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湯是臨床常用方,提到治濕熱,相信許多人都會想到這張方子。一遇濕熱就可以用這張方子嗎?錯!錯!錯!三仁湯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濕熱證。運用三仁湯,需要掌握幾個辨證要點,本文來告訴你。
三仁湯方出自清代醫(yī)家吳鞠通《溫病條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條:“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三仁湯主治濕溫病。
那么,什么是濕溫病?
《溫病條辨·上焦篇》第一條指出:“濕溫者,長夏初秋,濕中生熱,即暑病之偏于濕者也。”可以這樣說,濕溫病是濕熱為患之病,長夏初秋多發(fā)。三仁湯主治濕溫病,癥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臨床所見往往癥狀較輕(明顯輕于麻黃湯證和九味羌活湯證),甚至病人經常訴說為自覺周身難受,不暢快。這組癥狀是由濕熱郁閉肺氣,影響肺主皮毛功能,導致表氣不暢所致。
“午后身熱”是極容易被誤診的一個癥狀。午后身熱,易被臨床醫(yī)生理解為內傷病中的陰虛內熱,故吳鞠通特意指“狀若陰虛”,然至今臨床上仍不乏把濕熱所致的午后身熱誤辨為陰虛所致者。
“胸悶不饑”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癥狀。胸悶不饑這一癥狀,在臨床上容易被醫(yī)者和病者忽視,而清代的溫病學家們對這一癥狀特別重視,《臨證指南醫(yī)案》中多次提到“脘悶”“脘悶不饑”“胸痞”“胸悶不食”等癥狀。這類癥狀較輕時,病者往往不會主動訴說,當醫(yī)者問及時,則多會說自己覺得胸部和胃脘部(心下)不暢快。葉天士認為,這組癥狀是由“肺氣不得舒轉,周行氣阻”所致,吳鞠通認為乃“胸悶不饑,濕閉清陽道路也”所致。結合兩位溫病大家所說,我們可以認為胸悶不饑是由于濕邪閉阻肺氣所致。反過來可以認為,濕邪閉阻肺氣的特征性癥狀是胸悶不饑。
三仁湯方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療學中的“濕熱治肺”法則。
在藏象學說中,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依常理推斷,濕熱從肺論治當為醫(yī)者臨證慣用之法。
然而,臨證醫(yī)者更為熟知的是脾居中焦,主運化水濕,濕熱從中焦論治,如“濕熱病屬陽明,太陰者居多”(《濕熱病篇》),“治濕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景岳全書》)。很多時候,對應該從肺論治的濕熱病證也常從中焦論治,從濕熱彌漫三焦角度解讀三仁湯方,也與治療濕熱不離中焦的理論認識有關。
葉天士在臨證實踐中認識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溫熱論》),“暑熱必夾濕,吸氣而受,先傷于上。故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熱,須究三焦。大凡暑熱傷氣,濕著阻氣。肺主一身周行之氣,位高,為手太陰經”(《臨證指南醫(yī)案》)。華岫云葉氏治法:“肺金清肅之氣下降,膀胱之氣化通調,自無濕火、濕熱、暑濕諸癥。”
吳鞠通在研讀葉天士著作的基礎上,不僅指出濕溫病“中焦病最多”,且明確提到濕溫病有在上焦者,治療“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溫病條辨》),創(chuàng)立三仁湯方。
學習一首方劑,重要的是明白什么時候可以使用這首方劑。掌握一首方劑,更重要的是明白什么時候不可以使用這首方劑。
對一首方劑而言,誤用不如不會用。
治療劉某,男,48歲,2016年11月24日初診。
感冒4天。現(xiàn)癥見:噴嚏,清涕,說話有鼻音,咽不利,咳嗽,畏風,自汗,大便欠暢。舌質紅,舌苔黃白膩,脈弦緩。
證屬濕熱內滯,營衛(wèi)不和,表里同病。治以內清濕熱、外和營衛(wèi)為法。
處方:桂枝9g,生白芍9g,僵蠶9g,蟬蛻9g,生蒼術12g,厚樸9g,炒萊菔子15g,連翹12g,瓜蔞仁12g,牛蒡子12g,桔梗9g。3劑,水沖服。
2016年11月26日二診:兩日服完3劑,周身輕松,畏風、自汗已止,大便較暢,脘腹較前舒適,咳嗽、流涕緩解,尚感咽欠清利,有痰黏感。轉方化痰利咽為法。
處方:姜半夏9g,陳皮9g,茯苓15g,枳殼9g,竹茹9g,桔梗9g,全瓜蔞15g,生甘草3g。5劑,水沖服。
藥后無不適。
本案為濕熱之體,外感風寒。癥見噴嚏、清涕、畏風、自汗,極易辨為桂枝湯證。但桂枝湯證舌苔非黃白膩。《傷寒論》第17條言:“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客舌苔多見黃白膩(本案患者即為“酒客”)。
酒客,內蘊濕熱,大便欠暢(腑氣不暢),用蒼術、厚樸、萊菔子配伍連翹、瓜蔞仁、牛蒡子清濕熱、暢腑氣。外感風寒,營衛(wèi)不和,用桂枝、白芍、僵蠶、蟬蛻和營衛(wèi)、祛風邪。酒客不喜甘,故未用甘草、大棗。
或問:噴嚏、清涕、咳嗽、畏風、自汗為肺表癥狀,舌苔黃白膩為濕熱征象,為什么不辨為三仁湯證呢?
答:本案濕熱病位在中焦,而三仁湯證濕熱在上焦;本案濕熱為內生,而三仁湯證濕熱為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