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診醫生:尹周安
醫案整理:胡俊芳
圖文編輯:李金儒
< 首診 >
李 女 21歲
2020-10-11
主 訴:頭痛反復發作4年余,再發加重1周。
現病史:患者4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西醫診斷為“偏頭痛”,反復難愈,1周前頭痛再發,遂求診我處。
現在癥:頭痛以兩側為主,甚則嘔吐伴冷汗出,每日發作,與月經周期無關,形寒畏冷,四肢厥冷,面色青黃少華,形體偏瘦,矢氣頻頻。
月經史:月經周期基本正常,4天干凈,痛經,量可,色暗紅,無瘀塊。末次月經:2020.9.29。
既往史:既往體健。
舌 脈: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R:吳茱萸湯加味 X7付(單位:g)
< 二診 >
2020-10-17
服上方7劑后,頭痛顯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疼痛程度明顯減輕。疲乏,肢末厥冷,胃中冷,惡心欲嘔。
舌淡,苔薄白,脈弦細。
R: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X7付(單位:g)
< 三診 >
2020-10-25
服上方后頭痛每周發作2次,疼痛程度及持續時間繼續好轉。晨起干嘔,吐涎沫,顏面稍腫,面色青黃少華,月經將至。
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弦。
R:1.溫經湯 X3付(單位:g)
2.吳茱萸湯加味 X7付(月經干凈后服,單位:g)
一、辯證分析 :
痛責之于肝,患者以“頭痛”為主癥,且以兩側為甚,痛甚則嘔,病位在厥陰肝經;患者形體偏瘦,面色青黃,四肢厥冷,形寒畏冷結合舌脈,病性為“陽虛寒凝”。總的病機為氣血虧虛,肝經寒凝。《傷寒論》第3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肝寒上擾清陽則頭痛,肝寒犯胃則嘔,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陽氣不能達于四末,則手足厥冷。治當溫散肝寒,降逆止嘔。故首診處以吳茱萸湯。
二診患者頭痛顯減,溫散肝寒與補益氣血同用,故合入當歸四逆湯即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加人參,《傷寒論》第352條:“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中細辛、吳茱萸均可止頭痛,皆為辛溫之品,恐燥劫陰氣,耗傷津液,故未同時使用;且吳茱萸主治厥陰頭痛,細辛主治少陰,故去細辛。
三診患者頭痛繼續減輕,但患者月經將至,既往有痛經病史,予溫經湯以溫經散寒,養血祛瘀。患者時有“干嘔”表現,繼予吳茱萸湯服之,加入法夏即小半夏湯之意,加強止嘔之功;經后血虛,久病血虛血瘀,加入當歸、川芎增強養血活血之效。
二、名方解讀:
吳茱萸湯出自《傷寒論》,由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四味藥組成,具有溫經散寒、降氣調津,降逆止嘔之功。用于治療肝經虛寒,氣逆津停,橫犯他臟所致病證。方中吳茱萸色青、辛苦性熱,入肝、腎、脾、胃經;上可溫胃散寒,下可溫暖肝腎,又能降逆止嘔,一藥而三經并治。《金鏡內臺方義》謂“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人參補虛,又可防止吳茱萸辛散太過而傷津耗氣;生姜辛溫散寒,又可止嘔;大棗甘溫補虛。
尹師臨床運用經驗:1、肝經所過部位包括巔頂、胸脅、小腹、足跟等虛寒疼痛;2、肝寒及腎之嘔吐、下利等,如慢性腎病之嘔、吐、利等;3、肝寒犯胃之嘔吐、下利、胃痛等,常見于慢性胃炎等疾病。
三、類方比較 :
吳茱萸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溫經湯均含有吳茱萸、生姜、大棗等藥物,可散肝經虛寒用治肝經虛寒之疼痛,但吳茱萸湯重在散寒緩急,補益不足,多用于治療虛寒疼痛之急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中加入養血通絡之品,且吳茱萸、生姜用量較重,主要用治血虛寒凝、厥陰寒伏之證;溫經湯含益氣養血滋陰、活血祛瘀之品,補虛活血之力顯增,適用于治療血虛寒凝、瘀血阻絡證型。三者比較詳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