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上方標題可收聽主播凈心朗讀音頻
哲學家康德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如意,不要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懷,因為這些事情會毀掉一天的好心情,是得不償失的。有時候太過在意別人的情緒,寧可為難自己也不愿意麻煩別人,把自己折磨的精疲力盡,換回來的可能就只剩下了理所當然。英國著名作家迪斯雷利說過:“為小事生氣的人,生命是短暫的。”不要為了小事煩惱,不值得的人,沒必要投入過多的感情。金代禪師非常喜歡蘭花,在講經傳道之余,就會到自己的花園悉心照顧自己親手栽種的幾百盆的蘭花,大家也都說蘭花就是師傅的命。有一次金代禪師外出講經,囑咐弟子要好好照料蘭花,弟子不敢怠慢,所以平時也都小心翼翼的。不過正是因為太謹小慎微,澆水的時候太過專注,不小心絆倒了花架,幾百盆的蘭花倒在地上,現場一片狼藉。結果,金代禪師回來的時候什么也沒說,還怕顧及到弟子的情緒,解釋道:“我養蘭花,一是為了供奉佛陀,二是為了美化環境,并不是為了生氣才種蘭花的啊!”你因為他們生氣到半夜睡不著,他們覺得無關痛癢一覺睡到大天亮。真正聰明的人,不為不值得的人生氣,不為不值得的事失眠。尤其是年紀大了之后,見慣了人生百態,對不同層次的人,與其白費口舌,不如保持沉默。對夏天的蟲子不要說冬天的事,對井底的青蛙不要說大海的故事,對于層次低的人不要講你認為的道理。因為經歷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很難以一個正常的標準去要求所有人。人老了,這種感覺更甚,比如買菜時的爭吵、下棋時的爭執、聊天時的拌嘴。吵贏了,爭得面紅耳赤,老死不相往來;吵輸了,心有憤懣,整天耿耿于懷。懂你的人,你不說他們自然懂你并支持你;不懂你的人,解釋就是爭辯,而爭辯就會生出更大的嫌隙甚至是災難。不與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逞口舌之快不算什么本事,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重點。英國作家德波頓寫過一本書叫《身份的焦慮》,他說,我們總是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其實這是錯的,你應該正確的、理性的看待自己。格力的老板董明珠也說過:“自己不為別人的評價而活。”董明珠30歲的時候丈夫去世了,留下了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跟自己相依為命。36歲的時候,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選擇一個人去珠海打拼。剛入職的時候,上個員工遺留了40多萬的債,別人都勸她別追了,董明珠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追了債主整整半年才追回了債。董明珠哥哥被經銷商找到后門,用3%的提成為利誘讓哥哥來走董明珠的門路,被董明珠一口回絕。從一個平平無奇的業務員到格力的董事長,董明珠選擇了自己活的方式,絲毫不在意別人的目光。別人永遠是你生活的旁觀者,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生活的主人。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受到了夸贊不驕傲,受到了責難而不沮喪,能夠認清自我和外物的分別,辨明榮辱的界限,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吧!不必受年齡的制約,也不用理睬別人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為別人的評價而過活,為了自己而活在當下、活出美好,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煩惱是用自己的過失折磨自己,后悔是用無奈的往事摧殘自己,憂慮是用虛擬的風險驚嚇自己,孤獨是用自制的牢房禁錮自己,自卑是用別人的長處詆毀自己。
世事無常,人生苦短,行走在路上已經筋疲力盡,就別再因為別人的過錯來為難自己了。不去計較太多,與其在紛擾中度日如年,不如讓自己在舒適中度過余生。既然活著就好好活著,每分每秒都愉快的活著。
為不值得的人生悶氣,是一種折磨;為層次不同的人爭辯,是一種浪費;為他人的看法而過活,是一種受罪。放下別人的錯,解救自己的心,不為不值得的人生氣,不為不值得的事失眠。點個【在看】,放過自己、放下痛苦、放開往事,快樂生活!來源:素材綜合自網絡,編輯:與文為鄰,圖、文源于網絡,侵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