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公司來,很多人都不陌生,搞了這么多年,投進了那么多真金白銀,好象一直沒什么產出吧?大家談談這個公司的前世今生:
以下是網上搜羅的東西:
2000年6月人類基因組草圖公布,在業界及股市中都掀起了一股基因熱浪。8月份星湖科技宣布斥資2.5億元投資基因芯片, 堪稱是上市公司在基因前沿領域的投資大手筆。基因芯片與現階段全世界范圍內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基因組/后基因組計劃密切相關,它不僅是基因組研究進程中的一個產物,還是研究基因及其功能的重要工具,最有意義的是,它最終能夠將人們對基因的研究成果大規模應用于常生活各個層面。所以,盡管目前全世界尚無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在基因芯片的產業化中真正大規模獲利,盡管國內的所謂表達譜芯片、檢測芯片之類尚處于起步開發階段,但無疑“基因芯片是具有很好前瞻性及可預見性廣闊市場前景和盈利能力的生物技術高科技項目”,這是目前對基因芯片形成的共識,投資者也能夠比較理性地認識投資基因芯片的上市公司。
星湖科技的2.5億元并非一次性投入。首期投資8000萬, 與聯合基因的核心企業“博德公司”共同投資設立“博星公司”,注冊資金1.6億,各占50%股權, 該部分資金在前5年內的投資收益不低于20%;2001年每季度投入1000萬,其余1.3 億視經營情況再分期投入,該部分資金的投資收益率保證在18%以上,差額由對方補足。這意味著,不論基因芯片在國內的產業化進程如何,不論號稱國內基因芯片領頭羊、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聯合基因能否盡早實現其產品的規模化盈利,在星湖科技2001年及其后的年報中,每年都將增加1600萬元以上的凈利潤(合每股收益0 .06元以上)。
一方面,對于聯合基因來說,研究開發基因芯片是耗資巨大的系統工程,國家不可能投入這筆資金,而依托復旦的專業、人才背景,有了資金支持,才有希望開發成功,投資回報的壓力反過來構成其對科研的動力。目前它們研制出可提供科研服務的表達譜芯片,同時它們自己以此為工具,開發功能基因,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基因芯片的銷售/服務收益可能十分有限,但開發出有價值的功能基因,卻是可期并具有可觀價值的。而星湖科技則憑借外力切入更高層次的現代生物技術發展領域,提升了企業形象。
另一方面,這種看似“兩贏”的投資行為,存在兩大疑問。首先,對于基因芯片這樣新興的科技,星湖科技似乎不應該要求每年的回報底線,“有實力”的聯合基因似乎也不應當答應這樣的要求。而事實上,雙方樂觀地將近期前景描述為“依據可行性分折報告的市場與經濟效益分析,博星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年,來源于首期投資項目的表達譜芯片和商檢芯片的銷售收入和利潤預計分別為6990萬元和3730萬元”。從目前國內外基因芯片的發展進程及國內應用環境來看,本人認為這種收益是不可能實現的。其次,與星湖科技合作的僅是聯合基因下面的博德公司,而聯合基因成立了多家“博”字開頭的公司,除與星湖合作外,2000年底又與上海三毛( 600689)合作,且是與“博星”公司合作組建“博華”基金芯片公司,不知此“博星”是否彼“博星”。上海三毛只簡單宣布投資2000萬元,如何合作、占多少股份,只字未提。而早在99年9月, 與聯合基因有關聯的復旦校企合作公司“上海生元基因開發有限公司”裝入上市公司新黃浦(600638),之后沒有了下文。以上疑問使 星湖科技的基因芯片項目增添了風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