉的人都離不開一個基本病機——脾胃虛弱,常由飲食不規律、或勞倦過度造成。中醫認為“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虛弱,脾不升清,體內的濕濁之氣就不能正常代謝出去,就會出現久瀉不止、時作時止、大便溏薄、臭味較腥等癥狀,這些都是慢性泄瀉脾胃虛弱夾雜濕邪的典型表現。而飲食對脾胃的影響非常大,稍不注意,本來虛弱的脾胃就更虛弱,癥狀又會加重。消化功能下降,胃口就差,不想吃飯。更郁悶的是一吃完飯就難受,腸子咕嚕嚕,非得立馬上廁所給拉出來,時間久了,人也容易覺得累、沒精神。在這個基礎上,臨床多見兩大證型,一個是脾腎陽虛,一個是肝木乘脾。脾腎陽虛的典型表現是五更瀉,即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拉肚子。中醫認為久病及腎,腎為先天之本,而脾為后天之本,后天承擔著供養先天的責任和義務。長期腹瀉,吃再多營養都不吸收,后天不足,先天失養,則脾腎兩虛,出現五更瀉的癥狀。肝木乘脾的典型表現是瀉必腹痛、瀉后痛緩。詳細問診,會發現這類患者往往有生氣、或緊張焦慮等情緒因素。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張教授曾說愛生氣、愛激動等都屬于七情內傷,情緒不好可以直接損傷人體臟腑,其中最容易受傷的就是肝和脾。肝在五行屬木、脾在五行屬土,木是克土的。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一生氣就吃不下飯了,或者一緊張就肚子疼想上廁所。韓先生對此更是深有體會,他說只要情緒緊張就會腹痛,一疼就必須去拉肚子,一拉肚子疼痛就緩解。用中醫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肝木乘脾,脾虛肝郁。病因病機搞清楚了,開方就有方向了。脾胃虛弱夾濕邪要健脾益氣、升陽止瀉;脾腎陽虛要溫補脾腎;肝木乘脾要補脾柔肝、祛濕止痛。首診,張教授用了這個方子:韓先生一拿到這個方子,撓撓頭,不好意思地說:“這藥好多我以前都吃過啊。”
張教授笑著說道,開方就像炒菜,看著主菜都一樣,但配料不一樣,味道也不一樣,你先吃幾付看看吧。韓先生點點頭,說好。
方子背得很熟的同學,可能一眼就能看出這是由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痛瀉要方加減而成,而且都是中醫的常用方,總共15味藥,兵分四路治療10多年的泄瀉。
前三路藥很多人都會開,而秘密武器在最后畫龍點睛的兩點上。
??首先,大部隊出動,用黃芪、黨參、茯苓、炒白術,炒扁豆、炒薏仁、炒山藥,健脾益氣、滲濕止瀉,直中脾虛濕盛的病機。然后,派3個尖子兵打輔助:
一個是渾身上下散發著芳香的砂仁,不僅醒脾和胃、還能行氣化濕止瀉;
一個是直奔大腸而去的肉豆蔻,而它在澀腸止瀉的同時又能溫中暖脾;
還有一個是依據病程時長而用的丹參,患者泄瀉10多年了,要知道“久病多瘀”啊,所以要加一味活血化瘀的來開路。
基本病機解決了,就該考慮兼證了。患者一疼就拉肚子,一拉肚子疼就緩解,情緒緊張會加重,有個4味藥的名方。
用白芍柔肝緩解止痛;陳皮理氣燥濕,醒脾和胃;防風升散勝濕,合白芍又能疏肝解郁。這三味再加上白術,就是痛瀉要方,專治脾虛肝郁造成的痛瀉。
最后,是2個大多數人很難悟透的畫龍點睛之筆,但這是取勝的關鍵點,也是考驗醫生水平的分水嶺。
張教授教了幾十年的中醫基礎理論,歷經數十年的臨床驗證,花了很大精力才總結出來。
本來這些是給跟診學生講的,但為了讓更多人能參悟這些道理,在此公開分享給大家,屏幕前的你請認真體會。第一個是利小便藥物的使用。“治大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什么意思呢?想治好泄瀉,如果不考慮小便,治療思路是不恰當的。尤其是慢性泄瀉,方子里必須有一味利小便的藥物。張教授一般用車前子利小便、滲濕止瀉。第二個是“風藥”的應用。“風藥”,是指那些具有風性善行、走竄開泄、或辛香發散、或斡旋中氣、或宣暢氣機之作用的一類中藥。
張教授說不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泄瀉,都離不開一個“濕邪”作祟。《黃帝內經》認為“風能勝濕”,這個道理其實大家生活里也在用。比如曬衣服,不通風的室內與通風良好的院子,讓你選,你會把濕漉漉的衣服晾在哪里?當然是通風好的院子啊,干得快嘛!
有人說既然風藥祛濕效果那么好,干嘛不大量用呢?那就是龍卷風了,衣服會被刮得沒影滴。因此稍微加幾味,微風徐徐吹著就可以了。這里張教授用了防風祛風勝濕,又用了升麻、煨葛根升舉陽氣,引脾胃清陽之氣上行。選方用藥既要精準,又要用對量,效果才好。看到這里該有同學問了,患者不是還有脾腎陽虛的表現嗎,首方治脾的藥很多,為什么沒有專治腎的藥?這就是醫生的高明之處,患者泄瀉10年了,治療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心急不得。
首診時,張教授采用的是治后天以補先天的辦法,先把后天脾胃虛弱的根源調養下,再加上補先天的藥物,否則虛不受補,再多補腎藥也是白搭。
2019年5月16日二診,韓先生說腹瀉緩解了,每天3~4次,噯氣、腸鳴腹痛的癥狀都消失了。張教授就在上方的基礎上去掉白芍、丹參,加補火助陽的肉桂10克、溫補脾腎又止瀉的補骨脂15克,增強溫補腎陽的功效。而補骨脂+肉豆蔻,正是二神丸,主治脾腎虛弱、飲食不佳。 2019年23日三診,韓先生說吃了這個藥胃口變好了,飯量也增加了,朋友見了都夸他精神面貌比以前好多了。大便基本成形了,每天3次,飯后即入廁的癥狀明顯改善。舌質淡,苔偏膩,脈細。張教授就在上方的基礎上,去掉了炒薏仁、炒山藥、砂仁、車前子,加上擅于通暢腸道氣機的木香10克,健脾胃、祛風盛濕的蒼術20克,還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的炙甘草6克。服用7付后,韓先生很高興地反饋說所有癥狀基本都消除了,大便也成形,每天2次。考慮到韓先生腹瀉時間太長了,都10來年了,張教授就囑咐他可以按照最后一個方子,制成方便服用的水丸,以鞏固療效。看了上面的醫案分析,你是不是也覺得醫生看病其實很有學問,每一味藥恰到好處,精細考量排兵布陣一般。如果你也想走進中醫的大門,想系統掌握中醫并學以致用,我想真誠地跟你推薦這門課程,99%的老學員們都說超值,被當親生學生一般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