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相關病癥或其他病情,可咨詢張醫生助理,說明情況,有機會得到張醫生的詳細解讀?。。。ň唧w聯系方式見下文)
食管癌——人類的隱藏殺手
77歲老太太,吞咽困難,打嗝長達一個月!??!噎食、頭暈、胸悶心慌,痛不欲生。
經人介紹,尋到張勝兵醫生診所。
經過脈象、舌象、患者口訴等一系列的中醫辯證后,張醫生找準了病因病機。
根據人與病的具體情況,對證下藥,在處方藥的基礎上加上一人一方所定制的丸劑。
76歲的老太太,古來稀的年齡段,只是服用了兩個療程定制的丸劑,病竟然奇跡般的痊愈了。
為什么說是奇跡?
這病可是食管癌?。?!
有人可能會問:食管癌是什么?
食管癌是指發生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人類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2018年2月國家癌癥中心最新發布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食管癌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平均每3分鐘就有一個中國人因食管癌而死亡。
食管癌病案
患者女,77歲,四川省人,2015年10月24日初診。
【主訴】:吞咽困難,呃逆1個月。
【病史】:患食管癌一年余,現吞咽困難,吃東西就噎,頭暈,一受涼就暈,脾氣暴躁,呃逆,一打嗝則覺得食道就很舒服,時有心慌心悸,胸悶,無口干口苦,胃口尚可,大小便正常,寐可。
【癥見】:舌胖大,舌中稍有裂紋,苔白而根稍膩,舌下脈絡嚴重瘀阻。左脈寸沉弱滑澀,關浮有力,略結代;右脈寸尺沉滑澀,關中取有力滑澀,沉取芤。
【西醫診斷】:食管癌。
【中醫診斷】:噎膈。
【證型】:痰瘀互結,氣機阻滯。
【治則】:消痰化瘀,利咽降氣。
【擬方】:啟膈散加減治療。
【處方】:川貝母10克、浙貝母30克、沙參15克、丹參30克、桔梗10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紅花10克、柿蒂6克、射干10克、郁金10克、砂仁3克、茯苓10克、法夏10克、陳皮10克、厚樸10克、靈芝10克、西洋參10克、鐵皮石斛10克、人參10克。7劑,水煎服,早中晚三次溫服。
同時根據患者情況定制了一個療程的丸劑。
【二診】:患者癥狀未見明顯變化,加炒白芥子6克,繼服7劑。
【三診】:患者吃東西有所改善,呃逆減輕,在上方基礎上木蝴蝶3克、蟬蛻6克,繼服7劑。
【四診】:患者吃東西還是有點卡,總體良好。在上方基礎上加僵蠶10克。7劑。
之后患者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適當的增減藥物吃了近8個月的藥,同時服用了兩個療程的定制丸劑,效果非常不錯,最近患者的兒子和我們聯系說老人的食道癌徹底治愈了。
近80歲的人了,癌癥都能治愈,真的是讓人感到非常高興。不管是患者還是患者家屬對醫生的信任和配合治療是這例患者痊愈的關鍵。
食管癌見于中醫文獻的“噎”“膈”“噎膈”“反胃”“翻胃”等。
《內經》認為本病與熱邪及情志有關,如《素問·陰陽別論》謂:“三陽結,謂之隔?!?/span>
《素問·通評虛實論》曰:“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并指出此病病邪在胃,如《靈樞·四時氣》曰:“食飲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脫?!?/span>
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根據病因的不同而將“噎”分為“五噎”,“鬲”分為“五鬲”:“夫五噎,謂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五鬲氣者,謂憂鬲、恚鬲、氣鬲、寒鬲、熱鬲也?!?/span>并列出了各種“鬲”的證候。
明·李中梓認為與脾虛痰郁有關,“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郁氣而生痰,痰則塞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
明·張介賓認為其病機在于氣結和陰傷,“氣不行,則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則燥結病于下?!?/span>張介賓也指出:“刼少年少見此證,而惟中衰耗傷者多有之,此其為虛為實概可知矣。”
可用溫脾滋腎法:“食入反出者,以陽虛不能化也,可補可溫,其治尤易……凡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蓋脾主運化,而脾之大絡布于胸膈;腎主津液,而腎之氣化主乎二陰。故上焦之噎膈,其責在脾;下焦之閉結,其責在腎。治脾者宜從溫養,治腎者宜從滋潤,舍其二法,他無捷徑矣?!?/span>
迨至清代,程國彭《醫學心悟·噎膈》指出:“凡噎膈癥,不出胃胱干槁四字?!?/span>
李用粹于《證治匯補·噎膈》認為噎“有氣滯者,有瘀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積者,雖有五種,總歸七情之變,由氣郁化火,火旺血枯,津液成痰,痰壅而食不化也……有因色欲過度,陰火上炎,遂成膈氣,宜作死血治;二陳加當歸、桃仁、香附、砂仁、白術、沉香、韭汁、姜汁治之?!逼浠敌叙鲋畏?,后世多有效法。
食管癌病位在食道,屬胃氣所主,病變臟腑歸屬于胃,又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病因以內虛為本,為脾胃氣虛、七情所傷及酒食過度損傷脾胃所致。氣血津液運行受阻,氣滯、痰阻、血瘀阻滯于食道,使食道狹窄;或造成津傷血耗,失于濡潤,食道干澀,發為本病。
臨床初起咽部或食道內有異物感,吞咽時噎塞不順,以硬食為甚,飲食尚可咽下,胃胱不適,燒灼痛,進食痛甚,胸內疼痛。
繼則固體食物難以下咽,湯水可入,終致湯水不入,食入即吐,甚則吐白沫,或如赤豆汁,吞咽時胸膈疼痛,大便燥結如羊屎,形體羸瘦,肌膚甲錯,面容憔悴,精神疲憊;末期大肉盡脫,形銷骨立而危殆難醫。
吞咽困難是食管癌的常見癥狀,我在臨床多用啟膈散加減,效果很理想。
啟膈散,出自清·程國彭之《醫學心悟》,組成、沙參、丹參、茯苓、川貝母、郁金、砂仁殼、荷葉蒂、杵頭糠。本方理氣開郁,潤燥化痰。
啟膈散以開郁消瘀與潤燥生津之品同用,并于降逆散結之中伍以醒胃升陽之品,主要用于治療痰氣郁滯于胸膈之證,乃“通噎膈,開關之劑”。
方中砂仁殼理氣醒胃,“氣味薄、燥性小,肝旺胃弱者用之合宜”“但缺乏砂仁溫中散寒的效力”。臨床上可用砂仁代替。
荷葉蒂,即荷葉的基部,能健脾祛濕,升發脾陽,其作用與荷葉同,但“其味厚勝于他處也”。臨床報道中多用荷葉代替。
杵頭糠即米皮糠的內衣,為稻米的種皮,具有開胃下氣之功,是前人治療噎膈的常用藥物;北方亦有采用高梁糠者,發酵后取末沖服重用,以取消食化滯之功。
本方主要用于治療食管瘺、胃賁門癌、胃食管反流病、賁門失弛緩癥、食管功能性疾病等病癥;也用于治療梅核氣、胸痹等上焦,中焦相關部位病癥。
在上例病案全程治療中,方子并沒有多少變化,就是在啟膈散的基礎上加加減減,這就是中醫守方。
正如名中醫岳美中前輩,在其《論醫集》中說:“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說明治療慢性病“守方”的重要性。
因此作為一名中醫,要對中醫的醫理有一定的信心,要有定見,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治療一段時間沒見到想要的效果就覺得自己思路不對,要改方。
同時也要說明一點,在守中也要有變,一是根據患者的兼癥,做一定的加減變化,二是有些藥品現在不常用,也不容易得到,也要學會變通和替代,在使用時,我一般用柿蒂來替代啟膈散中的荷葉蒂,臨床效果還是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