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農業經濟組織來解決“誰來種地”問題
《意見》重點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措施,將通過農業經濟組織來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一是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培育新的種地人。包括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積極培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 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
二是引導土地資源流向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使愿意種地的人能獲得更多的土地經營權。鼓勵優先流向農業經濟組織。
三是加大扶持完善服務,主要從財政、金融、用地、稅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
如支持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承擔涉農項目,新增農業補貼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引導金融機構建立健全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保險支持機制,要求各地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配套輔助設施等。
二、工商企業進入農業,《意見》有何規定?
為鼓勵流轉土地用于糧食生產,《意見》提出,一是通過新增補貼向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優先安排農機具購置補貼、開展生產者補貼試點、目標 價格保險試點、營銷貸款試點、逐步實現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愿保盡保”等措施,重點扶持糧食規模化生產;二是通過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高產創建 項目實施區的產業規劃和相關農業生產扶持政策引導經營主體生產糧食;三是通過合理引導土地流轉價格,以降低糧食生產成本,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可以采取停發 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措施,遏制撂荒耕地。
為防止工商企業下鄉引發“非農化”,《意見》明確:
一是鼓勵工商資本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和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等適 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
二是對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加強監管和風險防范。包括,要求各地對工商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租賃農戶承包地有明確的上限控制;建立健全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保障金三項制度,嚴格準入門檻,加強事后監管;定期對租賃土地企業的農業經營能力、流轉承包地用途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 時查處糾正違法違規行為等。
三、適度規模農業的標準是什么?
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是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一定規模的土地集聚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但是,任何一種土地經營方式,都存在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產出率如何均衡的問題,土地經營規模不是越大越好,應當有一個適宜的范圍。《意見》提出對“兩個相當”的要重點扶持,即土地經營規模的務農收入相當于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的,土地經營規模相當于當地戶均承包土地面 積10-15倍的,應當給予重點扶持。這主要考慮到我國農戶平均承包土地面積不足8畝,10-15倍在100畝左右,按農戶家庭2個勞動力種糧計算,現階段勞均收入可相當于出外打工。實際是種半年地等于打一年工。當然,由于各地二、三產業發展水平不一,農村勞動力轉移有快有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標準。
四、如何準確理解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
實現土地集體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這是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的重要基礎。《意見》明確提出,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首先要維護好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一方面要探索新的集體經營方式;另一方面,要行使好農村集體在土地流轉和承包經營上的管理監督權,發揮好集體為農民流轉土地提供服務的組織功能 作用。《意見》強調,要鼓勵創新土地流轉形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土 地流轉服務體系建設,為流轉雙方提供服務,保護流轉雙方的權益。總之,三權分置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實踐探索,體現了中國特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論創新。
結語:
《意見》的著眼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形成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格局,大力培育和扶持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二是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 經營權登記制度,保護好農戶的土地承包權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尊重農民的流轉主體地位,讓農民成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三是堅持一切從國情和農村實際出發。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是客觀趨勢,但必須看到這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不能脫離實際、脫離國情,片面追求流轉速度和超大規模。