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不可不讀醫案。醫案是前人成功的經驗,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作為中醫愛好者,不可能有機會親自接觸大量患者,為其診治。醫案的學習,正可以幫助我們改善這種狀況。譬如小學生做數學題,在反復的練習中,理論、方法、方子的應用,熟能生巧,融會貫通。
從理論到實踐,要搭建一條穩打穩扎的橋梁,最好用的工具莫過于醫案解讀。
杏林明師學社將定期推出詳細、完整的【醫案解析】,帶領大家一起解讀,一起思考,來體會中醫診斷辨證中最最精華的思路過程。
沒有來龍去脈的醫案,都不是真心教你。你,準備好了嗎?
瘙癢
▼
瘙癢,說病不是病,可癢起來讓人實在難受。很多得過濕疹、皮膚病、甚至長過水痘的話,都體會過瘙癢帶來的痛苦。
今天的醫案,就是一個被瘙癢折磨多年的患者,來看看中醫如何化解~
皮膚瘙癢的臨床案例
先看學員們的
精彩討論
堅實硬結是痰瘀形成,還是血分濕熱毒蘊結的?
多年的結節性瘙癢,以及“異物感”多從血虛風燥考慮
針對慢性病,要明確緩急,徐徐圖之
醫案解析:聽聽張教授怎么說
一診
2019年11月5日
【診斷】結節性癢疹。證屬:熱毒蘊結,血虛風燥。
【治法】清熱涼血,養血息風
【方藥】取“消風散”“當歸飲子”“易黃湯”之意化裁
生地18克、玄參10克、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
當歸18克、白芍18克、川芎10克、蟬蛻10克
白蒺藜10克、白鮮皮10克、地膚子10克、夏枯草10克
炒山藥30克、白果10克、芡實10克、蒼術20克
14付,水煎服,早晚飯后溫服
【 病 機 分 析 】
① 患者以“四肢部、腰臀部散在硬結伴劇烈瘙癢”為主訴,故診斷為“結節性癢疹”。該病屬于西醫病名,在中醫中沒有相對的名稱。
② 病史十余年,久治不愈,以“硬結”形成,且瘙癢主要是以“硬結”為中心發生。同時“硬結”局部呈褐紅色,當辨為“熱毒蘊結”。
③ 病程十余年,“硬結”皮膚苔蘚樣變化,當屬“血虛風燥”。
④ 瘙癢以夜間為甚,且皮下有“蟻行感”,亦為“血虛動風”之象。
⑤ 肝主藏血,血分有熱,循經下注,可見帶下色黃、質地清稀有味。
【 方 藥 分 析 】
① “消風散”為“疏風養血,清熱除濕”之劑。主要用于風濕或風熱之邪侵襲肌表,浸淫血脈,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膚腠理之間所致的“風疹、濕疹”等皮膚病。
“當歸飲子”功用“養血活血,祛風止癢”,主要治療血虛有熱,風邪外襲導致的皮膚病。結合本案例分析,將兩方進行化裁,取其立意,著重清熱涼血才能更符合該患者病機。
② 生地、玄參重用清熱涼血,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③ 生石膏、知母,清熱瀉火,佐以涼血。
④ 當歸、白芍、川芎、生地,取“四物湯”之意,養血息風。
⑤ 蟬蛻疏散風熱;蒼術祛風除濕,又可燥濕止帶,還可防寒涼之品礙脾胃。
⑥ 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白蒺藜活血祛風止癢;地膚子祛風止癢。
⑦ 夏枯草清肝瀉火;山藥、白果、芡實止帶;山藥健脾防寒涼滋膩礙脾胃。
二診
2019年11月19日
皮膚“硬結”多數消失,瘙癢明顯減輕,夜晚可以睡得比較安穩。帶下量變少。舌質暗苔偏膩,脈略弦。
【方藥】上方去炒山藥,加桑白皮10克。續服15天。
二診
2019年12月3日
皮膚硬結消失,瘙癢夜間偶發。帶下正常。舌質舌苔正常,脈細。
【方藥】
熟地60克、當歸60克、白芍90克、川芎60克
黃芪50克、黨參60克、炒白術50克、蟬蛻60克
白鮮皮60克、地膚子60克、夏枯草45克、防風30克
泛水丸,每次6克,每日2次,鞏固療效。
大家還有沒有其它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