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3 中國教育報 李湖江
如何讓一線教師不畏懼教育科研,又如何讓一線教師切實有效地開展教育科研?筆者認為,微科研應該是一線教師進行教研的一種好方式,它能體現教師的智慧并有助教師的專業成長。
研究微課題 解決大問題
教師從事的工作通常比較煩瑣。在學校,教師必須要研究教材、研究課堂、研究學生、研究班級管理方式,在諸多研究對象面前,必定有一件事情是自己急需解決的。問題即課題,教師不妨把一個個看似微小的問題當成一個個課題來研究,給自己一個研究的時間期限,設定一個具體的研究目標。這樣一段時間之后,教師或許可以通過相關的微課題研究來解決自己一直頭疼的問題。
學生問題是學校最大的問題。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性格各異。在學校,教師必須接納這些學生,即使有些學生在其父母看來都是非常難以教育的。在班級或學校的小環境中,學生自身也有許多煩惱,學生中間也有小團體,有時學生會把大人認為是極小的事情放到最大。同時他們也承受著家長與學校的期望與壓力,因為后者要求學生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并且不斷進步。教師進行相關研究時應當考慮到影響學生學業進步的多種因素,而不能唯成績是問。
動筆微記錄 積累大經驗
魏書生在語文教學和班級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談到相關經驗時,他說,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幾十年來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在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時候,一線教師不妨學學魏書生,平時多動筆,把自己觀察到的課堂現象、學生問題記錄下來。
教師應該準備一個本子,隨身攜帶或者放在辦公室里。聽了其他教師的課后,可以簡單記錄一下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當自己上完一堂課之后,可以把在課堂上觀察到的一些好的或者不好的現象記錄下來。當自己在課間去教室走一走、看一看的時候,也可以把班級里一些好現象或者隱患記錄下來。教師找學生談話或者學生主動找自己談話時,也可以把那些值得記錄的東西記錄下來。因為每個人的記憶力都是有限的,教師把平時教育教學方面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就有了豐富的原始資料。待有時間時就可以對這些原始資料進行整理,有針對性地解決相關問題或者進行經驗總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堅持,教師會從這些微記錄中獲取大量經驗,日后這將成為教師的一筆大財富。
開展微對話 迸發大火花
教師在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的時候需要多與他人交流與對話。有意義的對話不僅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可能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在辦公室,教師可以就平時遇到的教育問題與其他教師進行對話,其中可能有不同意見,但有時幾句簡單的對話可能會讓教師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現在,網絡交流在操作上極其簡單,也極其盛行,教師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與其他教師進行對話。由于不是現場的直接面談,簡短的言語可能因為沒有了顧忌而變得更加真實。另外,QQ群也是非常好的微對話工具,教師可以加入一些教育教學類的QQ群,直接與名師或其他地區的優秀教師進行對話。這類對話可能只涉及一些小話題,但有時卻可能迸發出大的思想火花。
進行微反思 成就大作為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的教師成長的公式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大量優秀教師的成長也證明了反思的重要性。有些教師對反思還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反思就是總結性的文字材料。其實,教師的反思是有多種形式的,而微反思可能比較適合普通的一線教師。
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后,對整堂課應大致回憶一下,并進一步思考: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與預設的是否一致,課堂中有哪些不足的或者出彩的東西,然后可以用幾句話歸納一下,寫在備課本上。另外,當手中沒有急需完成的工作時,教師不妨靜坐下來,進行片刻的教育教學反思。當然,這些微反思最好不要只停留在頭腦中,而應當記在紙上或者寫在電腦的文檔中,這樣會讓反思更有條理性和思想性,也便于日后進一步梳理。
微反思的形式、地點靈活,不容易引起普通一線教師的反感。相反,這種形式的反思可以激發教師的工作興趣,并逐漸成為教師平時的一種工作習慣。
微科研的起點和視角可能都是微小的,但是教師只要能堅持,并在深度挖掘上下功夫,其成果就不能小視。眾多的“微”匯聚起來將會是“大”。微科研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幫助教師實現提升科研能力的夢想。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壇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